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期 | 放映頭條】「做影片很辛苦,就是要觀眾把它看完」──2024 金穗大獎《難忘的形狀》李亦凡,回顧跨空間創作歷程

「『現在做機造電影,其實狀態跟最早做《海邊散步》很像。』對李亦凡來說,都是事先把『場景』和『機制』做起來。如果說《海邊散步》的機制就是『如何透過電路控制馬達』,那在李亦凡的機造動畫中,就是『如何透過程式控制偶』、『控制(遊戲引擎中的)相機』等。把機制、場景建立起來後,去嘗試能夠玩出什麼花樣。」
2024 年,視覺藝術家李亦凡以作品《難忘的形狀》參加金穗獎實驗類競賽,一連獲得三項大獎;近期也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公告,將代表參加 2026 年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吸引好評喝采之外,李亦凡作品連帶激發對「何為實驗電影?」的討論餘波,多增一分壓力予當代藝術展出形式與影院體驗懸而未決的相異相同。本期《放映週報》刊載李亦凡專訪一篇,訪問者以李亦凡在裝置、單頻道錄像,之後跨足「電影」的創作脈絡切入,做為理解創作者、延續討論之契機。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7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7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刊載多篇以不同形式探索電影邊界的實驗電影相關文章。訪談部分,去年甫以《難忘的形狀》獲得 2024 金穗大獎的藝術家李亦凡,在本期的專訪中,重新爬梳自己跨媒介的創作歷程,以不同的形式展出、放映,不同的考量,如何影響他的創作方法,可見於本期的精采專訪。短片作品《暫棲》導演 Tiffany Sia,則在年初於鳳甲美術館的放映拜訪臺灣,本片回訪臺灣武俠名導演胡金銓作品,以地景為題,進行對電影景物的再訪,也觸碰並探勘「武俠」與國族神話的邊界,在本期專訪中,同樣有精彩詳盡的梳理。
本期專訪中,另有訪問臺灣導演黃明川,在去年完成以短篇影片串聯之作品《愛上地板》,以公共空間的穿梭為引,對當今的公共空間與社會文化提出觀測與建言,黃明川導演以嚴肅中不失幽默的批判性路徑製作影片,也期待讓紀錄片發揮不同於傳統形式的影響力。而在去年開始,臺北市立美術館的「TFAM 放映計畫」,將藝術電影帶往美術館,本期刊載作者陳沅綦電影評論一篇,以近期放映的《在凡妲的小房間裡》為評論標的,為讀者切入名導佩德羅科斯塔的創作理路。最後,在去年於金馬國際影展與臺灣觀眾見面的阿蘭吉侯迪《慾望迷蹤》,本期刊載去年於坎城影展進行的訪談報導一篇,歡迎讀者透過本篇訪談,深度探索酷兒名導阿蘭吉侯迪的最新作品。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一部動畫》複合媒材裝置,2013 年於松山文創園區「第八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展出;李亦凡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2.15
地景是國族神話的容器──專訪《暫棲》導演 Tiffany Sia

「武俠電影,或說美式西部片,這些類型與現代的國族神話建構緊密相關。儘管它們看似在回望幾世紀前的歷史,實際上處理的是 20 世紀的政治問題。我感興趣的是,以其他方式讓類型鬆動處理國族神話建構的框架——透過敘事,透過華語語境中的武俠電影。就像成為某種服務於國族神話的革命主體。誰是革命者?誰是麻煩製造者?界線是什麼?誰來定義?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地景本身即是國族神話的容器。」
定居紐約、多次以作品入選北美影展實驗單元的藝術家暨導演 Tiffany Sia,於 2025 年在臺灣鳳甲美術館放映短片新作《暫棲》(The Sojourn)。該片以地景電影出發,尋訪導演胡金銓的創作考據,也拜訪演員石雋,在胡金銓電影的山水地景中,重探並解構一段顯影於臺灣的中國國族神話。本期《放映週報》於 Tiffany Sia 拜訪臺灣期間與其進行專訪,聽其分享對地景影像政治性的閱讀、如何以影音表現回應胡金銓電影的山水景色,還有總總在作品內與外的生命經驗與歷史思量。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看著地板發笑卻遇見悲劇──專訪《愛上地板》導演黃明川

「作品必須經過時間淘洗才會有真正的歷史定位,我的作品要看 100 年後或者 50 年後的人如何看待,自然也可能會被時間淘洗掉。......我決定每一個章節都要有一個小片名,100 年後,人們是不是會說:『沒有錯,這是最後的巨石文化』?也許用不了那麼久,30 年或 50 年後就會有定論,而我話先講在前頭,等待驗證。」
2024 年,臺灣導演黃明川完成紀錄片新作《愛上地板》,並進行相關巡迴放映。作品由 21 個短篇章串聯為一部作品,由當代都市景觀出發,串連對社會樣貌、居住文化的多樣態聯想。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黃明川導演,由導演分享自己以短篇章與標題串連的公共領域思考、以手機為主要拍攝工具的工作方法,也對紀錄片在當代的可能影響力發展提出觀點。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TFAM 放映計畫】《在凡妲的小房間裡》:影像與靈魂的交織,從佩德羅科斯塔早期創作談起

「在科斯塔的電影中,寫實主義是一種延展於時間之中的經驗形式,它依賴於時間的持續性以及耐心的凝視,無論是對導演還是觀眾而言都是如此。如《在凡妲的小房間裡》的開場長鏡頭齊塔和凡妲在床上吸食海洛因,鏡頭持續近五分鐘。凡妲的咳嗽與打哈欠並無心理或敘事上的功能,相反,它們注入了一種強烈的偶然感和身體存在感,牢牢扎根於現實。」
2024 年秋季為始,臺北市立美術館以「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為題,策畫系列放映,在地下樓層建立藝術影院,嘗試挑戰現行臺灣美術館對「電影作品」之放映、展出型態。本計畫進展至今,不乏有出色之實驗、動畫、紀錄之各領域電影作品在空間中被放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沅綦電影評論一篇,以「結局(被)開放」單元選映作品,葡萄牙導演佩德羅科斯塔「方泰尼亞三部曲」之《在凡妲的小房間裡》為題,梳理科斯塔早期創作路徑,並細緻分析作品中的影音設計。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愛你的鄰舍:《慾望迷蹤》導演阿蘭吉侯迪訪談

「我意識到我的電影觀眾會因為我過去的電影對我抱持一些期待。因此,這回我利用觀眾對我的期望,我也想給自己一些驚喜。或許是時候,讓慾望不再以性作為結束。在我看來,或許我有疏漏,人們常常拍攝打鬥場面以避免拍攝性愛場面。或許我的電影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曾以《湖畔春光》獲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導演,法國名導演阿蘭吉侯迪新作《慾望迷蹤》以法國鄉間為故事背景,於 2024 年坎城影展世界首映,並在同年的金馬國際影展與臺灣觀眾見面。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去年坎城影展進行的訪談報導,記錄導演阿蘭吉侯迪對新作的創作方法與觀點之餘,也敘及其關注同性情慾思維的延續與變化。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