萬孟賢
萬孟賢
1997 年生,大學就讀戲劇系,但花更多時間看電影,曾任第六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現經營粉專「花神沒有咖啡館」。
【金馬 61】藉年長同志生命困境,重新探尋對「家」的想像——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
我們仍處在一個很父權的社會,崇尚陽剛與男子氣概,人們見到兩個男性在一起時,會認為他們軟弱、陰柔,必須公開排斥他們,以顯示自己和這群非典型的軟弱男子之區別;但女性原本就位於較陰柔、弱勢的位置,...
紀錄片的情感承載與社會功能──平衡人物與議題的《種土》
到了《種土》,顏蘭權選中的兩主角則呈現鮮明對比,他們都是跳脫傳統農業,試圖尋找人與土地更平衡關係的『理想型』農人,分別是已過六旬、攜全家轉型有機農業逾 20 載的安和哥,與 30 歲後段班、...
一場結合改編與回望父母輩的自我實驗──專訪《穿著旗袍的女孩》導演徐慶珠
我生在臺灣,而我的父母親來自對岸,我做這部片是從我的觀點訴說他們的故事,我有我的感受,觀眾從我的觀點看到了什麼,我無法控制。我們不必決定後代的角色,去擔心以後的人會看到什麼、接住什麼。
穿越「身在中間」的歷史,重探臺灣客家史觀──導演沈可尚談《客人主人》
我去拜訪本片總顧問羅烈師老師,我問他:『如果你在聯合國演講,主題是臺灣客家,你會怎麼講?』他的觀念其實非常簡單,講任何特質都不夠具體,寧可講史實:『臺灣的客家族群史,...
從居住空間與睡眠行為,映照臺灣被擠壓的世代──專訪《睏寐之際》導演賀照緹
睡眠佔據每個人生命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多數人必須在私領域從事之舉,『我一直很想拍人睡覺,』賀照緹表示:『人會在什麼地方睡覺?他們睡覺之前在做什麼?比較有資源的人可以做氣功、點精油香氛、按摩等等,...
站上前人肩膀,與臺灣的歷史互相瞭望──專訪《尋找湯德章》導演黃銘正、連楨惠
我認為,二二八只是湯德章生命殞落的時間點,他不應該只有『政治受難者』或『那個在圓環被槍斃的人』這些形象。而是,我們是否可以藉由二二八這個令他殞落的時間點,去貼合湯德章的生命,看見他的遭遇?...
在修羅場中,看見愛、焦慮與同理──專訪《小曉》導演靳家驊、監製王小茵
拍攝劇情片之前,靳家驊已做了 10 多年廣告導演,工作接案十分繁忙,直到女兒出生後,對『人』的議題產生興趣,進而轉向創作短片。與此同時,他觀察到女兒出現疑似過動症的傾向,開始思考《小曉》的劇本概念。...
【2023 雄影】顛覆刻板,不設框架的創作與人生──專訪《惡女》導演宋欣穎
誠如片名《惡女》,通常我們會覺得何秀蘭那種性開放的女生是壞女生,但像立美這樣的『好女生』,似乎又情路不順,所以到底什麼是好女人?什麼是壞女人?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女人?是這故事想要討論的。...
為了國家,你願意付出多少?──專訪《榮耀之路》導演哈希德阿米
電影在臺北段落,無論取景或角色言談,皆帶到臺灣的殖民歷史與族群特色,例如 Aïssa 帶 Ismaël 與黃遠飾演的原住民朋友見面,並行經西班牙殖民時期受洗用的河川,...
【2023 優良電影劇本】演員做為創作者:給新銳編劇們的業界實戰攻略
面對編劇話語權易受資歷影響之問題,蔡嘉茵認為,任何產業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狀況,不只是表演藝術界。她建議大家不要忽略自身的改變力量,記得在產業中,『不做最大』。她以演員簽工時限制為例,...
結合生態、人物與環境的紀錄片技藝──《山椒魚來了》導演麥覺明使命推廣「臺灣特有種」
長年深入臺灣各地,紀錄生態、環境及人文風景的麥覺明,以《臺灣探險隊》、《MIT台灣誌》等行腳節目累積大批忠實觀眾,2019 年,他推出首部紀錄長片《黑熊來了》獲得良好口碑,並在長期映演下,...
不只是紀錄片,也是一面照妖鏡──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製片阮金紅、李佩禪
「這部電影再過一會兒要做首映,它會獲得甚麼樣的回饋?老實說,我完全不確定」,在《九槍》世界首映的那個夜晚之前,蔡崇隆向我們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