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雄影】記憶所繫之處,太魯閣族家族的靈感汲取──專訪《獵人兄弟》導演蘇弘恩
編按:2024 高雄電影節閉幕片,導演蘇弘恩首部劇情長片《獵人兄弟》於高雄進行亞洲首映。電影由徐詣帆、馬志翔主演,林慶台飾演父親角色,描述在太魯閣族父系家庭中,長者照護、土地買賣的壓力之下,當下衝突逐漸升溫,逼迫一對兄弟必須面對埋藏於過往的心結。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蘇弘恩導演,請其分享從紀錄片跨越至劇情長片的創作轉換,還有在首部劇情長片的探索中,過往生命經驗如何啟發與滋養這部電影作品。請見本篇專訪。
※※
擁有一半原住民太魯閣族(TRUKU)、一半閩南漢族血統的蘇弘恩導演,從 2016 年以《靈山》(2015)獲得 TIDF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評審特別獎後,持續透過攝影機捕捉家族的身份歷史,以及當代原住民的身影。在以具行為藝術家與年輕巫醫雙重身份的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為拍攝對象的《夢洄》(2021)紀錄片映演之後,蘇弘恩公開了他首部劇情長片《獵人兄弟》正在籌備的消息。
這部預計於 2025 年春季在臺上映的《獵人兄弟》,10 月初剛在夏威夷國際影展進行世界首映,同為南島文化圈,電影在當地受到相當大的討論和關注。接續十月底,《獵人兄弟》作為高雄電影節閉幕片,也是此片的臺灣首映。更為驚喜的是,除了劇情長片之外,蘇弘恩導演也公開他的第一部劇情短片作品《Rungay》,聯映於公共電視與高雄市電影館共同出品的「南國幻夢」短片輯之中。
《獵人兄弟》聚焦於徐詣帆、馬志翔所飾演的原住民兄弟林祥與林正,在一次上山與父親(林慶台飾演)狩獵發生意外後,他們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電影從家族情感矛盾出發,延伸出狩獵文化面對林場消逝、部落變遷等社會議題,也蘊含有人際關係的罪惡、道德衝突的多面向探討;《Rungay》則描述一位久病臥床的原住民耆老,長年由外籍看護照顧,在一次子女為爭奪家產的過程中被喚醒。絕望之際,一隻猴子現身解救,帶領他展開一趟靈魂釋放之旅,當中將傳統祖靈文化轉化成具有超現實風格的實驗影像。
本次專訪,我們與蘇弘恩導演相約在他臺北的工作室——「小花電影」,剛從夏威夷回臺、正準備高雄電影節閉幕前置。我們先從他對自我身份意識與影像創作養成談起,進一步探詢他從紀錄片轉向至劇情片的創作歷程,並鉅細彌遺地與他回顧《獵人兄弟》從開發創投、拍攝到後製完成這四年來的籌備後台。
一次狩獵經驗,觸發原民身份與傳統領域的意識
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研究所的蘇弘恩導演,在校期間嘗試過劇情片、紀錄片甚至到實驗片的製作實踐,也在學院裡吸收大量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他不諱言自己的作品深受阿比查邦影響。在進行影像實踐的這條路上,創作者會不斷探問「自己是誰?從何而來?」的過程之中,蘇導演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父母來自不同族群與成長背景,理解之間的文化差異。
蘇弘恩導演的母系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大家庭,他擁有多位個性迥異的舅舅們,從小就以旁觀者的角度凝視整個家族。有一年暑假,導演跟隨其中一位舅舅上山狩獵,整個過程就與《獵人兄弟》的開頭類似:前置先在家裡整理好裝備,天還沒亮就啟程上山;上午先收集晚上露營所需的柴火,下午在狩獵範圍裡設置陷阱;傍晚回到營地後,吃完晚餐就早早就寢,大量的體力勞動都是為了等待隔天的收穫。原始山林、傳統狩獵與大量勞動的經驗,深深刻在蘇弘恩導演的腦海裡。
傳統領域劃設與狩獵文化傳承一直是當代原民所面臨的重要議題,當中衍伸出國家法治介入、祖地商品化、生活習慣逐漸漢化等,這些討論都被蘇弘恩導演巧妙地融入在兄弟倆的價值衝突上。他觀察到近年來在《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以及獵人證申請等規範建制後,因為當中有許多曖昧地帶,反而取得到共處上的默契;狩獵文化也在世代相互理解下,或是祭儀性質降低後逐漸轉化成日常活動,進而讓後輩親近、傳承。
