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期 | 放映頭條】以蝴蝶的一生映照人──專訪《消失的紫斑蝶》導演詹家龍

「選擇拍一部片其實是為了我自己,這是能夠讓我最獲得解脫的方式,我想把我的憂慮跟開心都放在裡面。」
歷時五年、耗資千萬完成的《消失的紫斑蝶》,是臺灣首部以 4K、每秒 1,000 格超清高速攝影機記錄蝴蝶生態的紀錄片。本片導演詹家龍攻讀昆蟲專業,曾跑過聯合報系、自由時報生態線,也以學者身分參與政府推行的保育計畫,從小攝影「追蝶」累積的豐富經驗與專業能力,更冥冥之中一步步引導他走向製作紀錄片之路。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詹家龍導演,聽他分享在生態紀錄片中追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36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36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焦點介紹正於院線熱映的生態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愛蝶導演詹家龍以 4K 攝影紀錄蝴蝶生態,也在本篇專訪中與我們回顧他投入生態保育與影像工作的過程,也期望家庭觀眾走入戲院,在大銀幕上看見生態影像帶來的奇觀魅力與保育使命感。即將於臺灣院線上映的法國電影《聖奧梅爾殺嬰案》,女主角葛絲拉基梅蘭達(Guslagie Malanda)則在來臺期間與我們進行專訪,細緻談論表演準備與現場情境,還有對於角色的理解過程。同屬表演藝術,本期《放映週報》也刊載講座側記一篇,在剛剛落幕的「優良電影劇本」講座裡,聽莊凱勛、張詩盈、蔡嘉茵,如何以表演者身分與編劇對話交流。
方於本月初落幕的 2023 金穗獎,作者陳宏瑋撰寫總評一篇,綜觀本屆金穗獎得獎結果,也細談短片產業的前景與挑戰。現正進行的「2023 臺北文學.閱影展」,本期則有策展人楊元鈴與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羅珮嘉共談影展的策展思維,和選映作品當中反映的創作意志與性別政治,可提供切入本屆影展選片的角度。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本期則刊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論述王童電影的創作思維,還有人物心理狀態與作品歷史背景的交互影響。
本期「短片視野」單元,則刊載《田中的紅旗幟》、《赤島》導演吳季恩訪談一篇,歡迎讀者共同聽聽這位選擇直面政治主題的短片導演之創作體悟,其中也包括他對作品批評意見的反思與回應,或為連通對話空間之可能性。

下期《放映週報》將為讀者帶來《南方,寂寞鐵道》導演蕭菊貞與配樂陳明章的精采訪談。我們亦歡迎讀者持續對臺灣電影進行評論投稿。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05.31
她的痕跡將永遠在我身上:專訪《聖奧梅爾殺嬰案》女主角葛絲拉基梅蘭達(Guslagie Malanda)

「除了控制呼吸,我試圖在表演技巧上游移於身體上『專注力的掌控』(maîtrise)、情緒上『被附身的情緒』(possession)兩種狀態之間。在拍攝現場,導演迪歐普和她的副導演觀察到,我進入『被附身』的情緒狀態。在這狀態下,表演技巧不存在,甚至不需要任何劇本輔助,對白都在身體裡面。」
應「法國電影焦點」影展邀請,《聖奧梅爾殺嬰案》女主角葛絲拉基梅蘭達(Guslagie Malanda)於 2023 年四月訪臺,與臺灣觀眾見面。《聖奧梅爾殺嬰案》改編自一起轟動法國的殺嬰案審判,本片在 2022 年九月於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也將在今年六月於臺灣院線正式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登專訪一篇,於葛絲拉基梅蘭達來臺期間訪問,請她分享如何準備片中令人著迷、有著大量長鏡頭獨白的表演、如何理解這個充滿「不透明性」(opac)的角色、以及法國社會的菁英主義、種族主義對一般母親,特別是黑人女性所施加的暴力。
閱讀更多
女性意志流動與不被定義的自由——策展人楊元鈴、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羅珮嘉談 2023 臺北文學.閱影展

「這兩個單元像三段式的意志體現——西蒙・波娃的純文字,再到莒哈絲夾敘夾議的影像與文字糅雜,最後還有大島渚純影像的力量。現在是個相對意志力疲軟的時代,世界的巨大變動讓我們有很強的恐懼與焦慮,大家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而這次影展中選映的創作者們的意志,或許是在告訴大家,我們需要強大的意志往自我內在挖掘。就像開幕片的米蘭昆德拉,看完你會發現,創作需要這麼、這麼強的孤獨與相應的意志力,而在這之後,自由才會到來。」
2023年臺北文學・閱影展以「作者意志」出發,策劃兩大單元對照與對話,分別為「閱讀電影的靈光:西蒙波娃、莒哈絲及其他」與「焦點導演 : 大島渚」。本期《放映周報》專訪影展策展人楊元鈴與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羅珮嘉,從兩大單元中不同「作者意志」對話的可能談起,再聚焦女性單元,從女性創作者感官性、陰性之書寫,以及不同時代背景的女性主義運動發展史角度,梳理這些女性如何在不同媒體(文學、影像)形式、美學表現中,挖掘自我內在意志。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
【2023 金穗】金穗獎入圍劇情片整體觀察,兼談臺灣短片現況

