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 期 | 放映頭條】性愛是內觀,是肉身菩薩的自我救贖──楊雅喆與二十一世紀的《破浪男女》

「性的主題這麼遠又那麼近,長在基因裡的題材,終於迎來了對的時機準備落地。楊雅喆除了向外探索,也回想自己與片中人物年紀相仿時候的狀態。他當然也有過沐沐泅(bo̍k-bo̍k-siû)的年紀,這回《破浪男女》反而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結論或答案。『性,其實是內觀你自己。』對他而言,性的需求正映照了自我缺少的那一塊,以及最真實的追求。」
2024 台北電影節世界首映,《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導演楊雅喆第四部劇情長片,吳慷仁、劉主平、梁湘華、柯煒林共同主演,《破浪男女》以「性愛」為題,直面其與生命緊緊扣連的愛與慾。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楊雅喆導演,分享本片的創作源起、角色生長出的寓言性質,還有如何在當前臺灣產業環境,拍攝這部直面情慾的電影。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62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2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6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展節觀察。
本期介紹《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導演楊雅喆第四部劇情長片《破浪男女》,由吳慷仁、劉主平、梁湘華、柯煒林共同主演,以「性」為題,完成楊雅喆創作歷程的另一次內在探索。在本期的專訪中,楊雅喆分享劇本創作的過程,如何從慾海載浮載沉的芸芸眾生中,精煉出這則帶有寓言氣息的作品。拒絕獵奇,楊雅喆盡可能完整呈現細節,展示通往內心世界的外顯大觀。
此外,入圍本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羅苡珊作品《雪水消融的季節》亦在本月順利於臺灣首映,在韓國全州影展的訪談中,羅苡珊細緻分享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從 2017 年兩位摯友在尼泊爾發生的意外事件為始,羅苡珊展開一段漫長探索,關於山、逝者,生命中的空缺,與關於記憶與性別氣質的回訪。在本片正式上映之前,歡迎讀者們先透過本篇訪談一揭這趟真誠探索。
現正進行的台北電影節中,亦有多篇精采訪談與評論隨之刊出,《完全選舉手冊》導演想田和弘新作《五香宮的貓》甫於臺灣首映,在本月刊出的訪談中,想田和弘與柏木規與子共同在輕鬆的氛圍中分享紀錄片創作的趣味,還有貓咪在當地生活的位置。而今年重探匈牙利新浪潮的「焦點城市: 布達佩斯」單元,本期另有兩篇評論,分別是作者陳沅綦評論楊秋代表作品《圍捕》,與作者趙正媛針對 60 年代匈牙利新浪潮進行的政經文化背景梳理,精彩非常、不可錯過。
最後,延續去年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響徹世界的吼聲GODZILLA FOREVER」影展,本月甫於串流平台上映的《哥吉拉-1.0》,正好做為原版《哥吉拉》的對照存在。作者陳志軒以專業知識,在日本戰後的歷史事件中,分析兩部《哥吉拉》電影的反思與指向變化。歡迎各位讀者透過本期評論共同探索。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破浪男女》導演楊雅喆;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6.30
【2024 北影】匈牙利新浪潮,或後革命電影世代

「匈牙利新浪潮世代,一方面具有共同對歷史和道德責任的反思傾向,具體而言,他們探索匈牙利不同時代的歷史,是為了暴露主流敘事的盲點,而不是迴避當前的政治情形。另一方面,這些電影在敘事結構、場面調度和運鏡處理上,意外地有不少雷同之處,彷彿隱約存在一種命題作文的基本格式,例如比起清楚的語言陳述,更常以遠景固定鏡頭,凸顯畫面中細小的人物和延展的自然地景、城市空間的關係,無論是作為心智狀態或權力機制的隱喻,都是推動敘事的關鍵,而並非單純的故事背景。」
2024 台北電影節「焦點城市: 布達佩斯」單元,重探 1960 年代匈牙利新浪潮,選映多部經典作品,為臺灣影迷補上少為人知的影史浪潮一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專題評論一篇,細緻梳理本次影展聚焦之匈牙利新浪潮,從 1956 年匈牙利革命,卡達爾政權登台、1958 年貝拉巴拉茲製片廠成立等事件切入;細察其時創作者的群體表現,如何在其獨特的政經背景下散發創作光采。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北影】《圍捕》:無望的人們,與米克羅斯.楊秋的歷史視野

