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 期 | 放映頭條】藉年長同志生命困境,重新探尋對「家」的想像——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

「我們仍處在一個很父權的社會,崇尚陽剛與男子氣概,人們見到兩個男性在一起時,會認為他們軟弱、陰柔,必須公開排斥他們,以顯示自己和這群非典型的軟弱男子之區別;但女性原本就位於較陰柔、弱勢的位置,就算兩女在一起也構不成『威脅』,好像只要她們找到適合的對象,就會變成異性戀。我認為,社會在表面上對女同性戀較包容,這份包容卻不見得是內心真正接納。」
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香港電影《從今以後》關注年長女性同志的法律困境,描述在伴侶一方過世之後,原先看似被社會與家人「接納」的另一半,也將面臨無情的產權問題。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其細緻地從電影的田野調查過程、對香港社會的觀察、演員的表演準備,談到對於華人社會的「家庭」觀念想像,細節豐富。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2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2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在剛剛結束的第 61 屆金馬獎,本期有多篇精彩的影人訪談刊登。入圍最佳劇情片的《從今以後》由香港導演楊曜愷描繪年長女性同志伴侶在香港面對的法律與家庭困境,《漂亮朋友》中國導演耿軍則以其獨樹一格的幽默感,敘述一段在寒冷小城的男同志戀曲。本期的兩篇訪談帶讀者一窺這兩部精采作品背後的創作過程,從細膩的田野調查到嚴謹的創作方法,歡迎一探究竟。
入圍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的《我談的那場戀愛》,導演何妙祺與監製陳慶嘉和我們分享香港電影產業當下面臨的新導演困境,在諸多新銳導演無法拍出「第二部片」的產業環境中,與觀眾對話的商業元素是否能帶來突破,是為嘗試。而在本屆金馬影展獲得亞洲電影奈派克獎的《虎毒不》,是香港導演陳小娟第二部劇情長片,在這部電影中,陳小娟以「虎毒不?」的提問,對社會看待母職的方式提出質疑,不同路徑中,都得見創作者的意志。
評論方面,本期刊載作者桑妮對最佳新導演獎得主《白衣蒼狗》的分析評論,以平均鏡頭長度為基礎,論其如何建構自身命題。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顏色擷取樣本.mov》與入圍作品《哦瑪》,則在作者翁皓怡的評論中並列,以「透明性」為引,在兩部紀錄短片中向讀者梳理紀錄片創作之可能性。最後,作者蒲鋒則在另篇評論短文中,帶讀者回顧本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鄭佩佩的多部代表作品,紀念之餘,也待讀者親身重訪鄭佩佩的影藝成就。請見本期的精彩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11.30
歡笑中現細膩,觀愛情中的真真假假──專訪《我談的那場戀愛》導演何妙祺、監製陳慶嘉

「我是從很商業環境培訓出來的編劇,習慣迎合觀眾喜好,但這次有獎金資助,可以嘗試把自己想表達的,和觀眾想看的拉出平衡。雖然是喜劇片,但我私底下也是愛看書的文青,所以想把一些文藝片的風格融合進喜劇,文學對我的影響比電影更大。寫劇本時很趕,很多東西是靠直覺寫,但像下棋一樣回頭覆盤的時候,發覺其實每一個劇情、每一句對白融入了我的感受和觀察。」
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女主角,香港愛情喜劇《我談的那場戀愛》將在近期於臺灣院線上映。導演何妙祺與監製陳慶嘉兩人於電影產業長期合作,在支持新導演創作的「首部劇情長片計畫」下,兩人共同嘗試,不只要有作者表達,也要找回受觀眾青睞的香港電影活力。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何妙祺與陳慶嘉,談香港電影近況挑戰、《我談的那場戀愛》製作幕後,也從談及普魯斯特、張愛玲的字裡行間,見到歡笑中現細膩的情感表達。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拍電影再如何辛苦,還不及母親困境的百分之一」──導演陳小娟,以《虎毒不》向社會提問

