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 期 | 放映頭條】日月同輝,蛻殼長大──專訪《夜校女生》導演莊景燊、編劇王莉雯

「在劇本創作階段,我們與北一女中、師大附中的學生進行劇本盲測和對話,現在雖然沒有聯考,但升學壓力換了一種方式,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心態,也沒有改變。就算再換個場域,比如到南韓,《夜校女生》在釜山影展放映的時候,他們也很有共鳴。類似的氛圍,社會競爭、家人期許,都給孩子帶來了很多的焦慮感受。」
2024 釜山影展世界首映,導演莊景燊搭檔編劇王莉雯,以徐慧芳劇本《夜校女生》創作同名電影,將於本月於台灣上映。電影由唐在揚監製,陳姸霏、項婕如、邱以太、季芹主演,描述 1997 年,高中生小愛考上北一女中夜校,在升學壓力下,夜校生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以此展開一段成長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莊景燊與編劇王莉雯,以長篇脈絡展開本片創作幕後思維,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
【778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8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正於院線上映的臺灣電影《夜校女生》,2024 釜山影展世界首映之後,於本月在臺灣上映。導演莊景燊與編劇王莉雯在訪談中詳盡分享本片的創作源起與製作細節,跳脫常見學生愛情電影窠臼,透過升學焦慮還原時代經驗,在本期的長篇訪談中娓娓道來。另一部在院線上映的臺灣電影,是《牆》導演伍心瑜紀錄片新作《臨演人生》,記錄臨時演員的人生故事,也留下對臺灣與中國娛樂產業的側面觀察。
影展部分,本期刊載兩篇精彩的展節觀察,在 2024 CPH:DOX 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包括《黑箱日記》、《爸媽不是家》在內的精彩作品都在當屆影展亮相,作者林忠模便在影展評論中,為讀者介紹數部關於國際情勢、階級政治的紀錄片。另一方面,本月剛結束的2025 年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展,作者陳宏瑋則前往影展現場,留下對本屆得獎作品,以及影展發展方向的現場觀察,請見本期精彩的展節評論。最後,在去年結束的 TFAI「請回答!韓國近代史經典電影選」影展,選映多部精彩韓國電影,本期刊載作者涵柳評論一篇,以導演韓瀅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切入分析,藉此延續對韓國電影的深度探索。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夜校女生》導演莊景燊、編劇王莉雯;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2.28
短片的力量:2025 年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展報導與觀察

「本屆多數入圍短片具備時代性,用電影製作去反映當前的動盪時代。短片製作速度相較於長片快,更可以快速地去反映世界正發生的種種模樣。這個模樣不僅是議題,而是透過傳統的劇情敘事,或是各式紀實、實驗、混合手法去談論當前處境。以及,愈來愈多的國際短片,以類型去包裝社會寫實,好比喜劇、科幻或恐怖元素,這都證明短片形式的無窮無盡。」
2025 第 47 屆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展(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於本月初於法國順利落幕,作為規模最大短片影展,克萊蒙費宏今年突破紀錄,總觀影人次突破 17 萬人。競賽由敘述政治立場在個人生活中引爆衝突的澳洲作品《Unspoken》獲得國際競賽大獎、處理性別認同主題的加拿大作品《Are You Scared to Be Yourself Because You Think That You Might Fail?》則得到酷兒短片獎首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宏瑋展節評論一篇,陳宏瑋以編劇身分前往法國影展現場,梳理當地展節觀察與對主要作品的評論分析。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那些因衝突而執念、破碎或殘餘的面容:記 2024 CPH:DOX 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

「關於以巴衝突及漫長糾葛的作品,拍攝時常聚焦在中東,不過 Erin Axelman 和 Sam Eilertsen 合作的《Israelism》以特殊的切入點,關注美國的猶太人族群在這之中扮演的影響力,以及他們長久以來的『信仰』。在中東現場外,美國國內主流輿論與政壇內的看法,亦是界定以巴衝突敘事的戰場......。」
第 21 屆 CPH:DOX 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在去年三月舉行,有超過 200 部作品參展。其中,CPH:DOX 與丹麥人權研究所合作新設競賽「Human:Right Award」,表彰將人權議題帶進生活的電影工作者;並以「Conflicted」、「Body Politics」等主題單元,選映涉入不同層面衝突的紀錄片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展節評論一篇,挑選多部紀錄片作品撰寫評論,為讀者提供來自國際展節的作品觀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築夢路上,跨界生存的魔幻寫實──專訪《臨演人生》導演伍心瑜

「以橫店來說,整個城鎮是為了影視而生,每天都有上百個劇組在拍攝、徵演員,『橫漂』這詞就在描述幾萬人都想去搏一個機會。當地還有一個詞叫『撿鴿子』,是劇組現場挑人遞補臨時未到的群演,會有很多人去搶。劇組也會包下飯店,招募各式需求的演員,......跟可韓在北京時,他們還有影視圈專門的 APP『朋影圈』,用來搜尋各地的通告資訊──總之,就是餅很大,但你不一定吃得到。」
《築窩的女人》、《牆》導演伍心瑜新作《臨演人生》,以臨時演員出發,藉由三位被攝者相互交錯的人生切片,間接記錄臺灣影視產業在疫情前後的消長,也跟隨臨時演員往中國發展的過程,讓觀眾窺見當地影視文化的變化。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伍心瑜導演,談其歷時七年、踏足海內外的製作歷程與觀察;以及戲裡戲外的人生百態,如何啟發紀錄片工作者與創作者身分的自我對話。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請回答!】從《自由夫人》、《命運之手》與《女社長》,看韓瀅模電影的韓國女性

「在鮮烈大膽地對韓國保守兩性觀念提出挑戰後,韓瀅模還是將『回歸秩序』的道德權柄交託給男性角色──無論是愛人還是丈夫,以此來懲罰女主角們過度西化、忠於自我的反叛行為。這種『撥亂反正』的矛盾收尾,或許也反映了一位電影創作者處於性別尊卑嚴明、女性權益受限的主流社會環境中,必須小心自律,避免過度挑戰權威的顧忌。」
2024 年,TFAI 策畫「請回答!韓國近代史經典電影選」影展,綜觀韓國至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之美軍政時期為始,歷經韓戰、民主轉型等重要歷史事件之近代史,與韓國映像資料院合作,選映 15 部重要韓國電影,其中包括 50 年代韓國影業重要推手,韓瀅模(Hyeong-mo Han,1917-1999)導演作品《自由夫人》。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涵柳電影評論一篇,以《自由夫人》與韓瀅模另兩部知名作品《命運之手》、《女社長》為題,延伸其時之時代背景,與電影呈現的女性角色形象。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