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 期 | 放映頭條】父親寫給孩子,一則關於這個世界的寓言故事:專訪《老狐狸》導演蕭雅全

「有沒有哪個畫面,能代表不平等?《老狐狸》故事定錨於 1989 年,正是呈現階級落差與同理心的時代舞台。蕭雅全也是那樣一個時代的見證人,他認為,那可以說是臺灣貧富差距瞬間拉開的轉捩點。過了更久之後,我們回頭望見,彼時能夠掌握資訊、善用工具的人成功致富、甚至越來越富,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就此拉開。打從創作這個故事開始,蕭雅全就開始思量與尋覓一個能回應『不平等』的畫面。」
2023 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蕭雅全執導,白潤音、陳慕義、劉冠廷主演,以貧富差距做為背景,講一段男孩在價值觀拉扯下的成長故事。《老狐狸》先在金馬影展與觀眾見面,也旋即於臺灣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蕭雅全,從令他傾心的時代回憶與角色刻劃切入,看蕭雅全如何以創作「寓言」之思維,寫一段能向下一代述說的電影故事。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748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48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8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延續上期,本期繼續介紹多部在第 60 屆金馬獎大放異彩的作品,包括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等四項大獎的《老狐狸》,導演蕭雅全與我們仔細分享切入時代的視角,與如何透過執導判斷,精心打造這則往返 90 年代的社會寓言。最佳音效獎得主、現正熱映的馬來西亞電影《五月雪》,導演張吉安亦在本期專訪中,透過田調、調度、風格思考,回應自己如何理解「513 事件」的電影轉化工作。此外,同樣是上映中的精彩作品,入圍最佳紀錄片的《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則與我們分享自己從劇情長片一路走到紀錄片創作的心路歷程,歡迎讀者一探究竟。
評論部份,臺灣導演陳坤厚的評論專題,本期由作者蒲鋒撰寫《結婚》評論一篇,以陳坤厚電影與七等生原著對照比較,從中看出陳坤厚的作者風格與關注傾向。電影《五月雪》則有讀者投稿評論,作者 EN 嘗試從族群與性別的角度切入《五月雪》的核心關注,評論電影中的離散敘事。另外,本次金馬獎的入圍獎項總評,則分別有作者林青萱以創作技法與主題表現評論金馬獎動畫短片入圍作品,與作者韋晢評論最佳新導演入圍作品,如何是評斷新導演作品的好壞標準?在文章中有進一步的深度分析。
在電影院之外,走進美術館的蔡明亮導演,近期於北師美術館舉辦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本期亦有導演蔡明亮與北師美術館總策畫林曼麗的精采專訪,一探電影《日子》與「蔡明亮的日子」的互相映照,從展覽樣貌中,也能看到對蔡明亮創作生涯的回顧。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報導即將上映的多部精采作品,包括金馬獎得獎電影《富都青年》、《年少日記》,還有魏德聖導演新作《BIG》,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老狐狸》導演蕭雅全;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11.30
歷史素材、形式調度與種族論述——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

「每一次我們採訪的時候,很多婦女都會說她們當晚『聽說、聽到、聽見』,結果沒有『看到』,好像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是聽說的,所以電影裡面不光只有看、還有聽。聲音作為記憶的感官,對我來說是 513 世界很重要的一個感官。」
入圍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九項獎項,於金馬影展擔任開幕電影之張吉安導演作品《五月雪》,以「513 事件」為題,對事件相關家屬的田野資料為素材,進行對歷史事件的再現與創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對張吉安導演之專訪一篇,訪者試以田調方法、調度判斷、表現形式等方向,對導演進行提問,擴充對《五月雪》之理解。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經過紀錄片洗滌,重回原始的創作感受——專訪《撼山河 撼向世界》導演林正盛

「當年拍劇情片,在創作上遇到瓶頸,拍片拍久,會累積一種拍攝習慣,比如建立環境,長期累積的本能會很理所當然地反射動作,想鏡頭要怎麼擺。後來有機會,我就想嘗試拍攝紀錄片,拍紀錄片有個好處,就是不能安排,可以再回到生活,把以前累積的習慣去除掉,經歷近幾年的紀錄片創作,我很期待能再回來拍劇情片……。」
入圍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林正盛執導,以老友陳明章為主題之紀錄片作品《撼山河 撼向世界》正於臺灣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林正盛導演,談及從第一部劇情長片《春花夢露》開始的創作歷程,途經《天馬茶房》與陳明章的合作、《世界第一麥方》的票房挫折,如今在經歷紀錄片創作的歷練之後,期望再打開電影製作的另一篇章。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金馬 60】如何是「好」?怎麼對決?——2023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觀察

