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自由撰稿人,研究興趣包括影像史、東南亞電影及視覺文化。書寫攝影、電影、流動影像評論。經營視覺與影像文化平台「視覺文化研究室」,同時從事攝影教育推廣。現正進行台灣攝影史研究與書寫計畫。
強調在地社群參與、拓展影迷觀影文化、提升社群檔案識讀,是亞洲電影資料館的核心精神。一個機構之於社會的關係不僅限於上對下的單向依賴,而是在進入社會文化場域不斷地產生對話與溝通中,「滾動式地」...
「對胡氏貢獻的研究肯認」與「聖像/英雄化胡氏」的內在邏輯大相徑庭;而這正是《大俠胡金銓》全片最為基礎但致命的根本問題——不僅造成該部「人物傳記」電影說服力低落,...
以語言學領域來說,構成句子(sentence)的語義(semantic)與語法(syntax),以及由字母(alphabet)組成之單詞(word),幾乎成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此一「語法」及「語義」...
回顧電影史,其起源迅速被辨識、劃分的寫實(realistic)與形式(formalistic)兩大陣營,雖僅是模糊且概括的分類,但仍埋下了一股日後持續存於電影史上的討論張力。基於這股張力,...
實驗電影之所以被稱作實驗電影,原因之一,在於這種類型的創作,通常會進入到電影物質性的討論,同時對影像載體(膠卷)進行各種激進的「實驗」(刮削、撕裂、繪畫等),而其中如同「黑」這樣會被辨識為「失誤」...
在經歷近四百年的殖民時期後,如今菲律賓人的民族、國家、自我等身分認同仍處不明,其主體性問題亦縈繞個體心頭,久久揮之不去。歷史的堆疊只會造成身分問題越趨複雜,多重文化流竄於菲律賓社群,時而並置,...
《甘露水》作為「光──臺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的精神象徵,展示了文協時代藝術家與思想家們如何在黑暗中感知遙不可及的微光,開創台灣文化新頁。並且,展覽本身亦為一彎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