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 期 | 放映頭條】夏天結束之前,一段少年心事──專訪《壞男孩》導演游智涵

「從短片到長片,不得不經歷的練習過程也有『溝通』,短片像短跑,也許還來不及修正,五天就拍完了。但長片是和一群人相處一學期,要更清楚團隊的成員是什麼樣的人、彼此如何相處,什麼叫合拍、什麼叫不合拍;什麼叫能溝通、什麼叫不能溝通........。」
2023 年高雄電影節閉幕片,臺灣導演游智涵首部長片作品《壞男孩》近期於院線上映。本片以高雄旗津為舞台,匯集五位年輕世代演員,巫建和、黃聖球、潘親御、鍾家駿與黃湘婷,共同詮釋以青少年犯罪為題的成長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壞男孩》導演游智涵,梳理其從剪接跨導演的身分轉換、再從短片到長片創作的歷程,如何和編劇、來自不同背景的演員和設計們溝通合作,還有首次擔任劇情長片導演的創作體悟。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51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51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6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於院線熱映的臺灣電影《壞男孩》,首次執導長片的導演游智涵以詐騙集團「車手」為題,帶出四個邊緣少年的故事。電影匯集巫建和、黃聖球、潘親御、鍾家駿、黃湘婷等年輕世代優秀演員演出,游智涵也在本期《放映週報》的專訪中,與我們細談與演員合作的過程,和執導長片的創作感悟。在海的另一端,本期亦有沖繩紀錄片電影《Okinawa Philadelphia》與《沖繩炙戀》的報導,導演砂入博史與我們分享他所見到的精采故事:在美軍酒吧以攝影紀錄愛情的石川真生,還有沖繩當地的美與生命力。
去年於國際影展大放異彩的李鴻其作品《愛是一把槍》,本期由作者簡子涵撰寫影評一篇,細述電影如何呈現主角番薯的鏡頭設計,引導觀眾凝視主角與宿命的幽微關聯。在去年「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中登場的「世界光譜:國際藝術影院觀摩」單元,由六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節共同策劃,選映多部以舞蹈為題的影像作品,作者何倩彤亦以評論一篇,描述這些影像作品與「舞蹈」間的關聯。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文章。
此外,方於月初舉辦之第 13 屆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以「在島與島之間,我們⋯」為題,進行香港影像的策展。本期亦專訪黃志輝、文晶瑩兩位策展人,與讀者們分享香港實驗電影、錄像創作社群,在當下社會背景中發展出的創作樣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和國立臺灣大學共同主辦的「我們與世界的距離:移工影像和跨國實踐」論壇,則由移工影像出發,進入議題與影像交織的主戰場,聽曾文珍、蔡崇隆、曾英庭等導演談論作品與社會對話的過程。請見本期的精彩報導。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報導多部臺灣精采作品,與國際當下發生的時事動向。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壞男孩》電影劇照;好勁影業有限公司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1.15
凝視槍響與火光──《愛是一把槍》

「《愛是一把槍》全片的畫面配置簡單,卻有一特別處,也就是鏡頭對主角蕃薯的聚焦。整部電影在拍攝配角時,多半避開正臉與特寫鏡頭,且使用大量的背影。唯獨在面向蕃薯時,細細地捕捉角色的眉眼、情緒、肢體乃至於是動線。我們當然可以聲稱這樣的作法,目的是要掩飾非專業演員的生澀。然此番作法亦確實地營造並引導觀者進入一場凝視的過程......。」
2023 威尼斯影展未來之獅得獎作品,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臺灣導演李鴻其集編導演三職合一的首部劇情長片《愛是一把槍》正於院線上映中。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簡子涵評論一篇,由拉岡理論切入電影中,觀眾對影像的多方向凝視;並以多場戲之調度為例證,細部評論李鴻其在作品中呈現個體與命運的幽微關聯。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舞與無的探戈──記「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中的「世界光譜:國際藝術影院觀摩」

