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期 | 放映頭條】記憶所繫之處,太魯閣族家族的靈感汲取──專訪《獵人兄弟》導演蘇弘恩

「這些與舅舅們互動的細節收納,都逐漸形塑出片中林慶台所飾演的父親形象。他與漢人家庭裡那個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威嚴父親無異。在蘇弘恩導演眼裡,這些父親內心都想關心兒女,卻用相對粗暴或偏激的方式對待。」
2024 高雄電影節閉幕片,導演蘇弘恩首部劇情長片《獵人兄弟》於高雄進行亞洲首映。電影由徐詣帆、馬志翔主演,林慶台飾演父親角色,描述在太魯閣族父系家庭中,長者照護、土地買賣的壓力之下,當下衝突逐漸升溫,逼迫一對兄弟必須面對埋藏於過往的心結。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蘇弘恩導演,請其分享從紀錄片跨越至劇情長片的創作轉換,還有在首部劇情長片的探索中,過往生命經驗如何啟發與滋養這部電影作品。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0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0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甫於 2024 高雄電影節閉幕片亞洲首映,導演蘇弘恩首部劇情長片《獵人兄弟》,由徐詣帆、馬志翔、林慶台、許靈勻、巫惠玲與洪金輝等出色演員參與演出,蘇弘恩以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家庭回憶做為創作養分,敘述一則當代原住民的家庭故事。同樣有蘇弘恩導演參與,本次高雄電影節另有「南國幻夢短片輯」,由張誌騰、王彥蘋及蘇弘恩三位出色導演創作短片,本期另有精彩專訪,留下三部短片中,導演們對創作的所思所想,歡迎共同關注。
在 2024 女性影展,本期刊載兩篇精彩的評論專文,作者趙正媛書寫介紹焦點影人佩姬.阿維許,這位臺灣影迷或許不甚熟悉的女性先鋒創作者,在作者爬梳與影展選映中帶來深刻啟發。而與時局緊緊相扣的「自由巴勒斯坦短片輯」,在作者翁皓怡來回在影展實務工作與評述的身分中,帶我們看見「不只是電影」的景況,在特定脈絡探尋下,讀者得以用不同角度,來觀看本次的放映作品。最後,同樣值得期待的,有即將在十一月初於臺北放映的「台日實驗電影放映」影展,作者李明宇介紹本次影展放映的日本實驗電影創作者芹澤洋一郎七部作品,歡迎讀者一探究竟。
最後,甫獲法國藝術與文化勳章授勳的日本導演黑澤清於本月高雄電影節期間造訪臺灣,也帶來他的兩部新作品《仇雲殺機》與《蛇之道2024》。我們在高雄的影展現場與黑澤清進行訪問,除了透過新舊作品的對照,一窺黑澤清對電影藝術的理解,也在其 90 年代的創作脈絡中,再發現臺灣電影與日本當年新銳創作者的交會痕跡。電影評論方面,在院線票房與金馬獎季都大放異彩的《角頭-大橋頭》,揭示幫派電影在臺灣的銳不可擋,本期刊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從臺灣電影的道德傳統切入,嘗試透過《角頭》系列,解析這個類型如何在臺灣以看似衝突的論道方法生根。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獵人兄弟》導演蘇弘恩;攝影/彭一航)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10.31
【2024 雄影】打破虛實,挑戰形式──專訪「南國幻夢短片輯」導演張誌騰、王彥蘋及蘇弘恩

「在臺灣短片裡,有組特殊的系列輯,持續耕耘產製。那就是高雄市電影館與公共電視攜手製作的年度系列主題短片輯。從 2021 年『隔離丁尼』開始,歷經 2022 年『雄成人』、2023 年『後難題』,今年則是『南國幻夢短片輯』。」
2024 高雄電影節「南國幻夢短片輯」,邀請三位新銳導演,以各異的不同風格進行創作,分別是曾以《詠晴》獲得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的張誌騰、曾執導《是日大暑》、《365分之一》的王彥蘋,與首部劇情長片《獵人兄弟》即將於本屆高雄電影節擔任閉幕片的蘇弘恩。本期《放映週報》由作者陳宏瑋夾帶評論與採訪,探詢三位短片導演本次創作的細節,也以「創作」本身為題,為觀眾打開他們的視界。請見本篇專文。
閱讀更多
【2024 雄影】跨越日常,進入理智的邊界之外──專訪《仇雲殺機》、《蛇之道2024》導演黑澤清

