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長期從事電影、當代藝術與南方藝文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著有《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光源下放電影》;當代影像策展「赤崁當代記」、「觀光記」;電影文物策展「菲林轉生術」、「電影.有樂櫃」等。聯絡信箱:jkwangart@gmail.com
我問及呂柏勳,為何不是選擇大眾最熟悉的《野潮》發展長片?他認為,影片裡的最後一顆鏡頭已經說明一切,它紀錄下當時自己想回家找歸屬的滿溢情緒,這份情感應該就停在那裡,因為現在的他,已經真的回家。
在路線差異上,我自己關注的是臺灣這一百年來的故事,短短時間內社會產生巨大轉變,過去許多歷史是敏感與禁忌的,但來到此時此刻,是時候要『直球對決』。
不同於大眾視野下的主流影劇,南方影展長期經營的「台南影像獎」作品中,可以看見更貼近在地觀點、更多元形式對於臺南的再現。「台南影像獎」來自影展 2013 年創辦的「台南市民影像競賽」,2019...
具有太魯閣族(TRUKU)原住民與閩南混血身分的蘇弘恩導演,長期關注臺灣影像中再現的原住民形象,以及身體力行透過鏡頭紀錄當代原住民的身影。在他首部獲獎無數的首部長片作品《靈山》(2015)中,...
《甘露水》雕塑作為長久以來台灣美術史中的一個歷史謎團,在失蹤63年後終於在今年重見天日。本次《放映週報》專訪黃邦銓與林君昵,將從兩位過去聯合製作的系列作品談起,透過他們作為當代影像創作者的視角,...
從個人史觀看整個社會、世代的脈動,日常的配件物件成符號,生活的歷程被視為儀式,《爸媽不在家》用導演的成長自傳看整個家/族,看新加坡的社會、經濟、教育環境,...
兩部長片出自同一位導演奈德班森(Ned Benson)之手,也是其初次啼聲之作。他直接將一段愛情故事分割為兩部電影,從男女兩種角度檢視一段感情的難關,透過不同視角的展現,達到敘事方式的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