「到底是平價便宜的低成本電影吸引人,還是高貴奢華的成熟製作令人嚮往?當獎項的功能性取代純粹美學上的評判,則可能讓本身就有許多解讀空間的『最佳新導演』獎有了多重、甚至矛盾的獎項定位。當討論回歸到新導演的場面調度、資源運用能力後,發現單就導演表現而言,部份自帶『生猛』濾鏡的入圍者,揭開包裝後可能是不及格的導演功力和思維,則獎項的判準,就有了可議空間......。」
入圍最佳新導演獎項的新銳作品,往往被視為明日之星的競爭平台,關注程度不亞於其他重要大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韋晢評論一篇,以兩種各有優缺的製作思維區隔,對《這個女人》、《富都青年》、《年少日記》、《愛是一把槍》、《大山來了》等五部作品進行個別評論。也連帶敘及未有機會提名入圍的新導演作品,進行對於「最佳新導演」獎項的挑戰與重新思考。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金馬 60】推倒高牆:覺醒,獲得改變——2023 金馬獎動畫短片入圍作品觀察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項目之獎項自 2016 年起頒發,入圍的獨立動畫作品時常有將近一半是學生的畢業製作。告別學生身份後,要完全以藝術創作維持生計實屬不易,由於現實的生存考量,多位臺灣動畫發展史下的第二代獨立動畫導演們,自學校畢業後,因長年投身於動畫教育界或產業界,必須暫停個人的動畫創作而沉寂許久......。」
本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項由《白雲蒼狗》、《纏》、《夏夢迴》、《幽暗小徑的鬼》、《鷺鷥河》等五部作品入圍,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青萱對五部作品之總評觀察一篇,從動畫創作手法、影片主題、作者風格等多面向切入,也在觀察中見到獎項顯現的關注面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誰的國家?──評《五月雪》中的離散敘事

「當成年阿英到了後山,欲尋找家人的墳,然而遍地的無名塚使她只能就地祭拜。一幀幀的孤墳,如幻燈片般在銀幕上閃著幽幽光亮,這令我想到臺灣導演林欣怡的《第六十九信》,結尾同樣停留在臺北六張犁公墓的影像。不論是馬來西亞抑或臺灣,威權彷若一個政治幽靈,成為眾人心照不宣的恐懼符碼。」
本期《放映週報》刊登讀者投稿一篇,作者 EN 以族裔與女性出發的離散敘事切入對《五月雪》之評論,延伸張吉安對民俗故事與攝影機視角的形式操作,並總結於《五月雪》處理歷史創傷的可能討論方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他踏浪而來】從七等生到陳坤厚──評論兩次《結婚》的變化

「小說和電影的差異,關乎陳坤厚與七等生對傳統的觀念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七等生『對一種固封的觀念意識抱著批判的情緒』,但是陳坤厚顯然對傳統的社會有著一種溫暖的感情,我們看他在場景中加插一些賣豆腐攤子等生活小細節,便看得出他對過去是有種緬懷。他也不是不知道傳統下有犧牲者,但在他的處理下,一個批判傳統的悲劇,成了一種帶有憂鬱美的浪漫愛情電影。」
2023 年,臺灣導演陳坤厚於第 60 屆金馬獎獲得終身成就獎。藉此契機,《放映週報》規劃「他踏浪而來」評論專題,邀請多位作者進行對陳坤厚電影不同角度的重新評論。本篇文章由作者蒲鋒評論陳坤厚代表作《結婚》,透過原著作者七等生的創作觀點,與陳坤厚後繼的改編詮釋,兩相比較下,提供觀者瞭解陳坤厚電影的一道路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美術館裡,翻一本關於日常、疾病與記憶的日記──專訪導演蔡明亮、北師美術館總策畫林曼麗,談「蔡明亮的日子」

「疾病的身體與勞動的身體交錯又相遇,電影與現實的界線模糊,亦演亦真。凝視兩位演員其實也反身到蔡導的創作與生活,他的身體努力與疾病共處,即使帶有未知及害怕,仍舊豁達地看待這些變化,繼續走下去。就像《日子》完成後,卻遭遇到全球疫情蔓延,他與亞儂被迫分隔兩地、電影上映遙遙無期,但終將結束,迎來聚合。」
2023 年 10 月,導演蔡明亮繼《郊遊》(2013)後暌違多年,再於臺灣院線映演劇情長片《日子》。同時,與電影《日子》同步展映的,還有於北師美術館登場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在電影院,也在美術館,《日子》反映蔡明亮從日常冶煉的創作;「蔡明亮的日子」則回顧蔡明亮的創作軌跡。本期《放映週報》與北師美術館合作,由作者王振愷專訪導演蔡明亮與展覽共同策畫林曼麗,從展覽出發,也能見到蔡明亮的電影軌跡。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