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 期 | 放映頭條】從監控社會的對望,看見華人家庭的宿命迴圈:專訪《默視錄》導演楊修華

「為什麼是『對望』?我覺得『觀看』可以是一個『轉換』的過程。你可能看著別人,不知不覺,你就會失去自我,慢慢變得越來越像對方,看著看著就變成他了。我的電影中,一個角色看著另一個人,看到對方的轉變,越看,反而自己就越變成他。」
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男配角、原著劇本、原創電影音樂、音效等六項大獎,本屆金馬影展開幕片《默視錄》已經於全臺院線上映。導演楊修華匯集臺灣不同世代演員李康生、巫建和、林幻夢露、陳雪甄,敘述一個浪漫而詭譎的當代窺視奇譚。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楊修華導演,由電影中社群、後疫情時代的「看」與「被看」切入,延伸出對監控意象的多方深入探討。在楊修華分享對電影類型、視覺符碼的理解中,找到另一角度,再看當代《默視錄》。
閱讀更多
【771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1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現在進行中的 2024 金馬影展,持續有精彩作品於臺灣首映,本期刊載開幕片《默視錄》導演楊修華專訪一篇。深入討論啟發電影中「看」與「被看」關係的時代背景,如何在監控社會的意象下,凝鍊出獨屬於當代的作品。除創作背景之外,楊修華也分享與幕後團隊工作的過程,和出色臺灣演員合作的經驗,請見本期的精采專訪。
同為上映中的精彩作品,李康生主演、日本導演蔦哲一朗執導的跨國合製作品《黑之牛》,讓李康生走入日本田野,以一人一牛的互動反映禪機,蔦哲一朗與李康生也在本期的訪談中,與觀眾分享本片的形式設計。另一方面,錢人豪執導鬼片《鬼們之蝴蝶大廈》亦在熱映當中,擺脫一貫的濫產形象,本片用心製作,收獲不少好評,錢人豪也於訪談中與我們回顧 20 年導演生涯,同樣值得讀者一探究竟。
遠在美國發生的芝加哥國際影展,方在今年十月下旬落幕,本次選映影片有不少同是金馬影展現在放映中的精采國際作品,作者韋晢在展節觀察評論中,不只介紹精彩作品,也敘述芝加哥國際影展時值「60大壽」的定位難題,歡迎透過本期評論一窺其面貌。最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上個月在「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單元選映八部經典作品,本期刊載作者蔡承頤以伊朗近代史角度切入評論《風之棋局》文章一篇,歡迎讀者參與對伊朗電影的重新發現。
下期《放映週報》將持續鎖定現在於金馬影展熱映中的精彩作品,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默視錄》導演楊修華;攝影/桑杉學)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11.15
極致追尋,最原始的狀態──專訪《黑之牛》導演蔦哲一朗、主要演員李康生

「當霧濃到一個程度,讓我們甚麼都看不出來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了所謂影像上的『無』, 我覺得這跟整部片那些飄來飄去的霧是相連在一起的,而我們最後進入的這個『無』就像是進入霧中一樣。然後,慢慢地,這些霧散掉之後,你就看見了另外一個新的世界。」
臺灣參與製作,日本導演蔦哲一朗新作《黑之牛》現正於院線上映中。本片由李康生主演,以禪宗「十牛圖」為概念啟發,敘述一名不多言語的男子,與一頭黑牛共生的故事;在時間進程中,又看見生命的循環。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黑之牛》導演蔦哲一朗、主要演員李康生,請其分享電影的場景設計、攝影與音效思考,製片黃胤毓也從旁分享電影在臺取景軼事;共同從不同方面,看見電影構成的樣貌。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將創作意識,生根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導演錢人豪與《鬼們之蝴蝶大廈》

「電影是很妙的一件事情。《鬼們之蝴蝶大廈》是我第九部自己導演的電影,過去八部評價都非常兩極,有的朋友跟我開玩笑,說沒有兩極,只有一極,因為 90% 都是罵我。但我覺得電影是這樣子的,電影的風格就該是導演的性格,才能夠呈現你想要做的東西,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經歷過的事情,而我們都該要掌握機會。」
錢人豪執導、吳明憲與尹馨監製,曹佑寧、白靈、馮淬帆、何超儀、蔡振南、白潤音等影星聯合主演,鬼片《鬼們之蝴蝶大廈》於近日上映,以老舊大樓為故事背景,混用多種靈異元素,挑戰同類片型規格。在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錢人豪不僅與我們談穿梭商業市場的判斷,竟也提村上春樹、李滄東與胡波;還有他在近 20 年的電影生涯中,穿梭中港臺三地,默默形成一條對華語商業電影產業變化的見證,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服務觀眾或吸引產業?──觀第 60 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看老牌影展形塑文化的定位難題

「如同芝加哥市民熱衷於強調這座城市有別於東西岸的在地社群連結,本地的影視工作者也在面臨自我認同焦慮的同時,也急於界定與打造一個專屬於芝加哥的影視社群。筆者認為,正是這樣的自我認同危機,使得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的選片方向一面朝向國際化,以保持其歷史悠久的影展地位;另一方面朝向在地化,以形塑當地的自我社群認同。」
2024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邁入第 60 屆,於今年 10 月下旬順利落幕。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韋晢於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放映現場進行的展節觀察評論,以影展選映作品的「國際」與「在地」兩個面向切入,並近身觀察時值 60 大壽的影展,如何定位自身位置,又是否能夠深植當地的影迷社群。請見本篇展節評論。
閱讀更多
《風之棋局》:隨風捎來的政治寓言

「當阿格達與卡妮札克於房內舞蹈、出脫一般關係認知的擁抱,透漏保守觀念下無法直言的同志情誼,兩人被限縮於門框內,而立像卻面向觀者、背對兩人,彷彿意指兩人正於卡札爾王朝的條條框框內、遂行背離過往卡札爾王朝觀念之事,而觀者則身處『第四方』,旁觀著卡札爾王朝末尾,西方/現代化之進步觀念已於波斯發酵的既成事實。」
2024 年 10 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單元,選映八部經典重映電影,其中包括「世界電影計畫」(World Cinema Project)於 2020 年與波隆納電影資料館基金會共同進行 4K 修復的伊朗電影《風之棋局》。在 1976 年首映至 2020 年重新修復之間,世界對《風之棋局》所知甚少,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蔡承頤投稿評論一篇,試以對伊朗近代史的梳理,重新理解並對位電影角色、物件背後的符碼意涵,望延續映演與討論之契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