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基現實,塑造真實,拍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有趣電影──專訪宮本信子、玉置泰,談日本導演伊丹十三作品

724
2022-11-29
  • 採訪
    吳奕倫
  • 吳奕倫

編按:2022 年,台北金馬影展回顧日本導演伊丹十三作品,於「致敬:伊丹十三」單元選映 10 部作品。伊丹十三作品永遠的女主角宮本信子,和製作人玉置泰,皆來臺與喜愛伊丹十三電影的影迷見面。本期《放映週報》由身兼資深譯者的作者吳奕倫專訪宮本信子與玉置泰,並細緻梳理伊丹十三的創作脈絡與兩位幕前幕後推手的敘述。喜愛伊丹十三電影的讀者,請勿錯過本篇精采專訪。

※※

四個名字、多重身分

伊丹十三(1933~1997),本名「池內岳彥」,戶籍上登記的名字是「池內義弘」(注1)。其父伊丹萬作(1900~1946)(本名「池內義豐」)亦為日本知名導演,曾執導《國士無雙》(1932)、《赤西蠣太》(1936)等作品,撰寫之劇本〈無法松的一生〉亦曾多次翻拍成電影、電視劇。伊丹十三高中畢業後進入「新東寶」電影公司編輯部任職,其後轉至廣告公司擔任商業設計,直至 26 歲(1960 年)才加入「大映」電影公司,其藝名「伊丹一三」是由大映社長永田雅一所取。之後陸續參與《北京55日》(55 Days at Peking,1963)、《一代豪傑》(Lord Jim,1965)等歐美電影、及多部日本電影、電視劇演出,並將其於歐美生活之所見所聞、及自身體悟寫成文章,搭配自己所繪插圖集結成冊,陸續出版〈歐洲無聊日記〉、〈女人們〉等散文集。1967 年,因想將藝名由「減號」變成「加號」,故將「一三」改為「十三」。1971 年,伊丹十三與製作公司「電視人聯盟」(TV MAN UNION)合作,拍攝多部電視紀錄片,並自導自演多部電視廣告。1984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葬禮》,直至過世前,總共拍攝十部劇情長片。

2022 年在日本伊丹製作公司、導演妻子亦是演員的宮本信子女士,與日本映画放送公司、台北双喜電影發行公司的協助下,伊丹十三執導之十部作品 4K 全新數位修復版,皆於金馬影展的大銀幕放映,而《葬禮》、《蒲公英》(1985),也於院線正式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宮本信子女士以及伊丹製作公司的會長玉置泰先生,細數伊丹十三的創作歷程及拍攝點滴。

※※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所有經歷都為成就電影

伊丹十三執導之首部劇情長片《葬禮》描述女演員雨宮千鶴子(宮本信子飾)在拍攝廣告途中接獲父親死訊,便與同為演員的丈夫井上侘助(山﨑努飾)趕回老家處理父親喪事,劇情主要集中在千鶴子一家於三天內舉辦葬禮的過程,將繁瑣的葬禮手續以詼諧手法呈現,對生死、宗教、教育也都幽默地提出批判,當年於日本上映時,票房與評論皆獲佳績。對於《葬禮》的成功,玉置泰表示:「伊丹一直都想當電影導演,但不可諱言,其父伊丹萬作在影壇上的成就,讓他始終無法下定決心。不過我覺得寫作、表演、畫插畫、拍攝廣告、紀錄片等工作,已使他培養出編劇及導演的素養。後來伊丹也認為,電影是唯一能將自己想法闡述出來的媒介。」宮本信子也補充說道「伊丹是個影痴,常在家觀賞布紐爾、楚浮、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我一直希望他能拍一部自己的作品,但他直到 50 歲時,才決定要拍攝電影(注2)。」


(圖/《葬禮》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宮本信子與玉置泰,是成就伊丹十三電影導演生涯的兩個關鍵人物。伊丹十三雖於 1983 年憑市川崑執導之《細雪》與森田芳光執導之《家族遊戲》獲得〈電影旬報〉及報知電影獎的最佳男配角,但他始終認為演員只能被動等待工作,且好作品更是難求。而他也不只一次表示:「只有我知道宮本信子的演技有多好,若我不當電影導演,她就永遠無法演主角,所以我一定要為她執導一部片。」宮本信子的父親過世時,負責張羅葬禮大小事的伊丹十三憑藉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將過程中許多複雜又荒謬的事項記在腦中,而在大體於火葬場火化,黑煙裊裊升空的那刻,「伊丹對我說,這個畫面實在太有電影感,所以決定要將這段過程拍成一部電影,之後他只花一週就寫好劇本了。」劇本原名是〈侘助們之秋〉(侘助たちの秋),後來索性將片名改成〈葬禮〉(お葬式)。然而,許多人卻認為「葬禮」這個片名不吉利,因而不願出資拍攝,於是,伊丹十三想到了玉置泰。