「當大家都想講自己的故事,編導合一者往往缺乏劇本開發能力。弔詭的是,在影集、劇情長片的世界裡,導演與監製、行銷、編劇(團隊)合作是絕對必須。那這段鴻溝、適應與溝通協調,若不從學院開始,只會教出更多缺乏具備執行能力的導演。在這資本主義市場裡,我們究竟需要多少藝術家性格的作者導演、多少向觀眾市場靠攏並懂得協調的執行導演呢?目前來看,夾在中間、不願向現實妥協、企圖兼顧的人,佔絕大多數。」
2023 年金穗獎於五月的頒獎典禮順利落幕,金穗大獎由《熱帶複眼》張徐展奪得,最佳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片則分別由《大日子》江宗傑、《鯨之聲》張弘榤、《魍神之夜》蔡旭晟與《土星頻道》林仕杰獲得。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觀點評論一篇,作者陳宏瑋以金穗獎劇情類得獎狀況為切入點,總評臺灣現行短片創作體質與未來方向隱憂。請見本期專文。
閱讀更多
【2023 優良電影劇本】演員做為創作者:給新銳編劇們的業界實戰攻略

「面對編劇話語權易受資歷影響之問題,蔡嘉茵認為,任何產業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狀況,不只是表演藝術界。她建議大家不要忽略自身的改變力量,記得在產業中,『不做最大』。她以演員簽工時限制為例,就是改變工作超時的方法,雖然可能背負『難搞』的罵名,但也能讓過勞的工作人員們提早收工。」
2023 年優良電影劇本講座,邀請《回家路上》金鐘影帝莊凱勛和《我的靈魂是愛做的》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張詩盈與談,並由身兼表演指導及戲劇教師身分的蔡嘉茵主持。從表演者角度出發,向新銳編劇分享劇本創作時該注意的眉角。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講座側記一篇,摘要講座中的重點內容,包括演員做為創作一環的理想工作狀態,還有第一線的產業觀察。請見本篇講座側記。
閱讀更多
【在歷史的荒地造景】遭歷史附魔的戲子們:王童與他的敘史技藝

「在重現小人物由遭傷到麻木甚或死亡的歷程中,對軀殼擁有者那些關於自我實現的奇思異想做表述,形成景框之內,由演員肉身所承載的另類小劇場。王童在《假如我是真的》就以李小璋確認他偏好的人物特徵,其後無論人物的身分背景間存在多大歧異,都沒再超出李小璋框限出的精神與表演世界,差異處則是創造歷史的行動從何實踐。為滿足對世界的想像,李小璋出他的嘴皮,《苦戀》畫家凌晨光借助他的畫筆,《無言的山丘》一眾礦工與娼妓則奉獻他們的肉身勞作。」
2023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辦「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選映包括《稻草人》、《無言的山丘》在內的九部王童執導劇情長片,與其任職美術執導之《天下第一》。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評論一篇,作者桑妮以人物心理狀態與作品中的歷史背景為表裡,切入評論王童電影的創作思維,並側重評論《假如我是真的》、《苦戀》、《策馬入林》,與尚未有機會重新放映的《陽春老爸》。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短片視野】身為創作者的自己,與選擇踩過政治紅線的我們──吳季恩談《田中的紅旗幟》、《赤島》與其他

「身為創作者,會蠻害怕去下結論。大家都會去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會造成他這樣。他一定有心中軟的這一塊。』反而沒有人去說,『我的眼中,他就是個壞人』。每個人都有苦衷,我看得很膩,好像要讓觀眾看你多會剖析人性。片子本來就是拍攝者想要講的世界,那個世界千奇百種。所以,我決定不處理角色的背景,而是處理他做了什麼。」
2022 年七月,原訂於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放映的短片作品《赤島》因未能取得放映核准而遭取消,導演吳季恩本人選擇在網路公開作品全片作為回應,引起各界對香港電檢尺度之關注。作品公開後,討論熱烈,其中亦不乏嚴肅的批評意見。本期《放映週報》與導演吳季恩進行訪談,細緻回顧創作歷程之餘,也在沉澱之後,重新針對作品優缺直球對決,碰撞觀點、激盪思考。其中,創作者對作品自覺的「反省」與「不需反省」盡顯其中,邀請讀者透過本文,刺激更多想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