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期 | 放映頭條】不只是飆速:專訪《速命道》導演柯有謙、編劇邱炳豪

「小朱叔叔,是『黑家班』中我最愛的叔叔,從小到大我們每一個活動,我哥、我姐結婚,他都在旁幫忙。他得獎那天感謝我爸,真的是我的一個好叔叔。我有給他看過剪好的毛片,那時他已經病得快不行,整個人都不一樣。正式上映來不及給他看,但起碼有看過毛片。」
新銳導演柯有謙執導,「頑童MJ116」(瘦子、大淵、小春)、Ella 陳嘉樺主演,華語巨星劉德華特別演出,飛車動作片《速命道》現於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速命道》導演柯有謙、編劇邱炳豪,請他們談談領受自柯受良的精神遺產、對電影故事的熱情,還有兩位執行特技的關鍵幕後前輩:朱科豐與黃柏雄。
閱讀更多
【734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34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8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焦點介紹現正於院線上映的臺灣電影《速命道》,導演柯有謙、編劇邱炳豪與我們一起共談以柯受良為首之「黑家班」往下的精神傳承,還有如何在臺灣執行一部競速電影的選角與情節思考。熱映香港電影《白日青春》導演劉國瑞、演員黃秋生則分享關於電影「漂泊」的背後命題,與後頭跨國籌資的製作思維;表演現場的感受。歡迎一同閱讀精彩的影人訪談。
電影評論部分,方於本週上映的香港電影《窄路微塵》由作者黃香撰寫評論一篇,以寫實與夢幻、離開與留下為角度,切入這部以「疫情」為題,在金馬獎入圍三項大獎的香港電影。作者張晉瑋則帶讀者一同重觀「動靜光影──雲門的電影對話」影展放映之日本導演足立正生作品《斷食藝人》,談論其改編卡夫卡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的思維,取徑精彩,值得配合作品觀賞思考。另外,即將於五月重返院線的臺灣新電影作品《油麻菜籽》,則由影評人陳穎撰寫評論,以性別角度切入電影中反應的當代女性婚戀難題,歡迎讀者共以新觀點,重新觀賞經典作品。
展節部分,本期刊載兩篇不同作者參與影展活動的經驗,2023 巴黎「真實影展」由旅法作者詹育杰分享越南 Varan 工作坊在當地影響紀錄片文化,催生《迷霧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等作品的寶貴經驗;2023 年日本山形紀錄片道場駐村工作坊,則由帶著作品《雪水消融的季節》企劃前往參與的導演羅苡珊,書寫工作坊期間的所見所感,直面對創作的第一線思考,絕對為難能可貴的經驗分享。最後,「芳華虛度」評論專題於本期完結,最後一篇文章由作者林姵菁以「群妖之島」切入楊凡電影關注,也歡迎讀者重讀本次選錄的五篇文章,由各方各面賞析楊凡電影。
下期《放映週報》,將關注陳芯宜導演的 VR 作品《無法離開的人》,與其對 VR 影像的深度思考,敬請期待。除此之外,我們亦歡迎讀者對臺灣電影進行評論投稿。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速命道》導演柯有謙、編劇邱炳豪;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04.30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專訪《白日青春》導演劉國瑞、演員黃秋生

「香港的資金和創作開發模式一直都很固定,不是電影公司投資,就是政府投資。作為新導演,脫離這個模式或許是一個方法,尤其要向外發展,比如說臺灣、東南亞或者是歐洲。因為我是馬來西亞籍,在背景上有一定優勢,可以有更多東南亞的資源,去支持我繼續開發。」
獲得 2022 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主角等三項大獎,香港電影《白日青春》現於臺灣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導演劉國瑞、演員黃秋生專訪,以劉國瑞的關注為主軸,請其分享從紀錄片出發的創作背景,對移民、邊緣群體的表現;還有跨國籌資的製作策略。也請黃秋生分享配合導演的表演體會。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
世界好爛,唔等於你要做個爛人:《窄路微塵》

「Candy 與女兒衣著亮麗,逼仄的家一派溫暖粉紅色調,沒有太多生活痕跡,反倒像是夢中的美好居所。林森完全有掌握寫實的能力,為什麼要建構夢幻的氛圍作為對照?或許他想用跳脫的輕盈緩解現實的沈重;他可能認為窮人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快樂美麗;又或者他太喜歡 Candy 未婚生子、習慣順手牽羊的叛逆。」
2022 年金馬獎三項入圍,香港《少年》雙導演之一林森獨立執導最新作品《窄路微塵》正於臺灣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黃香評論一篇,簡潔扼要切入電影主題,寫實或夢幻、漂泊或安身,提供讀者切入角度。請見評論內文。
閱讀更多
直接電影在越南,2023 巴黎「真實影展」越南 Varan 工作坊的可貴經驗

