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兒

張婉兒

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現為編劇,台灣影評人協會會員,第五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文章散見於《放映週報》、《釀電影》、《BIOS monthly》等。另有筆名Cari,個人網站:【尋影者CINE|CARI】。

「時候」是「時間」裡,讓你存在最大的意義——專訪《環南時候》導演李鼎

2024-06-03

某日傍晚,他登上環南市場頂樓,感覺太陽就在自己身旁,整座臺北市被夕陽的光籠罩。他望著這座城市逐漸變暗,直到將要沒有光的那一刻,馬路上的路燈和霓虹啪地亮起來。『那天,我突然很想我爸。...

移民故事,就是關於人的故事——專訪《我的天堂城市》導演俞聖儀

2023-09-16

俞聖儀以小人物的日常際遇,在片中鋪述了一番對紐約的愛恨情仇,但細忖身邊朋友的移民經驗,她也很有心得。即使是移民 20、30 年的人,也依然自認在異鄉永遠是客,適應的過程不會終止。那如果感到寂寞、...

「讓觀眾看見移工,是它的階段性任務」──專訪《查無此心》導演曾英庭

2023-08-30

《查無此心》的誕生,是曾英庭為移工作品困境拋出的階段性提案。作為一部以商業類型為定位,或明確需要面對票房考驗的作品,曾英庭清楚,它必須有主動誘因,讓觀眾願意買票進戲院來。而犯罪懸疑、偵探緝凶類型,...

「做工宇宙」,不說再見——專訪《做工的人 電影版》編導鄭芬芬

2023-03-29

當初《做工的人》劇集播出時,鄭芬芬有一個遺憾。她常聽到很多年輕觀眾說,他們好喜歡這部劇集,好想讓父母也看看,可是父母卻看不到,因為不是每個家庭都習慣收看 OTT。當決定要做電影時,...

【金馬 59】類型化是迷霧,抑或契機?——記 2022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作品

2022-11-09

藝術與商業,小眾與主流,影展與市場,工業與獨立,院線與串流,高深與通俗,作者表達與觀眾溝通⋯⋯在電影之上,一直環繞著許多組似是而非的二元角力。作為華語圈歷時最悠久的代表性獎項,長久以來,...

【TFAI X 臺灣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與《秋決》:李行導演的至豐與至簡

2022-08-19

如今談起臺灣電影,80 年代的「臺灣新電影」運動已成為響亮國際的金字招牌。1983 年,由資深導演李行、白景瑞和胡金銓執導的《大輪迴》,對上新銳導演侯孝賢、萬仁和曾壯祥合導、...

我想說一個,女性視角的中產家庭故事——專訪《一家之主》導演王希捷

2022-05-03

王希捷發現,父母這一輩人在遭逢挫敗或壓力時,往往都是獨自承擔,極少向朋友或家人傾吐。「社會對於老人的關心是少的,可是成長過程中我得到的關注非常多,到一個我覺得不公平的狀態。」她說,「...

【2022 TIDF】何謂紀錄片的「真實」?——記 2022 TIDF「再見真實獎」入圍作品

2022-04-27

當我們持續較真於被攝者是否在鏡頭前展現「真實」一面時,我們往往也會期待,紀錄片能否跳脫表層的框架,深入複雜的肌理,犀利揭開鏡頭下的被攝者,所不自覺展現的另一暗面。當然,很多時候,...

「桂花樹人家寫字」──專訪《願未央》導演朱天文、《我記得》導演林俊頴

2022-03-16

侯導的技術班底撐起了兩部紀錄片,朱天文將他們稱作「影子兵團」,「完全讓你不會感覺到攝影機的存在。」團隊三四人,靜靜地來,悄悄地走,機子默默運轉,叫人渾然不覺,就像《願未央》開場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