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瑋

張晉瑋

自由撰稿人,研究興趣包括影像史、東南亞電影及視覺文化。書寫攝影、電影、流動影像評論。經營視覺與影像文化平台「視覺文化研究室」,同時從事攝影教育推廣。現正進行台灣攝影史研究與書寫計畫。

「認同」的滋味,及潛於身後的集體意識──對話第 13 屆 EX!T 策展人黃志輝、文晶瑩

2024-01-11

除了具有報導意味的『指涉』或『提及』外,許多作品皆以自己的方式『對話』香港現況;只是,此處的『對話』,不再是對坐相覷的直球對決,而是內斂密藏的隱晦遙指。以陳廣華《再見香港》(Review Hong...

【2023 桃影】成為手段的電影:試論董振良音像實踐的一些傾向

2023-10-05

作品雖各有可議之處,但董氏在影音形式上的實驗精神,確實不可忽略,直到最新作品《N不O》仍貫徹著此種拍片姿態,觀眾總能在導演的電影中,瞥見某些特殊的音畫形式。不過,形式上的演化與更新,...

【回顧楊德昌】套層、結構與分裂:重探《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冷戰經驗

2023-08-25

當論者將小四最終的行動歸因於『時代』時,大多側重論述白色恐怖與國民政府的權力體現,或是省籍鬥爭所形塑的生活情境;而構成 60 年代的另外一半——片中既明顯又隱蔽的『美國』,...

空洞的能指:不可與共的《斷食藝人》與〈飢餓藝術家〉

2023-04-17

論及《斷食藝人》的『荒謬感』,除了檢視源於對『結構/體制』內部問題的精準提煉外,亦須關注足立正生進一步極化所謂『卡夫卡式』角色的嘗試:斷食藝人以無限趨近失語的姿態,成為任人孕生意義的空洞能指(...

【短片視野】以「謬誤」架空官方構築的歷史蜃樓:專訪導演陳君典

2023-02-22

建物如何形塑住民對城市的想像,城市又是如何以建築構成住民的生活場域?建物何以不僅是機能面上的居住空間,同時亦與政治經濟場域共振,成為反映社會脈動與私人記憶的雙重載體?在導演陳君典的創作中,「空間」...

【2023 TIDF 巡迴展】漸現的批判:「城市地景」系列短片與歌德學院

2023-02-05

繼 2022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以下簡稱TIDF)焦點專題「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今年(2023)年初,延伸自其關注之戰後菲律賓影像文化發展脈絡,TIDF 再次邀請協同策展人...

讓我們一起書寫歷史——拜訪亞洲電影資料館(Asian FIlm Archive)

2023-01-10

強調在地社群參與、拓展影迷觀影文化、提升社群檔案識讀,是亞洲電影資料館的核心精神。一個機構之於社會的關係不僅限於上對下的單向依賴,而是在進入社會文化場域不斷地產生對話與溝通中,「滾動式地」...

鑄造一尊合法的聖像:《大俠胡金銓》的鄉愁與緬懷

2022-10-25

「對胡氏貢獻的研究肯認」與「聖像/英雄化胡氏」的內在邏輯大相徑庭;而這正是《大俠胡金銓》全片最為基礎但致命的根本問題——不僅造成該部「人物傳記」電影說服力低落,...

否定作為一種迴返,或是重新出發——記 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

2022-08-15

以語言學領域來說,構成句子(sentence)的語義(semantic)與語法(syntax),以及由字母(alphabet)組成之單詞(word),幾乎成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此一「語法」及「語義」...

【2022 北影】作為當下的過去,與朝向未來的追憶:《魂牽夢屋》的私人書寫及「家庭電影性」

2022-06-21

回顧電影史,其起源迅速被辨識、劃分的寫實(realistic)與形式(formalistic)兩大陣營,雖僅是模糊且概括的分類,但仍埋下了一股日後持續存於電影史上的討論張力。基於這股張力,...

【2022 黑影展】「那被遮蔽,和未被看到的事物,反而才是最讓人期待的」:專訪黑影展策展團隊

2022-05-19

實驗電影之所以被稱作實驗電影,原因之一,在於這種類型的創作,通常會進入到電影物質性的討論,同時對影像載體(膠卷)進行各種激進的「實驗」(刮削、撕裂、繪畫等),而其中如同「黑」這樣會被辨識為「失誤」...

【2022 TIDF】在密林深處揚幡招魂:「必須虛構」的迭代結界,與現實表徵下的「多樣真實」

2022-05-04

在經歷近四百年的殖民時期後,如今菲律賓人的民族、國家、自我等身分認同仍處不明,其主體性問題亦縈繞個體心頭,久久揮之不去。歷史的堆疊只會造成身分問題越趨複雜,多重文化流竄於菲律賓社群,時而並置,...

潛影中的星叢:紀錄片《甘露水》的微光與深淵

2022-01-05

《甘露水》作為「光──臺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的精神象徵,展示了文協時代藝術家與思想家們如何在黑暗中感知遙不可及的微光,開創台灣文化新頁。並且,展覽本身亦為一彎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