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 期 | 放映頭條】尋找「創作」與活下去的旅程——專訪《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導演王耿瑜、監製林于竝

「我常會問很多人,到底『創作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回答來自賴聲川導演:是『夠狠』。我一直在想『夠狠』這件事,如果我是一個不夠狠的人,我就沒辦法當創作者嗎?透過這幾十年,從 1983 年到現在剛好 40 年的摸索中,我接觸過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但我明白,自己是透過影像這東西去找尋答案。」
入選 2023 台北電影節「星光首映」單元,王耿瑜導演紀錄片作品《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帶觀眾一起走入「蘭陵劇團」四十週年的回顧,不只重望臺灣藝文界風起雲湧的 80 年代,也在演員身上,看見四十年歲月洗禮的時間隧道。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王耿瑜、監製林于竝,請他們深入分享對於劇場、對於創作的沉思,還有時間過去之後,如何回望、如何重新檢視的醍醐味。
閱讀更多
【743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43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兩部上映中的臺灣電影,《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導演王耿瑜與監製林于竝向我們這部從「蘭陵40」出發的紀錄片作品,拍攝起源自金士傑率領蘭陵成員,重新創作 1983 年劇作《演員實驗教室》,40 年過去,也帶我們重新看到人生歷程在這些表演藝術者身上的痕跡。以「拉力賽」為題的《我和我的賽車老爸》,則以親情主題包裝,挑戰國片少見的競速運動,導演張書瑋與我們分享對整個故事的設想、製作歷程,還有拍攝碰到的挑戰。
日前上映的日本電影《快一秒的他》改編自國片《消失的情人節》,由山下敦弘執導、宮藤官九郎編劇,本期刊載作者CharMing 評論一篇,描述這次由台灣電影改編的日本純愛電影方向,也與前作參考對照。進行中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本期則有作者陳沛妤評論一篇,切入「電影展覽」在「電影 X 當代藝術」跨界的討論點,並在展覽中交叉對楊德昌電影的觀察分析。影展方面,本期另有作者于昌民在 2023 威尼斯影展現場,對本屆競賽作品的第一手評析,包括盧貝松《犬徒》、濱口竜介《邪惡根本不存在》、張吉安《五月雪》等三篇精采評論,歡迎讀者參考。
下期《放映週報》將為讀者帶來更多其他精采文章,亦歡迎讀者對臺灣電影進行評論投稿。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導演王耿瑜;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09.15
【回顧楊德昌】是電影展覽,還是當代藝術展覽?──從「一一重構:楊德昌」國際論壇思考美術館內的影像展示

「當一部完整的電影被拆解,並進入美術館,成為碎片化的影像(或可想像為動態的畫作)之後,身為觀眾,特別是楊德昌的影迷,如何理解,或在以不被破壞當年進戲院看電影的感動前提下,去重新認識楊德昌的創作脈絡。並思考,被重製的影像們,是否能更接近楊德昌的創作核心精神?」
2023 楊德昌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並循此契機,推動各界進行對於楊德昌電影的重新閱讀。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沛妤深入回顧展與論壇活動,報導並評述「電影展覽」與「電影」本身的連結,並從「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展品,多面向切入對楊德昌電影的觀察與看法。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如何為賽車拍出本土情感?——專訪《我和我的賽車老爸》導演張書瑋

「去過梅山就知道,路很小很危險,一不慎會跌下山。首先一定是注意安全,那時還沒發生雄爺的神仙谷事件,那是沒有人想看到的。總拍攝天數是 28 天,在高雄、臺南、嘉義三地轉景,其中花 14 天在嘉義梅山,等於花一半時間,來拍這場 20 多分鐘的比賽高潮......。」
第六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MIFFest)閉幕片暨國際首映,臺灣「拉力賽」賽車電影《我和我的賽車老爸》現於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張書瑋導演,談論本片與馬來西亞合作的跨國製作嘗試、臺灣山區拍攝賽車場面的經驗,與他透過這部作品,展現「拉力賽」這項獨特賽車運動的魅力與精神。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從《消失的情人節》到《快一秒的他》──觀察「臺灣電影、日本改編」的作品樣貌