雙方相識契機緣於玉置泰邀請伊丹十三拍攝自家企業甜點「一六塔」(一六タルト)的電視廣告,廣告大受歡迎,甜點銷售量也大幅上升,兩人因而成為好友。伊丹欲拍攝《葬禮》時,自己出資 3,000 萬日圓,但經費還是不足,因此便找上玉置泰幫忙,由玉置泰出資 5,000 萬日圓,最後電影製作公司「NCP」(注3) 也投資兩千萬日圓,電影才終於順利拍攝。《葬禮》最後共獲得 12 億日圓票房收入,並榮獲〈電影旬報〉十大日片第一名,以及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多項殊榮,也自此展開玉置泰與伊丹十三長年的合作關係,伊丹所有執導作品的監製皆是玉置泰。

《葬禮》:一群「樸素」的演員創造出的華麗電影

「伊丹在宣傳《葬禮》時曾表示,片中所有演員都很『樸素、不起眼』(注4),但他要的就是如此。正是因為集結一群樸素的演員,這部片才能變得如此華麗。」問宮本信子覺得自己樸素嗎?「我當然樸素啊,但伊丹看人的眼光很準,他要的不是『明星』,是『演員』。演員在演他的戲時會學到很多,所以除了我之外,其他人也都十分樂意與他多次合作。」宮本信子參與了所有伊丹作品的演出,無論是《葬禮》、《蒲公英》、《鴻運女》(1990)裡的文靜女性,或是《女稅務員》(1987)、《受監護的女人》(1997)中的狂放角色,皆詮釋得絲絲入扣,曾憑《葬禮》、《女稅務員》二度入圍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獎,並以《女稅務員》的正義查察官一角獲獎。此外,津川雅彥與山﨑努等人也都是伊丹電影的班底演員。津川雅彥與伊丹十三除了《靜靜的生活》(1995)之外,共合作過九部電影;山﨑努與伊丹十三合作過四次,兩人也都因演出伊丹十三的作品而獲得演技獎項。除演員外,攝影前田米造、配樂本多俊之、剪接鈴木晄,也都是伊丹的御用幕後班底。

宮本信子表示,伊丹十三挑演員有兩個重點,一是「傳神」,二是「演技好」;伊丹十三因有多年演出經驗,平時就會注意其他演員的表演,即使是從未合作過的演員,也能看出其演技優劣。役所廣司就曾在接受訪問時透露,伊丹十三會找上自己演出《蒲公英》,是因為看了自己在連續劇中穿上白色衣服的演出,只不過自己當時演的其實是一個鄉下青年,但伊丹十三卻看到自己另一面的潛力,因而找上自己演出一個為了美食與享樂連命都不要的黑道。此外,在籌備《葬禮》拍攝時,伊丹十三亦曾親自致電邀約演員菅井琴與奧村公延飾演片中千鶴子的父母角色,事後也證明其選角正確,菅井琴也因《葬禮》的演出,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獎。(注5)


(圖/宮本信子於 2022 台北金馬影展期間來臺,與喜愛伊丹十三作品的影迷見面;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嚴格卻不嚴厲,以最先進模式,打造最舒適拍片環境

問及宮本信子會在伊丹十三寫劇本時給予意見嗎?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宮本信子說,「伊丹十三對人事物觀察入微,能清楚掌握什麼角色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因此我只要作好演員的本份就好。他的劇本會將各個角色的背景、對白都寫得非常詳細,甚至是臨時演員的台詞也會完整寫出。」有別於部分導演是設定一個情境,讓臨時演員自由說出想講的話,伊丹十三認為,凡是出現在鏡頭裡的角色,都是該場戲的主角,有其存在的意義,所以臨時演員也不能隨意更動他所寫的台詞。宮本信子在回憶拍攝《超市之女》(1996)的情況時,說道「有一場戲是我與津川雅彥兩人,要一路走一路講,足足兩分鐘一鏡到底不喊卡。我與津川都很緊張,事前已排練多次,正式開拍時,我們倆雖然沒有 NG,但伊丹卻不滿意,原因是因為臨時演員的表情不對,最後我與津川只好再重新拍攝一次。」

不過,伊丹在拍片現場從不發脾氣,「他自己也是演員出身,所以不會對演員大呼小叫,不只是演員,對每個人都是如此,但他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所以大家才會覺得,能得到他的認可,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葬禮》當年上映獲得超高票房,伊丹十三因此邀請所有演員、工作人員齊聚一堂,依照工作量之輕重,發放不同數目的獎金,而這也成為伊丹電影的慣例,往後只要執導的電影有賺錢,他都會舉辦類似的「慶功宴」,「笠智眾在《葬禮》裡飾演誦經的和尚,他來參加慶功宴時,拿到一個信封,一開始還以為是導演的感謝狀,就擱在桌上沒有打開,後來發現是現金時,非常驚訝。之後他拍攝《女稅務員2》(1988)時,又拿了一次獎金,直呼導演實在不可思議」,宮本信子笑著說。

