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期 | 放映頭條】抓準時機,直球對決臺灣電影的小警總——專訪《流麻溝十五號》出品人姚文智與導演周美玲

「在路線差異上,我自己關注的是臺灣這一百年來的故事,短短時間內社會產生巨大轉變,過去許多歷史是敏感與禁忌的,但來到此時此刻,是時候要『直球對決』。」
2022 年高雄電影節開幕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於今年十月在高雄進行世界首映。影展期間,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出品人姚文智與導演周美玲,經由出品人角度輔助,釐清本片企劃取向的個案方向、以國族政治角度出發的製片願景,也透過訪談,為作品誕生的背景與挑戰留下紀錄。
閱讀更多
【2022 雄影】愛慾狂放,顛覆類型——專訪「雄成人短片輯」導演潘客印、黃丹琪及蔡佳穎

「臺灣類型片發展障礙重重,但類型是支撐電影市場資金挹注的必要。在這一次雄成人短片輯三部作品裡,證明了短片類型的挑戰可能,是給臺灣短片界的示範與模範。」
2022 年高雄電影節世界首映「雄成人短片輯」,邀請潘客印、黃丹琪及蔡佳穎三位導演,貢獻出性格各異的三部「異色」作品。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陳宏瑋,綜合評論觀點,對三位短片導演進行專訪,一方面邀請讀者更加探索三部短片的不同趣味,一方面也透過本次機會,尋找類型短片力圖突破框架的不同可能。

閱讀更多
為了華語電影勇敢一回——專訪《野馬分鬃》導演魏書鈞

「我們從觀眾的視角,可能希望主角是有一些堅持跟熱愛的,對吧?或者有一個理想,雖然可能離經叛道,但對它非常堅持,也讓我們感受到這個角色的可貴。但是,阿坤他不是這樣的人物,他也不承擔這樣的責任。」
以《野馬分鬃》與《永安鎮故事集》於國際影壇聞名,中國青年導演魏書鈞於本期接受《放映週報》專訪,在《野馬分鬃》於院線與臺灣觀眾見面之際,重談這部他在去年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的首部劇情長片。細談以生活經驗為底的創作方法、對故事細節的抒發,還有創作上的楷模與養分。
閱讀更多
【2022 雄影】探索記憶,直至靈魂深處:2022 高雄電影節「XR 無限幻境」

「今年高雄電影節的『XR 無限幻境』中,許多作品逐漸透過 VR 創作,用影像軟體本身的特性與限制提醒觀眾反思自身的觀影位置,以探索自我記憶與心靈空間牢籠等角度,連結至許多更為深刻的內在心靈,特別是關於信仰的精神性提問。讓觀眾在欣賞 VR 世界中幻化的奇異故事時,更進一步沉澱內心空間,還能在觀看他人記憶的同時,認知到社會記憶與我們的深刻關聯。」
2022 高雄電影節「XR 無限幻境」,選映來自國內外超過 30 部作品,包括「VR 競賽」、「XR 觀摩」、「高雄原創」三大單元。本期《放映週報》綜合部份訪談與評論,由作者陳沛妤揀選今年的重點作品,帶讀者一窺高雄電影節「XR 無限幻境」的視聽版圖,也望向 VR 媒介創作的宏觀視野。
閱讀更多
【2022 南方】從地方到跨藝術、跨媒介、跨國界──2022 南方影展台南影像獎的觀察

「筆者有幸參與台南影像獎的評審工作,從這些作品中,能夠觀察到臺南的地方影像已從單純對於生活週遭的報導、文化資產的忠實紀錄、劇情片中不斷重複的城鄉差距、家庭倫理等敘事,逐漸展開出跨藝術、跨媒介甚至是跨國界等多元的影像美學。」
2022 南方影展即將開跑,繼上期選錄之實驗片專文之後,本期《放映週報》繼續關心「南方獎」之台南影像獎,由參與評審工作的作者王振愷提出觀點,文章中梳理台南影像獎之建制始末,也綜覽今年入圍作品,為讀者介紹今年自南方來的第一線跨界影像作品。
閱讀更多
現實的潛像:《幻日手記》的顯影時間