「楊秋讓普斯塔平原成為處刑的舞台,將人物化約為符號,藉著囚犯和獄卒兩個群體之間的視覺對比,體現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辯證衝突。人物行動與鏡頭運動相輔相成劃定了平原的邊界和景色,兩者產生的視聽效果也與敘事空間的特質密切相關,攝影機在與事件保持距離的同時,如舞蹈般有節奏地跟隨人物的行動,冷靜殘酷的展示宛若棋盤上一場精密設計的戰局。」
2024 台北電影節「焦點城市: 布達佩斯」單元重探 1960 年代匈牙利新浪潮,選映獲得貝拉塔爾、馬丁史柯西斯盛讚之米克羅斯.楊秋代表作品《圍捕》。本期《放映週報》刊登作者陳沅綦《圍捕》評論一篇,從楊秋的作者風格出發,探索其形式策畫如何與電影中權力結構的展現扣合,並透過《圍捕》一片的創作背景,對楊秋生涯進行回顧。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我們是紀錄片工作者,也是當地居民」──想田和弘、柏木規與子,共談《五香宮的貓》

「有些人來為了園藝,有些人來為了拍貓的照片,或者有些人來玩貓而得到心靈治療,我意識到這是一個迷人的交匯點,它是一個公共空間,如果你思考一下公共空間,在現代的日本,公共空間每年、甚至每天都在縮小。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東西和地方,都是由某個人或某些公司擁有的。」
《完全選舉手冊》導演想田和弘新作,2024 台北電影節臺灣首映。想田和弘以社區中的街貓為題,打開紀錄片創作歷程的新一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五香宮的貓》導演及監製搭檔想田和弘、柏木規與子專訪,在這篇氣氛活潑輕快的訪問中,想田和弘與柏木規與子一搭一唱地分享關於社群關係、紀錄片製作,與和貓咪相關的想法。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GODZILLA FOREVER】告別國族主義斷裂創傷的鎮魂曲:從《哥吉拉》到《哥吉拉-1.0》

「《哥吉拉-1.0》好巧不巧跳過了 GHQ 撤離的這段歷史,回到媒體報導還處於 GHQ 控制之下的 1945-1947 年間;一個大眾對於原子彈及核輻射污染嚴重性陌生的年代。這使得電影中的角色被迫對於原子彈的核輻射『無感』。即便現代的觀眾看到蕈狀雲、浮上的深海魚與疑似輻射感染後,會產生對原子彈、核輻射病變的聯想,但對那個年代的劇中人來說,這些都是『尚未普及』的概念。也因為如此,本片的重心便可以更加放在另一個關鍵字:『戰爭』之上。」
2023 年 11 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策畫「響徹世界的吼聲GODZILLA FOREVER」,選映包括 1954 年初代《哥吉拉》在內的八部作品;同月,日本導演山崎貴作品《哥吉拉-1.0》也於日本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登作者陳志軒評論一篇,以「原子彈」與「戰爭」兩大反思,將《哥吉拉-1.0》與首部 《哥吉拉》電影參照對讀、細究兩部電影不同的歷史對照之餘,也就作品本身的現實指涉,提出「特攝電影」在現實關懷的未竟之路。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說故事的日子,與積雪消融的那一天──專訪《雪水消融的季節》導演羅苡珊

「在事發之後兩三年,我一直處於『如果今天我無法拿著相機拍攝,我不知道該怎麼繼續生活』的狀態,只要繼續拍,我就能繼續跟這個事件有所聯繫、就能試圖去看清楚這個事件到底意味著什麼;可以說是一個『不能不拍』的狀態。」
2017 年 ,梁聖岳與劉宸君於尼泊爾登山受困 47 天,梁聖岳獲救,劉宸君卻不幸罹難過世。2024 年,兩人至交羅苡珊執導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以影像處理對兩人的情感,也細觀這起不幸事故與生命共鳴之深遠影響;本片於瑞士真實影展世界首映,並入圍 2024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本期《放映週報》,由作者翁煌德於韓國全州影展的亞洲首映現場與導演羅苡珊進行訪談,論及本片拍攝動機、導演河瀨直美對本片的風格影響,還有與人物們連結深遠的性別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