「為甚麼《K 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中沒有『舞蹈』,我卻以它為這兩天的『世界光譜』作結?因為,在某些時空,我們連身體最基本的自由和權利都無可保有,又要如何奢侈言說舞蹈與飛翔?有些共鳴最痛也最靜默無聲。你吐出的話語未抵達他者就粉碎了,你的姿態只能在無人之處擺放,連光影也要沒入黑暗中。」
2023 年「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甫於去年九月順利舉行,年度策劃的特別單元「世界光譜:國際藝術影院觀摩」,別出心裁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如奧地利、加拿大、荷蘭,與來自臺灣的南方影展,等六個不同電影節進行聯合策展。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何倩彤專文一篇,從此六個電影節分別對「舞蹈」的藝術判斷、選片關注出發介紹,也能在文章中見到作者現場觀影時,對舞蹈影像的細緻思考。請見本篇專文。
閱讀更多
「認同」的滋味,及潛於身後的集體意識──對話第 13 屆 EX!T 策展人黃志輝、文晶瑩

「有別於近年諸多關於反送中與香港政治的電影——包括《理大圍城》、《少年》、《日常》、《憂鬱之島》等片——所發展出的敘事語彙,實驗電影與錄像創作逐漸收起高張批判的鋒芒,反以投射式的眼光回應外在現實的變動。文晶瑩認為,『錄像創作較傾向於個人情感的隱晦表達,例如煙和海、不知真假的夢皆是慣常出現的意象。同時,整體調性上,療癒的感覺也相形濃重,更多的是一些難以名狀的個人情感。』」
第 13 屆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EX!T)以「在島與島之間,我們⋯」為題,邀請兩位策展人策劃來自香港的視覺藝術與錄像創作作品。反送中運動之後,社會環境變化對香港影像創作社群影響甚鉅,在香港本身即成創作命題的當頭,本期《放映週報》專訪策展人黃志輝與文晶瑩,由其對於香港實驗電影、錄像創作社群的作品特色觀察,再拉開不同於傳統敘事電影的多一條面貌,令讀者接近香港影像創作的不同面貌。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臺灣移工影像與世界的距離──記「我們與世界的距離:移工影像和跨國實踐」論壇

「拍攝紀錄片首先處理的是倫理問題,之後再去冒法律風險,臺灣是一個思想狀態自由、創作自由的國家,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影片批評警方或批評體制,就算被批判,但也希望引起公民社會討論、面對族群歧視的問題,就算付出法律代價,也是值得的。」
2023 年 11 月,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和國立臺灣大學主辦之「我們與世界的距離:移工影像和跨國實踐」論壇,以「移工影像」為題,邀請《逃跑的人》導演曾文珍、《九槍》導演蔡崇隆,與《查無此心》導演曾英庭與談。三位導演們分別從自己接觸議題的起點開始,連接到處理移工相關影像的實務經驗,還有作品問世之後,接觸不同群體引發的迴響,包括《逃跑的人》、《九槍》、《查無此心》等片之案例分享,期可成為參考。請見本篇報導。
閱讀更多

在攝影機或前或後的,那些複雜之愛——專訪導演砂入博史,談《Okinawa Philadelphia》與《沖繩炙戀》

「曾有教授開課,邀請石川演講,並以她的照片作為引子介紹沖繩的抗爭歷史。教授演講之後,石川接著上台,她接下來所說的內容深深地震撼了我。她大力斥責這名教授將自己的攝影作品政治化解讀,『我的作品總是關於愛,從不為政治而拍』,她這麼強調。」
2023 Cinema At Sea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開幕片,紀錄片《沖繩炙戀》(From Okinawa With Love)由日本導演砂入博史執導。主題聚焦在現年七旬的沖繩攝影師石川真生,她在 1975 年開始於沖繩美軍基地外的黑人酒吧打工,並用相機記錄下她與朋友們和這些黑人美軍的愛情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砂入博史導演,請他分享《沖繩炙戀》與他的「沖繩二部曲」作品《Okinawa Philadelphia》,故事穿越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複雜情結,並在其中發現不可思議的愛;在專訪中,他與我們分享記錄這些故事的歷程與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