在拍攝《葬禮》時,因預算有限,所以選擇在自宅拍攝,雖省下外景經費,但他不會因為要省錢就對細節隨便。相反地,他所做的一切安排,其實都是為了符合電影調性使然:片中一場以 16mm 記錄葬禮過程的戲,伊丹選擇由拍攝相片為主的攝影師淺井慎平掌鏡,而非電影攝影師前田米造,以便塑造素人拍片的感覺。此外,他還特地請來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御用班底,如田中春男、吉川滿子等人,飾演守靈夜的賓客,好增加電影的懷舊感。第二部片《蒲公英》時,則請來石森泉(石森いづみ)擔任「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除打造專屬於電影的拉麵之外,就連片中煮拉麵的鍋子、吃義大利麵的餐具等,也都精心挑選,絕不馬虎。


(圖/《蒲公英》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同時,為了讓拍片過程更順利,更成為日本第一位引進攝影機外接鏡頭的導演;當時只有在拍攝廣告等工時短、預算高的環境,才可能使用外接鏡頭,但伊丹表示「我不想將攝影機神聖化,拍攝畫面應與所有人共享。」此外,如此一來,導演就無須與攝影師爭奪攝影機的觀景窗,干擾攝影師工作。伊丹在拍完《女稅務員2》後,也引進了德國製的「Steenbeck」剪接機,與舊式剪接機只有一個螢幕,且容易受潮故障不同,「Steenbeck」是當時最新型的剪接機,配有兩個螢幕,更方便剪接師作業。

《蒲公英》︰在似夢非夢的世界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伊丹十三在《葬禮》的幕後紀實書籍〈《葬禮》日記〉裡寫道:「觀眾在漆黑的戲院欣賞電影,就已從現實世界進入如夢境般的大銀幕裡,但我不能因此把電影拍得像夢一樣,而是要將電影拍得更加真實,同時讓觀眾了解到這並非真實,讓觀眾從現實世界走進非現實的真實,再回到現實世界進行思考。」針對這點,玉置泰也補充「伊丹是個時時刻刻都在觀察的人,甚至可以在搭乘計程車時,對司機進行訪問。不過,他最高明之處,在於不說教,能適時抽離自己,用幽默的方式,告訴觀眾自己的觀點為何。」伊丹在拍攝電視紀錄片時,就常帶著一塊白板,以繪圖的方式,用第三者的角度,深入淺出耙梳其想探討的事件。《葬禮》中安排男主角侘助突然與情婦在野外發生性關係,似乎也是想讓觀眾從荒謬的儀式中抽離,意識到自己正在看一齣戲。到了《蒲公英》,這種手法更為明顯。

《蒲公英》描述與兒子相依為命的寡婦蒲公英(宮本信子飾)經營一家拉麵店,卻因廚藝不精導致生意不佳。一天,一位卡車司機同時也是拉麵達人的五郎(山﨑努飾)來到店內用餐,無意間替蒲公英解決了奧客鬧場危機,其後五郎更決定與蒲公英展開一場拉麵修行。然而,片中除上述劇情外,亦穿插了多則於主線無關的插曲;例如電影一開場,役所廣司飾演的白衣男就已告知觀眾正在觀賞一部電影,適時提醒觀眾只是一名旁觀者。其實伊丹十三本身對料理就十分熟悉,其著作《歐洲無聊日記》亦曾鉅細靡遺寫下義大利麵的正確煮法,並批判部分日本人不懂裝懂,賣起名不符實的假義大利麵。而在《蒲公英》裡,更以行雲流水的方式,時不時利用幾個小故事將觀眾從主線抽離,並對日本男尊女卑、崇洋媚外的個性加以諷刺一番。

宮本信子提及一件趣事:「伊丹曾對一位劇場導演提及自己希望拍攝以『老人』、『食物』、『冒險』、『金錢』為主題的電影,當時該位劇場導演回說,『那就拍攝一部老人邊吃飯糰邊登山,然後搞丟錢包的故事就好,一次搞定。』」但伊丹十三果真貫徹自己的意志,將西部片的冒險精神套用在《蒲公英》裡。本片於 1985 年在日本上映時的宣傳詞就是「拉麵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拉麵版」。可惜最終在日本的票房只有《葬禮》的一半,也並未受到日本影評太多關注。