從大家族汲取靈感,《獵人兄弟》的開發到拍攝
《獵人兄弟》的劇本發想最早可以推至 2018 年,除了帶入過去親身打獵的經驗,蘇弘恩導演也在大家族裡汲取許多靈感:徐詣帆飾演的哥哥林祥作為社會既定印象的菁英人設,其實是蘇弘恩對自己醫生母親的刻畫。當中許多衝突對立都建基在成長記憶,他猶記一次大家族吃飯,有兩位舅舅吵到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後來才知道他們正在爭執祖厝的產權劃分;又或是一年過年,酒酣耳熱之際,因為表妹無意地插嘴,舅舅直接當眾賞她巴掌,震驚同桌的親戚。
這些與舅舅們互動的細節收納,逐漸形塑出片中林慶台所飾演的父親形象。他與漢人家庭裡那個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威嚴父親無異。在蘇弘恩導演眼裡,這些父親內心都是想關心兒女的,卻用相對粗暴或偏激的方式對待,太魯閣族的父系傳統與華人社會裡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是相通的。
有了劇本雛形後,蘇弘恩導演積極地參與製作資金的找尋,先後參與了臺北電影節主辦的「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以及金馬創投會議,過程中他在創作自由與業界意見間權衡。當時臺灣影壇對於以原住民族群作為主角設定的題材在市場上仍不看好,不過在蘇導演遇見有一半原民血統的陳保英製片後,《獵人兄弟》的籌備進度順利地推進。在新冠疫情過後,2022 年《獵人兄弟》正式開拍、2023 年進行後製,過程中蘇導演也將紀錄片作品《夢洄》進行映演。
近年來原住民為主體的國片題材開發成為趨勢,身在其中的蘇弘恩導演有不少觀察。他提及從陳潔瑤導演之後到與自己同輩的原民導演,都已擺脫過去的苦情或底層形象再現,轉而關注「自己從何而來?又該去哪裡?」的主體意識探索。在《哈勇家》(2022)之後,大眾看見原民電影的可看性,在影展也大放異彩,但蘇導演仍認知此類型在市場仍是小眾,他清楚觀影客群的基數較少,持續突破同溫層與拓展海外市場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獵人兄弟》的拍攝現場——記憶所繫之處
蘇弘恩導演從紀錄片發跡,近年轉入劇情片創作後,在《獵人兄弟》與《Rungay》兩部作品中仍能看見許多紀實的痕跡,其中有三個關鍵:靈感取材於真實經驗、專業與素人演員混用、大量實景拍攝。《獵人兄弟》許多故事情節多半來自蘇弘恩導演的家族記憶,他在劇本開發階段就將這些融入其中,接續邀請專業劇本家——陳家平共同編寫,讓細節、對白跟動作落本、立體化。除了太魯閣家族的相關經驗,也能看見他過去紀錄片作品觸及議題的延伸,包括《靈山》對於獵人外公的生活捕捉、《夢洄》裡巫醫進行竹片占卜的儀式,都被融入在這些劇情片中。
演員面向上,除了有徐詣帆、馬志翔、林慶台三位具有原民血統的專業演員撐起父子的卡司,其餘角色多為素人或是臨演組成。其中本片最大驚喜是母親角色,由素人演員──巫惠玲所飾演,是劇組在紅葉部落海選過程中所挖掘到。演員群在開拍前一個月,密集地進行表演訓練,讓全體演員頻率調整到一致狀態,也增強家人關係的默契。《獵人兄弟》全片多採取太魯閣語發音,除了徐詣帆與巫惠玲本身就會太魯閣語,其他演員都是背詞,劇組同樣在前置階段邀請族語老師為演員上課與調整。
場景挑選上,《獵人兄弟》的主要拍攝地點就選在蘇弘恩導演的家鄉——花蓮西林社區,以及以此為中心方圓 20 公里車程所及的自然實景。劇中林家的居家空間就是蘇導演舅舅的住所,也正是他目睹兩位舅舅爭執的所在,記憶的虛實交會在這間家屋之中。狩獵追逐的重頭戲則選定在離部落不遠的山林間,當時因為河水過於湍急,還特別聘請族人們一同協力搭建便橋。
訪談尾聲,蘇弘恩導演回顧《獵人兄弟》能夠順利完成,西林部落的親戚與同鄉給予他很大的幫助和支持,也是一切故事的起點所在。■
.封面照片:《獵人兄弟》導演蘇弘恩;攝影/彭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