「《幻日手記》總是遊走於顯現與未顯、過去與現在、紀錄與虛構的兩極邊緣,每一影像皆在出現於銀幕時,裂解為指向另一種可能的潛在影像(potential image)。所有影像將彼此疊合、交錯,百無聊賴的日常瑣事,將同步映照著未發生的想像,導演/主角個人的私密經驗,亦成為我們每一個他人所共有的記憶。」
2021 金馬影展世界首映、亞洲電影奈派克獎入選,臺灣新銳導演王君弘作品《幻日手記》本週於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電影評論一篇,由作者許鈞宜敘述作品予人之視覺經驗,並援引理論進行視覺分析。歡迎讀者共同加入對《幻日手記》的關注。
閱讀更多
鑄造一尊合法的聖像:《大俠胡金銓》的鄉愁與緬懷

「要真正抵達此種生命書寫中書寫者與書寫客體之間的多重互文,或者說,成為一台典藏全民記憶的『冰箱』,也許該先拒絕神話、破壞聖像,重新考慮何以為傳記電影/紀錄片,及其與歷史、記憶、再現、文化間的系列問題。」
今(2022)年一月,敘述胡金銓導演生平與創作影響力之紀錄片作品《大俠胡金銓》216 min 版本,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FAI)之「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進行世界首映。十月,本片拆分為上下二部曲《先知曾經來過》與《斷腸人在天涯》於全臺進行院線放映,並獲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評論一篇,請作者張晉瑋評述本片在建立胡金銓偉業塑像的同時,背後之可能空缺。
閱讀更多
【新電影40】背向時代的政治曖昧性:《一九零五的冬天》

「一次又一次,電影有意無意地將觀眾的注意力從國仇家恨上移開,無論是時而從與故事的從屬關係中逃逸的日本風景,還是主角李維儂模糊的立場與背向時代的身影,都表現出潛藏在中華國族敘事中的政治曖昧性。」
1981 年,余為政作品《一九零五的冬天》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先聲,電影由王俠軍與徐克主演,楊德昌參與劇情策劃、杜篤之錄音、陳博文剪接、詹宏志監製,多名新電影重要人物參與其中,如今,隨「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進行重新放映。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趙正媛書寫評論一篇,分析其影像思維,也談論電影故事與其背後「大中華國族史觀」若即若離的曖昧關聯。
閱讀更多
在關注眷村電影之前,先是觀察人性──專訪 2022 眷時代影展焦點影人王童

「臺灣是一個蝴蝶,一直在蛻變,品種也很多,又變得更美麗了。臺灣是蝴蝶王國,經歷過苦難,從一個蛹變成美麗的蝴蝶。每一個行業都在產生改變,文化、經濟、產業都在不斷蛻變。不停止蛻變才不會守舊,才能夠有新的發展的可能。所以我的電影,就是在不斷變化的當下記錄我們關心的事情、關心的人,記錄下屬於這個時代精彩的故事。」
2022 年 10 月,臺北眷村文化節推出系列活動「眷時代影展」,由策展人楊元鈴策展。其中分以「眷時代」與「村文化」為單元主題,選映多部來自中外之精彩作品。本期《放映週報》選錄焦點影人專訪一篇,邀讀者一起透過文字,聽王童談論眷村文化,也重訪他的歷史記憶。
閱讀更多
【編輯室的話】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22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9 篇精彩文章,包括四篇人物專訪,分別為《流麻溝十五號》出品人姚文智與導演周美玲、「雄成人短片輯」導演潘客印、黃丹琪及蔡佳穎、《野馬分鬃》導演魏書鈞,還有「2022 眷時代」影展焦點導演王童;兩篇展節觀察,分別在南方影展與高雄電影節探索視覺與媒介的跨界可能;此外亦有對於《幻日手記》、《大俠胡金銓》、《一九零五的冬天》等三部作品的觀點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進一步聚焦第 59 屆金馬獎入圍的精彩作品,刊出專題評論與專訪報導,此外也將再陸續提供對「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影展作品再次探訪的評論文字,歡迎讀者持續關注。此外,在豐盛的影展季節外,仍有許多作品未能獲得關注,我們也邀請讀者們對不同類別的臺灣電影進行書寫,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投稿、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