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生的劇本,寫自由的喜劇──專訪《導演你有病》導演李幼喬
編按:徐愷、唐從聖、馬力歐主演,混搭喜劇、恐怖、科幻等多元類型,曾執導多部知名廣告的導演李幼喬,與伴侶蔣蕙蘭合作推出新作《導演你有病》。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李幼喬,聽其分享相隔二十來年再拍劇情長片,中間籌備的幾經波折、對時下喜劇電影風格的想法,與從廣告人身分切換至電影人之觀察。請見本篇專訪。
※※
繼 2000 年《白綿花》後,相隔 24 年,廣告導演李幼喬再度交出劇情長片新作《導演你有病》,集結穿越、鬼怪、親情等類型元素,骨子裡卻是一部臺灣少有的冷調喜劇,無論與前作的寫實調性或廣告作品中的商業色彩都大相徑庭。
重新踏入電影產業的,還有本片監製、李幼喬的妻子蔣蕙蘭。在 2000 年,還未與李幼喬結為連理的她,也執導了首部劇情長片《小百無禁忌》,更在國內外影展獲得佳績。接下來的數十年,李幼喬投身廣告、蔣蕙蘭生兒育女,在兩人經歷多個劇情長片開發案告吹、小孩長大成人後,終於以廣告公司雷宮製作,獨立推出《導演你有病》。
由自身出發的跨類型敘事:穿越、親情、電影人
時隔24年,是什麼契機促成本片由故事進入製作?李幼喬笑稱自己其實「很宿命、很被動」,「我覺得很多東西是被安排好的,你適合的話就要去做這件事,那如果不讓我做,我其實也 OK。」儘管《導演你有病》接連碰上兩次疫情爆發,但重新定檔後,反而有機會找來主演唐從聖與攝影師于光維進入劇組,隨興所至的李幼喬選擇追隨命運,「還好沒有第一次就開拍,否則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我覺得,有時候冥冥之中就有安排。」導演李幼喬正如《導演你有病》當中,在電腦上打下人生劇本的導演倪有彬,跟隨上帝所編寫的劇本。
乍看商業導向的複合類型劇本,其實也不是深思熟慮後的市場考量,是李幼喬在與多位編劇開發劇本未果後,按照自身興趣所拼裝出的大雜燴。「之前嘉明湖有一個巡山員拍到一個三公尺高、手部有蹼、半透明的生物,其實牠覆蓋著透明斗篷——你不要覺得我在鬼扯,我是講真的。」李幼喬觀察生活週遭,認為我們時時被來自其它時空的生物所圍繞,於是,無意編寫科幻類型的他,僅僅是將他所相信、感興趣的內容放入電影中,主角倪有彬才有了「時空信差」的特殊身份,甚至能夠如《命運好好玩》(Click,2006)般隨時暫停、快轉時間。「我不是在寫科幻,但我就有一些這種經驗。」李幼喬說道。
至於電影中揭露的父子設定,同樣來自於李幼喬與父親的關係。「那一代人經歷過戰爭,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有飯吃。所以,我跟父親的關係非常疏離,」李幼喬回憶道,「疏離到,在他走的時候,我才開始回想,如果重新來過的話,可不可以多建立一些和他的回憶。」與父親相處的遺憾,順其自然地和電影裡的時空設定結合,賦予主角穿越過去、加入父親劇組的情感動機。
宛如《一屍到底》(One Cut of the Dead,2017)的劇組拍攝主軸,自然脫離不了李幼喬擔任導演時的親身經歷。李幼喬表示,之所以要大玩「你有病」的諧音梗,正是因為碰過太多把熱血當飯吃的導演,「拍了東西以後又不賣錢,把錢丟到水裡面,這樣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是不是該看個醫生、吃個藥?」李幼喬把對電影人、電影魂的觀察轉化為諷刺喜劇,於是才有了片中倉促成軍、製作費用僅 10 萬元的劇組。然而,與《一屍到底》不同的是,李幼喬選擇讓倪有彬帶著一瓶蝦兵蟹將到鬼屋開直播,而非以電影劇組拍攝,最後再銜接回倪有彬一番對製作人的精神喊話,則是為了以「越簡陋、越簡單」的配置,凸顯出成員們「力求表現」的熱血精神。「現在很多人手機就可以拍了,很多直播主也都是素人,如果再弄一個電影團隊出來,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情況了。」李幼喬解釋。
反骨的冷調喜劇風格:低限表演、置中特寫、剪輯順序
在科幻、親情、勵志電影魂的包裝下,《導演你有病》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劇,風格卻與臺灣過去的喜劇作品大不相同。在宛如三谷幸喜般失控的群戲劇本之外,李幼喬讓演員維持低限度的冷調表演,輔以大量置中特寫鏡位,頻頻在一連串的正面正反打鏡頭後,才揭露演員之間的空間關係——甚至,李幼喬也毫不掩飾地在片中劇組辦公室的桌上,大辣辣地放上一本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美學風格專書,似乎標示著其美學的參考來源。
