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期 | 放映頭條】在賽鴿的世界,看見「向死而生」的旅程:專訪《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詹京霖

「死亡反而不是我關切的,而是那些不見的東西,或你以為不見的東西,比如那些沒有回家的鴿子,是不是還沒消失、還在什麼地方飛翔。」
榮獲 2022 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一家子兒咕咕叫》由導演詹京霖執導;游安順、楊麗音、李夢苡樺、胡智強主演。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詹京霖,聽其分享對賽鴿文化的田野過程、電影中住宅空間思維的設計、演員合作經驗,還有他對「歸返」的執迷與思索。那些未能完成旅途的失敗者們,是否都還在甚麼地方徘徊、尚未死去?請見以下訪談紀要。
閱讀更多
不只是紀錄片,也是一面照妖鏡──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製片阮金紅、李佩禪

「當年,曾有國藝會評審對蔡崇隆提出質疑:『你拍那麼多移工,又沒有甚麼改變,幹嘛還繼續拍?』對此,他的態度堅定:『就是沒有改變啊,沒改變我才要拍!』」
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以越南移工阮國非遭警察連開九槍致死案件為題,並將焦點從個別人物移開,進一步探索東南亞移工在臺的結構性問題。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製片阮金紅、李佩禪,談及《九槍》的製作背景、重現死者阮國非觀點的處理方式,還有對關鍵『密錄器畫面』的思考與判斷。請見本期專訪報導。

閱讀更多
是作者,還是家人?──專訪《神人之家》導演盧盈良

「我自己沒辦法從很二元的立場去解釋,一旦關係走向和解,確實會帶給觀眾一種溫暖的走向,那個東西沒有錯,但我也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我能做的,就是我在這個歷程裡面,把我最想從家庭路線裡跟你們分享的東西節錄出來,那反應在觀眾身上的東西,就不是我可以預測的了。」
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神人之家》經歷漫漫長路,從臺灣地方性的紀錄片提案,一路往國際前進,入圍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主競賽,也奪得 2022 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在內的四項大獎。本期《放映週報》邀請盧盈良導演,談《神人之家》成案途經的歷程,以及拍攝期間的感受:如何選擇素材、又如何面對作者身分與家庭關係的拉扯。歡迎讀者一探究竟。
閱讀更多
【金馬 59】探詢視角的盲區,鏡頭內外的多元性:談 2022 金馬獎紀錄短片入圍之作

「綜觀今年入圍紀錄短片涵蓋的內容與形式,主題上涉及的有香港情勢、酷兒身分、國界間的移動與身分重塑、影像技術的意識形態思辨;形式上亦有探索空間跟影音調度的關係,或者是私電影的脈絡。既包括社會的普遍關注與邊緣族群的現身,也包含創作形式的精煉鍛鑄或後設思考。」
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項目,入圍電影包括曾威量《庭中有奇樹》、麥海珊《黑牆》、廖克發《一邊星星 一邊海浪》、黃樹立《當我望向你的時候》、致穎《打光》等。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是一個新興獎項,於 2021 年首次頒發,今年邁向第二屆;是否在入圍與選獎的方向,也將帶給觀眾一些不同的新刺激?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林忠模,分析五部作品的特色與多元性,歡迎讀者討論。
閱讀更多
【金馬 59】多變技法,呈現異世界的故事: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觀察

「動畫製作最令人期待的優勢,來自作品本身超越現實之外的想像力,藉由動畫技術,呈現實拍劇情片與特效達不到的視覺效果,展現出動畫藝術造夢的獨特性。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入圍作品中,無論是在媒材的應用,與故事題材挑選,都呈現多元與異質性,而每一部作品所採用的技術與最終呈現效果,都令人嘆為觀止,讓人難以取捨。」
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入圍《春分》陳蓮華與安旭、《大橋遺犬》湯厲昊、《島影》余聿、《熱帶複眼》張徐展、《魍神之夜》蔡旭晟等作品,各以不同形式表現見長。本期《放映週報》選錄作者陳沛妤觀點評論一篇,書寫其對《熱帶複眼》之肯定,也縱談其他各作品優缺長短。歡迎讀者參照討論。
閱讀更多
立基現實,塑造真實,拍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有趣電影──專訪宮本信子、玉置泰,談日本導演伊丹十三作品

「觀眾在漆黑的戲院欣賞電影,就已從現實世界進入如夢境般的大銀幕裡,但我不能因此把電影拍得像夢一樣,而是要將電影拍得更加真實,同時讓觀眾了解到這並非真實,讓觀眾從現實世界走進非現實的真實,再回到現實世界進行思考。」──伊丹十三
2022 年,台北金馬影展回顧日本導演伊丹十三作品,於「致敬:伊丹十三」單元選映 10 部作品。伊丹十三作品永遠的女主角宮本信子,和製作人玉置泰,皆來臺與喜愛伊丹十三電影的影迷見面。本期《放映週報》由身兼資深譯者的作者吳奕倫專訪宮本信子與玉置泰,並細緻梳理伊丹十三的創作脈絡與兩位幕前幕後推手的敘述。喜愛伊丹十三電影的讀者,請勿錯過本篇精采專訪。
閱讀更多
【2022 DOC+】開放、原創,走向國際交流:記 DOC+ 國際創投論壇

「我們希望能夠看到作品的藝術特質,不只是結構,還有切入的手法、觀點,以及作品想創造的效果與風格,唯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作品,才能彰顯這些特色。」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鎖定臺灣紀錄片創作人才,並透過邀請國際講師,匯流國際創作經驗的「Doc+ 紀錄片工作坊」邀請印尼 Docs by the Sea 提案大會總監 Gugi Gumilang,與韓國選片人暨影展顧問 Kim Young-woo 作為國際提案會主辦方代表,另有今年以作品《大風之島》(Island of the Winds)於 Docs By the Sea 獲獎的臺灣紀錄片創作者許雅婷、黃胤毓,分享他們參與提案會的經驗。請見論壇摘要。
閱讀更多

覓光而行,追尋名為電影的家鄉──李屏賓與《光,帶我走向遠方》

「11 歲便離家、軍旅生活讓他遊歷離島一圈。這一遠行,沒想到將他推上往後一甲子漂流各地、在世界巡遊的攝影師人生。作為家中唯一逃課會逃去電影院的孩子,那座位於眷村裡,用竹子搭起的小戲院,雖然滄海桑田,幼時體感上偌大的村子,成年後返家也不就幾步之遙,但電影的目眩神迷仍留在他的記憶裡。」
2022 年,臺灣新電影代表人物,曾為侯孝賢、王家衛、姜文、是枝裕和、陳英雄等名導演作品掌鏡,電影攝影師李屏賓出版個人傳記《光,帶我走向遠方》,在書中細數自己與電影交織的生涯。在 11 月的午後,《放映週報》專訪人稱賓哥的李屏賓,聽他輕鬆談起人生故事、書寫自傳的始末,還有從台北電影節卸職後,又轉身接下金馬主席重任的心路歷程。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編輯室的話】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24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8 篇精彩文章,包括五篇影人專訪,兩篇展節觀察,還有一篇精彩活動側記。
時間接近年底,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探索今年度其他有趣的長短片創作,此外,我們也歡迎讀者針對本年度尚未有評論刊出的臺灣電影作品投稿評論書寫,共同為臺灣電影留下評論方面的歷史紀錄。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