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DOC+】開放、原創,走向國際交流:記 DOC+ 國際創投論壇

724
2022-11-22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以「Taiwan Docs」為平台,鎖定臺灣紀錄片創作人才,並透過邀請國際講師,匯流國際創作經驗的「Doc+ 紀錄片工作坊」,今(2022)年 11 月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舉辦國際創投論壇,主題聚焦在紀錄片製作行之有年的重要環節:「紀錄片提案」。

「紀錄片提案」,讓創作者的作品有進入國際視野的機會,並期望從中獲得資金或其他創作資源,是具備相當影響力的產業交流活動。本次論壇邀請印尼 Docs by the Sea 提案大會總監 Gugi Gumilang,與韓國選片人暨影展顧問 Kim Young-woo 作為國際提案會主辦方代表,分享國際提案的發展與規劃,臺灣方面則有文化內容策進院國際合資組組長唐翊雯分享相關經驗。另外也邀請今年以作品《大風之島》(Island of the Winds)入選 Docs By the Sea,並獲得獎項 Current Time TV Prize 的臺灣紀錄片創作者許雅婷、黃胤毓,分享他們參與提案會的經驗,與如何從中獲得相關協助。

國際與在地的提案會資源

Gugi Gumilang 首先介紹,在 2017 年創立的印尼 Docs by the Sea,原先是專屬於東南亞地區的國際紀錄片論壇,在今年首度將徵件範圍擴大至其他亞洲地區,推動區域合作,利用共同平台促成不同地區作品的交流,今年的總徵件量達 180 餘件。Docs by the Sea 鼓勵這些地區的紀錄片創作者投件,入選的提案可以參加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坊以及提案大會,除了豐富的業師資源,提案會也是創作者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重要機會。

Docs by the Sea 提供剪接、敘事以及創意製作三個培訓工作坊。剪接工作坊通常會挑選 六至八個提案,協助導演與剪輯師將粗剪版本的內容發展至最終版本;敘事工作坊則專門針對開發後期到製作初期之間的專案,業師將輔導入選的 12 至 14 個提案的創作者,思考如何架構他們的故事,並強化敘事技術,以更符合提案會的需求;創意製作實驗室則會訓練八至十位製片,除了拍攝工作以外,應如何更深入地參與、協助,以不同的形式宣傳他們的作品。

正式的提案會約在工作坊結束一個月後舉行,創作者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回應業師的指導、迭代作品,為提案會做更充分的準備。Docs by the Sea 的提案大會邀請世界各地的創作者、業界人士,包含製片、發行商等,打造共同的空間讓雙方齊聚一堂。提案會結束以後,創作者也有機會取得種子基金、國際合製,與不同的影展建立連結。亞洲地區的創作者只要擁有符合格式規範的素材,不管處於哪一個製作階段,都可以踴躍投件,爭取自己的作品進入國際視野的可能。


(圖/DOC+ 國際創投論壇現場照片,國際導師 Gugi Gumilang 與 Kim Young-woo 在線上與學員分享提案經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Young 則從過往參與亞洲創投論壇、電影基金申請的經驗出發,分享亞洲的其他創投機會。Young 表示,亞洲有許多論壇、創投展會與影展結合,在尋求這些機會時,務必要了解不同影展、論壇的差異。舉例而言,「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DMZ)就是以強調西方觀點著稱,其架構、審核的素材、格式等,都是借鑑西方的影展形式。亦有影展(EBS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計畫是以電視形式的紀錄片為主。

前身為台北電視內容交易會的 TCCF 創意內容大會,則提供一個屬於臺灣在地的提案會。在文化內容策進院接手後,自 2020 年至今,已邁入第三屆,提案會歷時三日,分別提供紀錄片、劇情長片以及劇集的創作者進行提案。

除了讓臺灣創作者可以接受在地的資金與支持系統,今年更特別邀請歐洲最大電視劇集市場展 Series Mania、德法公共電視台 ARTE 等產業代表,為入選提案大會者提供專業輔導。磨練提案技巧之外,臺灣的創作者也可以率先驗證自己的故事,對於其他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可否創造共感。

何謂好的紀錄片提案?提案會的審核與申請

談到申請與審核環節,Gugi 分享了 Docs by the Sea 的提案審核標準,除了提交的素材要能夠傳遞創作者的風格、作法,也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明確傳達故事主軸。另外,除了片介的重要性以外,Gugi 更透露,「導演的話」與「製片的話」是提案審核的重點,在投件時應特別花費心思撰寫。

Young 則表示,提案的審核會受到諸多觀點與因素的影響,較難說出一個絕對的審核標準,根據他曾過往參與的亞洲創投會,他提醒創作者要「了解自己參與提案會的目的」,不要背離初衷。