對此,李幼喬澄清道,「我覺得魏斯安德森的作品是一種很高層次的品味,但臺灣賣最好的都是豬哥亮那種,觀眾對這樣的喜劇接觸度比較高。」相反,李幼喬認為喜劇效果不一定需要來自誇張的表演,反而可以來自於壓抑的演出所製造的反差感——這樣的壓抑演出乍看不依賴演員,其實「更依賴一種特殊的表演風格,當時有很多拍攝下來的梗,最後因為表演方式不合適而沒有成立」。
因此,違反古典好萊塢法則的構圖順序、低限表演下的乾癟喜劇效果,比起看準臺灣喜劇市場空缺後的商業出擊,更接近於李幼喬對主流模式的反骨心態。「就是一個直覺啦,如果我覺得那樣剪會很無聊、我不想看那樣的東西,我就避開。」李幼喬解釋,「如果只是『一、二、三』,你就在等三後面是什麼;但如果一後面接七、不是二,你就會想一跟七中間有什麼,可能會有一點拼錯,但就自己去消化看看。」
然而,喜劇的最大目的,不是反骨,而是讓觀眾笑。《導演你有病》的順剪版本長達四小時,李幼喬再將它交給第二位未參與製作過程的剪輯師林雍益,「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蕪存菁出真正好笑、有效的部分。否則,李幼喬認為,導演或演員往往看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開心,殊不知那是來自於拍攝現場的共同情感,對觀眾來說不一定能理解,而喜劇更是如此。
不過,比起三谷幸喜或魏斯安德森,《導演你有病》更引人注目的,是幾乎直接移植自周星馳《功夫》(2004)、《一屍到底》、《命運好好玩》等片的喜劇橋段與設定。「我覺得已經不太有新鮮的故事、新鮮的梗,」李幼喬回應,「但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李幼喬舉例,為了準確傳達老闆與下屬之間的權力關係,他發現在《命運好好玩》中「暫停時間後放屁」的梗能夠充分表現,於是就加以複製、套用。而四小時長的初剪版本,即充斥了這些或事先安排、或現場即興的笑點,後再經由剪輯師過濾掉不好笑的部分,「喜劇需要大量的素材,因為 10 個素材最後可能只用兩個真正好笑的,其它八個可能沒有效果。」李幼喬說。
廣告vs.電影:製作劣勢與創作自由
大量切鏡的另一原因,也可能來自於長年拍攝廣告的習慣。「一個 30 秒的廣告,可能會有 20 幾個 cut,可是電影不能這樣,」李幼喬回想到,「我們有拍到一天 90 幾個 cut 的,後來根本拍不完,就要犧牲掉。」為了避免超班,不僅要犧牲鏡位,也得犧牲與演員溝通的時間,因此導致笑點無法發揮,或者演員難以進入狀況。「所以,演員有時候會不太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拍,因為我沒有太多時間跟他慢慢想」,李幼喬說。
而廣告之所以要大量分鏡,則是為了預防客戶不滿意而「買保險」,讓鏡頭隨時有備案可替換。少了客戶在一旁的李幼喬,似乎輕鬆許多:「拍電影就不是(拍廣告)這樣,就是拍你覺得最好的東西,你覺得差不多了、可以停了才停,不用去為了客戶預備什麼東西。」正如同由個人興趣出發的故事構想、反骨叛逆的喜劇調性,時隔 24 年才由廣告回歸電影的李幼喬,比起蓄勢待發、戰戰競競,更是好好把握拍攝電影時沒有客戶在身旁的自由,回歸到創作的初心。
不過,由一間廣告製作公司籌備拍攝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瀟灑自在。李幼喬觀察,有許多廣告人最後都還是想拍劇情片,但兩者的思維完全不同:「寫一個廣告文案跟寫一個劇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你很難找一個寫廣告文案的人,去寫一個劇本。」李幼喬回想,當初許多投資方或補助金評審看到雷宮製作的名字,將其視為廣告公司,而非電影創作者,也可能導致投資意願降低。再加上電影劇本比較難理解,按照李幼喬的形容,是「一塊一塊的,中間用一條細細的線串在一起」,因此前期接洽的許多製片都在閱讀劇本後,一頭霧水地拒絕。
最後,選擇與妻子蔣蕙蘭一導一製、自行找朋友投資以籌足資金、不畏疫情堅決開拍的李幼喬,似乎也成了《導演你有病》裡一邊挖苦、一邊讚揚的熱血電影人。「我不是非拍不可,我還是相信安排好的宿命。」李幼喬趕緊澄清。如今的臺灣電影產業,已經與 24 年前大不相同;李幼喬好不容易脫離廣告後放手揮灑,反而正中本土喜劇空窗期,以及跨類型電影熱潮——一切隨機與偶然再度精準地排列組合,彷彿冥冥之中已有安排。■
.封面照片:《導演你有病》導演李幼喬;攝影/古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