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愛情,兩種結局── 《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

487
2014-12-09
  • 王振愷

愛情經典電影中,對於男女/二元關係的深刻描繪的作品,首推莫過於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導演的「愛在三部曲」,在《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04)與《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 Midnight, 2013)這一系列故事中,男女主角在真實卻浪漫的情節裡透過對話將兩性的感情觀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精采闡明與辯證。除此之外,也有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與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這對曾經為夫妻的導演,各自用自編自導的《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2003)與《雲端情人》(Her, 2013),以相隔十年的時間,個別用影像從男性/女性視角探討愛情帶來的孤寂與落寞。

今年,在這些相互對照的愛情電影中出現了《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Her),兩部長片出自同一位導演奈德班森(Ned Benson)之手,也是其初次啼聲之作。他直接將一段愛情故事分割為兩部電影,男主角與女主角分別各為主體,從兩種角度檢視一段感情的難關。從中比較會發現,《因為愛情》兩片沒有前段所提及的諸多作品那般,以同樣細膩、犀利的方式呈現將男女關係的辯證,但是他透過不同視角的展現,達到敘事方式的二元。

手法承襲愛在三部曲寫實卻浪漫的獨立愛情電影之風格,兩版本最大差別在於女生版本的《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出現了意識流的剪接,從現實既有的情節延伸到回憶,暗示著男女生對於所經歷事情的記憶程度不同,男人總是健忘、女人總是記得當中的枝微末節;一樣的時空背景,兩部片男女主角各自相對的視角造成對焦上的不同,透過雙重的鏡頭讓觀眾能夠立體地還原事件的現場。特別的是,明明是同一事件,卻在男女兩個版本中出現細節與對話的不一致,這或許可以看作同一事件能有多重解釋。

歸根究柢,在這兩個視角的呈現之下《因為愛情》主要探討的是「消失」,不管是愛情世界中無形情感的消逝,又或者有形伴侶的不見,以及影片中形象模糊的嬰兒、沒有詳述原由的死亡,這些消失造成男女主角各自陰影,也成為兩部片各自要處理的主題。而當男女兩者脫離了法律上所認定的親屬關係,創作者也藉此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從家庭的脈絡去檢視這段關係。

男主角在《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中面對女主角不告而別的無所適從,回到單親父親的懷抱,以男性觀點為中心,可以明顯感受到此片較為直觀。到了女生版的《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則展現了女性的細膩,女主角無法擺脫孩子去世的悲傷,其受家人的溫暖支持以及重回校園等療癒的過程,加上潔西卡雀絲坦多層次且具有說服力的演技,能獨立看作是一部細緻的新女性電影。

那到底該先看《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還是《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兩種看法一定能造成不同的觀影想法。但從劇情結構來看,先看《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再看《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確實較符合所設定的時間順序,但不變地,兩片完美的開頭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兩個相同又相異的開放性結尾,更讓情緒綿延到散場之後。

王振愷

長期從事電影、當代藝術與南方藝文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著有《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光源下放電影》;當代影像策展「赤崁當代記」、「觀光記」;電影文物策展「菲林轉生術」、「電影.有樂櫃」等。聯絡信箱:jkwangar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