在申請提案會時,「片介」、「導演的話」等等,幾乎是必定會出現的項目。《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提到自己的申請經驗,Docs by the Sea 將其細分成四至六個子問題,涵蓋拍攝動機、對社會的影響等,其中主軸不脫離「你為什麼要創作這個影片」。用意在於引導創作者聚焦、直面自己與其作品的關係。

「有時候導演會太沈浸在自己的案子裡,反而寫不出客觀、易讀的文字」,黃胤毓提到,早在 2021 年的 Asian Docs ,兩人便以導師與創作者的身份交會。當時黃胤毓鼓勵許雅婷親自用英文撰寫這些文字,因為導演是最清楚自己的創作內容的人。

「大家真的不在意你英文程度有多好,就算用最簡單的英文,也能寫出你要講的故事」,許雅婷藉此鼓勵創作者。除了 Docs by the Sea,在這段時間內投件的其他提案會,許雅婷每一篇內容,都是自己重新書寫,也漸漸地發現,用英文書寫並不如想像中困難。

「紀錄片提案最重要的,一個是寫,一個是剪」,黃胤毓提到,導演要持續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鏡頭、片花,這個回頭看素材、面對自己的過程也相當重要。

此外,在參與 Docs by the Sea 提案會以前,許雅婷也分享參與剪接培訓工作坊,接受指導的經驗。「在進入工作坊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不了解我自己」,許雅婷提到,在敘事階段,挖掘自己的過程彷彿是一步一步地搭建出自己的樣子,而進入剪接工作坊後,這個樣子又全面瓦解。

「過程中,看著導師將自己的素材架構重新梳理,其中有政治、社會、個人與歷史等層次,就像在看大師做事情」,許雅婷笑道,她在工作坊中經歷了一段毀滅與重構的過程。

在提案大會,許雅婷剛好抽中最後一組,看著前面十二組,每個人都相當有經驗地在呈現自己,也刺激她進一步思考。你是誰,你就要面對自己最真實的狀態。「任何一個在提案會上看著你的人,在思考的是:我要不要和你合作」,黃胤毓認為,在提案會上,創作者要忠實地呈現出自己的個人特質,若投資方認為兩造有合作的空間,才會進一步聯繫。

「參與提案會不僅是為了純粹的資金或資源,業師的意見、透過互動建立的人脈網絡,都是促成更多機會的敲門磚。」Gugi 與 Young 也鼓勵創作者,用更全面的視角來認知提案會,收穫會超乎想像。

給創作者的建議:時刻「自我覺察」並保有「原創精神」

談到創作者要參與提案會時的建議,「自我覺察」與「原創精神」是 Gugi 與 Young 共同的答案。

「並非所有的創作都需要走入國際市場」,Young 解釋,雖然臺灣、亞洲各國甚至世界各地,都不乏類似性質的創投或提案會,但在思考是否要投件不同的論壇以前,創作者必須要了解不同提案會的性質,並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對於「你的作品到底需要什麼?」有很清楚的意識。

「我們希望能夠看到作品的藝術特質,不只是結構,還有切入的手法、觀點,以及作品想創造的效果與風格,唯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作品才能彰顯這些特色。」Gugi 亦認為,創作者應該對「你想要透過自己的作品述說什麼?」有清楚的認識。


(圖/DOC+ 國際創投論壇現場照片,黃胤毓與許雅婷分享參與國際提案的經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此外,實際投身提案會的過程中,創作者會認識不同的決策代表,也會得到許多不同的觀點與建議。Gugi 提到,了解他人是如何閱讀、敘述自己的故事時,並不代表創作者應隨波逐流。Young 表示,在企劃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不要背離自己原初的想法,或動搖、背棄作品的「原創精神」。

「創作者應盡可能地參加不同的提案會」,Gugi 進一步分享,現在有許多的提案會都開放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只要填寫申請表格,就可以參加。觀摩提案會可以認識不同的決策者,有助於參考、理解別人的提案形式,也可以觀察業界的需求,以及現在市場最關注的議題。

保有開放的心態與他人合作,並投入完整的時間準備,是黃胤毓給予創作者的忠告。國際合作耗時許久,若創作者對與他人合作抱持保守且封閉的心態,不願意接受相當程度的調整,則並不適合爭取這樣的機會。而且,提案會需要創作者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神準備,在參與相關的展會以及論壇以前,創作者務必評估個人狀況,避免力不從心,徒留遺憾。

為什麼紀錄片要走向國際合資合製?許雅婷鼓勵所有的創作者對自己提問,這個答案哪怕會讓創作者付出很大的代價、血本無歸,卻是推動一切努力的動能。「我想要最多的觀眾」,這是許雅婷唯一的答案。

.封面照片:DOC+ 國際創投論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李守治

熱衷內容創作,持續在文字與影像之中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