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晢
韋晢
愛看電影的大學生,現就讀台大心理系、社會系。曾參與第一屆金馬青少年電影團、第五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臉書專頁金樹懶獎成員。於換日線經營專欄「看電影的路上」。
在世界的盡頭,讓角色能抱緊最愛的那個人──專訪《富都青年》導演王禮霖
原本的劇本裡,吳慷仁在監獄比手語這場戲,大概只有三行的篇福,後來討論劇本以後,一面拍、一面感受、一面修改,總共修了 20 多次。馬來西亞的手語有分很多種,受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沒受教育的人,...
【金馬 60】如何是「好」?怎麼對決?——2023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觀察
到底是平價便宜的低成本電影吸引人,還是高貴奢華的成熟製作令人嚮往?當獎項的功能性取代純粹美學上的評判,則可能讓本身就有許多解讀空間的『最佳新導演』獎有了多重、甚至矛盾的獎項定位。...
歷史素材、形式調度與種族論述——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
每一次我們採訪的時候,很多婦女都會說她們當晚『聽說、聽到、聽見』,結果沒有『看到』,好像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是聽說的,所以電影裡面不光只有看、還有聽。聲音作為記憶的感官,對我來說是 513...
挑戰自己、挑戰觀眾、挑戰賀歲片——專訪《詐團圓》導演葉天倫
曾以《雞排英雄》(2011)、《大稻埕》(2014)掀起「臺式賀歲片」風潮,臺灣導演葉天倫相隔將近 10 年後,再於 2023 年春節賀歲檔期推出作品《詐團圓》,彙集陳淑芳、謝瓊煖、隋棠、邰智源、...
《罪後真相》:以懸疑類型敘事,著力後真相時代課題
劉立民跛著腳走入游泳池的動機是出自於對朋友的同理與信任,正如他總是無條件相信妻子的判斷,也如同張正義為自己不夠信任詩芸而感到愧疚。在後真相時代,《罪後真相》指出的是在自私與無私之間的第三條路,...
在賽鴿的世界,看見「向死而生」的旅程:專訪《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詹京霖
死亡反而不是我關切的,而是那些不見的東西,或你以為不見的東西,比如那些沒有回家的鴿子,是不是還沒消失、還在什麼地方飛翔。
【TFAI X 臺灣電影】國族、性別與導演意識:重談 90 年代臺灣電影《異域》
正如上述對戰爭題材電影的討論,比起推想創作者的意圖,以貼上反戰或軍國主義的標籤,電影最終所呈現的多重、模糊、甚至矛盾的樣貌,更值得我們進行分析。而《異域》作為解嚴初期挑戰創作空間、...
內容與形式,在敘事效果的扣合與不及:評論運動紀錄片《教練》
這樣的角色衝突,與現代五項運動的特質巧妙呼應,在有限的資源/體能/時間下,項目與角色間必然會有強弱之分。《教練》大可以堅守典型的運動傳記套路,把握林生祥與陳佑萱共同的家庭巨變經歷,...
【2022 金穗】受限資源下,類型作為一種策略:以 2022 金穗獎劇情片入圍作品為例
在篇幅有限的短片中,類型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傳統將有著不同意義:內容上,依照長片架構設計的敘事公式恐怕難以被執行;形式上,卻是那些觀眾熟悉的風格元素,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讓觀影者產生預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