「《快一秒的他》的跨文化,讓電影不只是照本宣科的翻拍,而是依照當地民情的因地制宜。但也因為如此,從臺北信義區開到嘉義東石鄉的『魔幻時光』,變成了拉人力車移動的『現實』。如果說《消失的情人節》是用一台公車跨越時空的魔幻愛情喜劇,《快一秒的他》幾乎刪去原先能被認為是『魔幻』的元素,少了顧寶明飾演的壁虎伯,日版的不現實成分,也只剩下時間暫停的主題。」
2023 台北電影節臺灣首映,改編自臺灣電影《消失的情人節》,日本奇幻喜劇《快一秒的他》近期在臺灣上映,作為少見由臺灣電影翻拍的日本電影,亦免不了與原版相對比較的討論話題。本期《放映週報》由作者 CharMing 撰寫評論一篇,由兩部電影的相異處切入,引入對臺灣電影改編可能性的發掘。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3 威尼斯】《犬徒》,與身分政治的奇觀

「《犬徒》不僅承繼盧貝松自身在法國電影的血脈,同時更大玩各式各樣的類型與對身分政治的期待,擺脫了『作品常浮華不實』的批評。如果說盧貝松常被認為只重表象而不處理社會的實質衝突,透過在鉅片的敘事模態裡展演女性身體,並讓觀眾沈浸於視覺特效中,那麼這部新片或許找到了他可以將這套美學發揮到極致的場域。」
2023 年,威尼斯影展於 8 月底在麗都島上揭開序幕,23 部國際電影入選主競賽,其中,盧貝松新作《犬徒》(Dogman,暫譯)名列其中。在本期《放映週報》的威尼斯影展特別報導,作者于昌民撰寫其大力肯定的《犬徒》電影評論一篇,切入盧貝松對身份政治命題的回應、對自身代表法國「視覺系電影」血液的承襲,還有電影如何靈巧透過流浪狗來進行跨越類型的調度技法。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3 威尼斯】《邪惡根本不存在》:曖昧的人道主義

「在這種絕對的律令上,濱口竜介的人道主義的確比他的前輩走得更遠。沒有黑澤明善惡對立的菁英主義,沒有是枝裕和的溫情與濫情,《邪惡根本不存在》似乎要求觀眾在不可能理解人物的狀況下理解人物;觀眾得在心理因果模糊曖昧的情況下站在角色那邊理解他們的行為。但這是可能的嗎?我不確定。」
2023 威尼斯影展入選主競賽,角逐金獅獎的眾多作品中,日本導演濱口竜介的最新作品《邪惡根本不存在》亦名列其中。在本期《放映週報》的威尼斯影展特別報導,作者于昌民以濱口竜介的兩種作者狀態為評論《邪惡根本不存在》的切入點,捕捉本片風格如何挑戰觀眾的影像機制,在這篇評論中,留下對於濱口作者風格的探問。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3 威尼斯】《五月雪》與張吉安的政治話劇

「張吉安的新片《五月雪》耗費 10 年心血研究這段華人被屠、被政府掩蓋的『513 事件』,嘗試透過馬華日常的生活視角挖掘歷史創傷的真實。可惜的是,影片在導演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下,變成了一齣情感過剩的政治話劇──甚至是政治宣傳──讓他作品當中理應有血有肉的常民變成了另外一種大寫歷史的腹語人偶。」
《南巫》導演張吉安新作,以「513 事件」為題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五月雪》,於 2023 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電影以馬來西亞華人歷史切入的厚重命題,引來關注迴響。本期《放映週報》的威尼斯影展特別報導,作者于昌民評論《五月雪》,以其重視歷史「不可再現」的極簡電影美學著眼,提供批評意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