然而,西部片的冒險精神配上東方拉麵,讓本片於歐美上映時獲得極高評價,更吸引好萊塢製片注意,欲邀請伊丹十三拍攝《蒲公英》美國版,雖然最後因故無法開拍,但伊丹十三也更能在商業與藝術間取得平衡,1987 年推出的第三部作品《女稅務員》,票房高達 12 億 5,000 萬日圓,為同年日本賣座電影第四名,並獲選該年〈電影旬報〉十大日本佳片第一名以及日本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其日文片名「マルサ」(MARUSA「查察官」之意)也獲得該年日本流行語金獎。有趣的是,《蒲公英》當年雖在日本遭受忽略,卻成為伊丹十三在海外知名度最高之作,並於多年後重獲日本影評人的肯定。《蒲公英》的結尾描述女主角在歷經重重考驗後,終於煮出一碗人人喜愛的拉麵,而伊丹十三本人在經過《葬禮》、《蒲公英》兩部片的洗禮後,似乎也走出其父伊丹萬作對其造成的心理壓力,開創一條專屬伊丹十三的電影之道。


(圖/日本導演伊丹十三共有十部執導作品,其中以《葬禮》、《蒲公英》知名度最盛;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拍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電影,以電影貫徹自由

宮本信子於 2022 金馬影展影人講堂上曾提到,伊丹十三拍片有三大要素,一是要讓人「嚇一跳」,二是「有趣」,三是「讓所有人都能看懂」。玉置泰則補充說道「伊丹十三因為《葬禮》票房大賣,繳了不少稅,所以對稅務產生興趣,進而寫出《女稅務員》的劇本。而他在《女稅務員2》後,已不太在意得獎與否,而是將目光轉向各類社會問題,以他堅持的三大拍片要素,讓觀眾在歡笑之餘,也能留意到社會大小事。」《女稅務員2》裡,伊丹將無良建商炒地皮、官商勾結、邪教等議題赤裸裸搬上檯面。民生議題方面,他因受到安土敏的著作〈小說超市〉啟發,以及自身對超市的好奇,進而開始對日本超市展開田調,之後拍攝出《超市之女》。

而他甚至將黑道勒索民間企業的方式,以及企業該如何回擊之相關內容都寫在《民暴之女》的劇本中,該片上映前兩個月,正逢日本開始施行「暴力團對策法」(注6),因而引發社會大眾關注,票房更創新高,卻也造成黑道不滿,致使伊丹遭受黑幫襲擊。然而,他卻又將自己受襲住院時,對於醫療照護的觀察,發展出《大病人》的劇本。再以自己受襲後受警方保護的經歷為藍本,拍攝出《受監護的女人》。「伊丹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一定會調查到底,那種詳盡的方式,是連專業人士都會嚇一跳的。」宮本信子補充說到。事實上,《超市之女》在發行錄影帶時,就有經營超市的企業買來當成員工教育的教材使用。臺灣安寧之母,趙可式女士更曾將《大病人》放映給臺灣的立法委員觀看,當作推動立法的工具,進而讓臺灣於 2000 年制定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伊丹十三不僅拍攝了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有趣電影,更將銀幕裡趨近真實的非現實,化作現實世界中的真實。

每個鏡頭都是巧思,何時欣賞都不過時

伊丹十三於 1997 年過世,至今已過 25 年,然而,他的著作、繪畫、演出作品、以及執導的 10 部電影,卻將他的精神與影響力保存至今。2007 年,宮本信子與玉置泰在伊丹十三的父親,伊丹萬作的故鄉,愛媛縣松山市設立了「伊丹十三紀念館」,除展示親筆繪製的插圖、以及劇本、散文隨筆手寫稿外,也在 2009 年設立「伊丹十三獎」,由包括導演周防正行在內的四人擔任評選委員,每年選出對言語表現,或電影、戲劇等視覺表現方面有貢獻之人士,是枝裕和、宮藤官九郎、星野源都曾是得獎者。玉置泰於訪問最後表示「如同我先前所言,寫作、繪畫、演戲、拍攝紀錄片,都是伊丹十三為了執導電影所做的修煉,他曾說過『我執導的作品就是要用大銀幕看,因為每個鏡頭裡的每個細微部分,都是我與演員、工作人員的心血結晶,那種細膩之處,不在戲院用大銀幕欣賞,是無法體會有多震撼的』。」2022 年金馬影展的觀眾票選排行榜中,《葬禮》與《蒲公英》分別進入前 10 名榜單,《超市之女》則名列第 11 名,宮本幸子在得知伊丹十三有多部作品於排行榜上時,笑著說,「伊丹一直希望年輕人能多多欣賞他的作品,這次在臺灣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喜愛他的電影,我相信,如果他還在世,一定會覺得非常幸福的。」

.封面照片:宮本信子、玉置泰來臺參與 2022 台北金馬影展;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吳奕倫

日本電影字幕及影展現場座談日、粵語譯者,經營「麻花說說」日語教室,並為電影預告、廣告、有聲書配音。2021 年起開始從事默片辯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