「越南培訓工作坊的學生和從業導演都渴望嘗試直接電影。如當年尚胡許運用 Nagra 錄音和 16 mm 手持攝影機的『傳統』,他們充分展現當下數位攝影器材的可能性,深入一個剛剛向資本主義開放並且正全速轉變的越南社會,抱持著為當地社會缺乏能見度的族群發聲的自我期許。」
2023 年巴黎真實影展,籌畫「越南 Varan 工作坊單元」,放映眾多短片作品,與《馮女士最後的旅程》、《尋找芳》、《柚》、《迷霧中的孩子》等四部由「越南 Varan 工作坊」發展而來的電影作品。本期《放映週報》邀請現居巴黎的作者詹育杰,為我們梳理介紹 Varan Vietnam 的核心理念與發展,也實地訪談催生這些作品的兩位靈魂人物,來自越南與法國的創作搭檔 Tran Phuong Thao 與 Swann Dubus。請見本篇專文報導。
閱讀更多
通往內心深處的窄路:記 2023 年日本山形紀錄片道場駐村工作坊

「『道場』不僅立基於對平等交流與自由對話的渴望,也同時給予電影工作者極大的獨處時間與空間;而獨處,不是全然與外界脫離關係的封閉與孤絕,而是在彼此開放與相互支持當中保持獨立。」
從 2018 年開始舉辦的「日本山形紀錄片道場駐村工作坊」(Yamagata Documentary Dojo),邀請亞洲紀錄片工作者前往肘折温泉(Hijiori Onsen)進行駐村創作,2023 年共有兩件臺灣作品入選,分別是莎韻西孟 Sayun Simung《SPI 烤火房的一些夢》與羅苡珊《雪水消融的季節》。本期《放映週報》邀請羅苡珊書寫前往山形參加工作坊的歷程,連結本次經驗對紀錄片創作乃至生命狀態的感悟。
閱讀更多
【芳華虛度】《繼園臺七號》的群妖與異類革命

「楊凡打造的『繼園臺』,就如同羅莎打造的(Giorgio Rosa)『玫瑰島』,一樣需要自建系統的技術和勇氣(尤其是像片中,於政治正確群落中膽敢逆行,被灌爆噓聲也覺得是種另類革命的姿態和動勢),唯一的差別是:楊凡要建造的是不具實體的群妖之島。但為何是選擇動畫技術來作為圓夢的工具?這與楊凡式『唯美』美學有很大關係。」
2022 年九月,活躍於中港臺三地的華語電影導演楊凡在臺灣舉辦回顧影展「芳華虛度」,選映七部生涯中的代表作品。《放映週報》本次評論專題,最後一篇文章由作者林姵菁以「群妖之島」為引,總結楊凡的主題關注,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空洞的能指:不可與共的《斷食藝人》與〈飢餓藝術家〉

「論及《斷食藝人》的『荒謬感』,除了檢視源於對『結構/體制』內部問題的精準提煉外,亦須關注足立正生進一步極化所謂『卡夫卡式』角色的嘗試:斷食藝人以無限趨近失語的姿態,成為任人孕生意義的空洞能指(empty signifier),他沒有任何『對抗現狀』的機會(即便卡夫卡式的「對抗」多為徒勞),亦無從掌握自身存有權力。」
2023 年三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動靜光影──雲門的電影對話」影展放映多部電影作品,與雲門舞作對讀映照,其中包括日本導演足立正生,改編卡夫卡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之作品《斷食藝人》。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張晉瑋評論《斷食藝人》之電影評論一篇,指出足立正生如何重新理解原著主角內涵,成為以卡夫卡式角色回應當代日本社會的改編嘗試。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TFAI X 臺灣電影】回望《油麻菜籽》:論自由婚戀的幸福未卜與當代女性難題

「《油麻菜籽》提出的可能性是:阿惠可以不結婚,但也可以結婚,前者呼應上述於 1980 年代興起,至 1990 年代依然流行的職業女性形象,這形象顯然是對婚家作為女性唯一命運的反撲。至於後者,即阿惠也可以結婚,而且有可能幸福,則凸顯《油麻菜籽》有別於同時期不少作品,雖然也在故事中安插職業女性角色,卻往往以婚姻不幸、家庭不和來『懲罰』她們。」
1984 年,「臺灣新電影」導演萬仁首部劇情長片《油麻菜籽》上映,本片改編自作家廖輝英同名文學,侯孝賢參與編劇,陳秋燕、蘇明明、柯一正主演。時隔近 40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於 2022 年完成本片之數位修復,並還原原始臺語聲軌,讓影片得以原貌再與觀眾見面,更將在今年五月上旬重返院線。本期《放映週報》邀請影評人陳穎撰寫評論一篇,以當代女性觀點,重新閱讀《油麻菜籽》呈現的難題,請見本篇精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