「談到暴力,如果角色是刑警、極道或殺手,這種暴力就能變得非常自然,但這並不是我想做的。我想做描述一群在日本的普通人,如何發展出極端的關係。要描寫這個關係,中間的過程,就會很自然地變成各位看到的樣子。」
2024 高雄電影節,以「2x2:1998 VS 2024」為題,選映日本導演黑澤清四部劇情長片。相隔 26 年的四部電影,不約而同以「復仇」為背景,也勾勒出「日常」的不安定成分。本期《放映週報》於黑澤清造訪 2024 高雄電影節之影展現場進行專訪,以其兩部新作為核心,觸及對劇本改編、場景設計的思考,也邀請他談及在 90 年代生涯轉向時,接觸臺灣電影的啟發。本文並未對情節進行詳細揭露,但仍有對電影關鍵場景的描述與討論,請讀者斟酌閱讀。
閱讀更多
【2024 女影】異質的挪用、逾越與慢死:佩姬.阿維許(Peggy Ahwesh)的反叛影像

「......在她的鏡頭前,她們毋須表現真誠專業,來迴避被錯估的風險,大可菸酒不離手,向鏡頭後的親密聽眾,高談秘密、八卦與荒唐的生命感悟,特別是那些日常難以提起的,蠢蠢欲動的暴力、性慾與性別身份的覺察,或掙扎於親密暴力的回憶。悚然的話音剛落,都市高樓在下一幕崩塌,揚起黯淡無光的蕈狀塵埃。」
2024 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畫「焦點影人:佩姬.阿維許」單元,回顧美國實驗電影導演佩姬.阿維許(Peggy Ahwesh)作品,選映跨度從 1985 年《從羅曼史到儀式》(From Romance to Ritual)至 2021 年《夜流星垂》(Curve the Night Sky)共 15 部短片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專題評論一篇,以本次女性影展選映作品為基礎,由阿維許 8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期作品切入,進行對阿維許創作方法與作品特色之細緻梳理。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女影】地緣政治外的空間,我們在影像黑洞裡歌舞:自由巴勒斯坦短片輯

「在每一封邀片、談片的信件裡,所有『Dear__』的開首,逐漸成為一種類似於『親愛的札伊娜』的呼喚,我理解到我所面對的不是『影片素材』的客體,而是切身正經歷著影片內容的主體。......事情從來不只是『掉了一部片』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在來回的通信裡、在這些穿過雲端的來往中,努力不『弄掉』任何事物:巴勒斯坦的地理、身分、巴勒斯坦電影的形貌。」
2024 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這(不)是巴勒斯坦的__」單元中選映「自由巴勒斯坦短片輯」,聚焦巴勒斯坦女性創作者的影像作品,以此支持巴勒斯坦對自由的爭取。本期《放映週報》邀請身兼今年女性影展工作團隊的作者翁皓怡,在影展工作的實務現場與影像之間穿梭,引據自身感觸,娓娓道來對本次「自由巴勒斯坦短片輯」影片之所見所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成為電影的光:芹澤洋一郎(Yoichiro Serizawa)的七部電影

「芹澤洋一郎出生於 1963 年,他比帶谷有理(Yuri Obitani)和大木裕之(Oki Hiroyuki)年長一歲。這三位年紀相近,也同樣對電影充滿想法和熱情的電影創作者,對我來說,構成了日本實驗電影史華麗的一頁。我一直思考著,那個世代的日本實驗電影創作者,究竟是受了什麼樣電影上的刺激與影響,能夠出現這三位這麼優秀的藝術家?」
即將在 2024 年 11 月初於牯嶺街小劇場登場的「台日實驗電影放映」Ground Level Cinema Vol. 5.0,與東京 Image Forum 寺山修司廳兩地連線合作放映。除了臺日兩地的實驗電影新作,也選映「鈴木極私家族特集」、「芹澤洋一郎特集」兩個單元,帶來日本實驗片對電影的美妙創見。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李明宇評論一篇,以芹澤洋一郎的七部作品切入,提出其作品對「格」(frame)、後設,與電影語言的思考,供讀者一探究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花果山的傳道哀歌──從《角頭》系列,淺談臺灣幫派電影的「論道」傳統

「組織化犯罪作為社會常軌之外、不被視為社會基本單元的行當,我們怎麼描述它?對於常軌以內的人,他們想像平常不被允許想像的事情;常軌以外的人,他們想像常軌內的人會如何想像自己。當然,以上的前提首先是,想像是被允許的。」
2024 年,《角頭》系列新作《角頭-大橋頭》由姜瑞智、姚宏易聯合執導,票房賣破兩億新台幣,並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動作設計等四項大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以 40 年代美國幫派電影為例,重述幫派電影重新想像組織化犯罪的過程,並上追臺灣影史之審查制度與道德傳統,在臺灣新電影、社會寫實電影的遺產之下,如《角頭》這般的當代幫派電影,如何形成一條「悲歌」傳統。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