「難道人生就只有照顧小孩,出來工作只是特殊情況?我是一個完整人類,有工作,有興趣。人很多面向的,但我卻只能照顧小朋友,去拍電影,就是壞媽媽。拍攝《虎毒不》時,家人是很諒解我的,但外人不理解。他們會說,難道你不掛念孩子嗎?假如是一位男性大導演,你會問同樣問題嗎?為什麼有必要捆綁女性與小孩,家庭為一體。」
釜山影展世界首映、入選 2024 東京影展「女性賦權單元」,並在 2024 金馬影展獲得亞洲電影奈派克獎,香港導演陳小娟第二部劇情長片《虎毒不》聚焦當代母職之苦,以電影感官呈現母親身心壓力,旁人自認善意,亦可能因缺乏同理而成傷人利刃。本期《放映週報》刊載陳小娟於東京影展進行之專訪一篇,文中深入談論身為母親之經驗如何啟發《虎毒不》之創作,並梳理社會對「母親」身份之不理解,如何造成巨大傷害。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金馬 61】溫柔是最有力量的──專訪《漂亮朋友》導演耿軍

「審視我所在的 2020 年和 2021 年,我周圍的人,還有我自己,在這樣的年頭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很低落,很壓抑、很難過。在這樣的年頭,在這樣的年份裡,是不是需要變換一種方式,需要找到更恰當的跟人溝通的方式,找到大家更容易的溝通方式,我覺得那可能就是幽默和愛。」
第 61 屆金馬獎八項大獎入圍,中國導演耿軍新作《漂亮朋友》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與會外賽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共計四個獎項;以耿軍獨樹一格的文學性與幽默,敘述一段小城內的同志戀曲。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導演耿軍專訪一篇,在金馬獎頒獎前夕,耿軍與劇組成員共同在溫馨氣氛下暢談電影創作,由採訪者趙振江將錄音訪談整理為文稿,配合觀點梳理。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
【金馬 61】《大醉俠》、《香江花月夜》、《臥虎藏龍》:終身成就獎得主鄭佩佩作品評論

「《大醉俠》是她的成名演出,但這不是幸運得來,而是胡金銓的慧眼看出鄭在武俠片的潛質,懂得挑適合的人材。香港武俠片的動作設計走向,是一種帶有節奏感的對打,所以最適合的人材不一定是博擊高手,而是戲曲或舞蹈訓練的人。鄭有相當好的舞蹈底子,便比絕大部分女同學優勝。但更重要的是,她還有一種內在氣質,外向而堅強,甚至有點『悍』的氣質。她擺一個定式,瞪一下眼,都有其他女星沒有的凌厲。」
2024 第 61 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予鄭佩佩與林文錦兩位得主。其中,鄭佩佩為資深演員,自 60 年代進入邵氏工作為始,便在香港、臺灣等地多有亮眼作品問世,其中,又以導演胡金銓革新武俠電影歷史之《大醉俠》為其代表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蒲鋒評論一篇,以本次金馬影展選映鄭佩佩三部代表作品:《大醉俠》、《香江花月夜》、《臥虎藏龍》為基礎,為影迷朋友回顧鄭佩佩的經典作品。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金馬 61】紀錄片的透明性——紀錄短片入圍二選:《哦瑪》、《顏色擷取樣本.mov》

「金馬獎短片獎項『獎勵對象為導演,公司或組織不得為被提名者』,也就是說,作品的原創性和作者性更被強調。而就紀錄片來說,這正與那『透明性』息息相關,在更多帶有私人情感、實驗性質的紀錄片出現後,人們看待『紀錄』的方式終逐漸轉向,不再將其與『現實」劃上等號,而是去看創作者、拍攝者如何『透明地』讓我們觀看現實。」
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入圍《哦瑪》、《野生之路》、《顏色擷取樣本.mov》、《慧童》、《獄中信-鄒幸彤》等五部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以紀錄片倫理之「透明性」(transparency)概念,開展對於兩部作品《哦瑪》與《顏色擷取樣本.mov》之討論,透過本屆入圍作品,開展紀錄片對話之可能。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金馬 61】《白衣蒼狗》:以線性邏輯嚴密建構的苦難影像

「自剪輯與畫面物件運動的邏輯,觀看《白衣蒼狗》時當然不會『快』到數不下去,但『停滯』(freeze)也不是洽當的修辭,因為對應不上影像十分線性的時間感。線性的意思是,物件進出的一隱一現、剪接點位的乍離乍合,皆說明畫面內不光不斷有事件正發生,它們也具現出可視可感的因果聯繫,是我們熟悉的敘事影像特徵。」
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在內七項大獎,曾威量、尹又巧首部劇情長片《白衣蒼狗》於臺灣、新加坡、法國跨國合製,同時入選本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奈派克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桑妮為本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其在評論中以本片平均鏡頭長度(ASL)為形式分析基礎,評述《白衣蒼狗》建構「苦難」的方法。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