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期 | 放映頭條】打開臺灣首部「科普教育 AI 電影」的正確方式──專訪《科學少女》導演莊景燊

「編劇老婆不時唸他『理工男』,思考很理性、很邏輯,好像沒有什麼太通融的部分。然而,莊景燊自認,其作品中情感面還是佔了多數,正如《科學少女》的類型定位,科技看似擺在前頭,但骨子裡仍是個以家庭親情、青春成長出發的電影。」
2022 桃園電影節開幕片,盧以恩、姚以緹主演,《引爆點》、《最乖巧的殺人犯》導演莊景燊新作,以人工智慧(AI)為題的科幻親情電影《科學少女》即將於本月進行世界首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莊景燊導演,請他暢談本片製作過程的百轉千迴,還有他對科技、對情感,與對「科學少女」的想法。
閱讀更多
獨立的新畛域和舊時夢──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的中國和香港紀錄片

「一如往常,『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的八部長短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及香港獨立紀錄片製作的現況,是故此單元的選片充斥離散色彩、具高度反身性,亦足以挑戰行之有年的觀察式拍攝風格。」
今年七月,長期關注華語獨立紀錄片的研究者茱迪(Judith Pernin)於第 102 期《Senses of Cinema》季刊發表文章,介紹 202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當中選映的中國及香港獨立紀錄片。本文經由譯者翻譯為中文版之後,特於本期《放映週報》刊出,供讀者參考來自不同角度的分析觀點。
閱讀更多
否定作為一種迴返,或是重新出發——記 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

「以『否定/非』(non)為引,non-syntax 在敞開觀眾對電影的想像時,亦點出了『否定』一詞的潛力/義。」
由策展人許鈞宜、金秋雨和客座策展人許耀文共同策畫的 2022「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non-syntax Experimental Image Festival)方於今年六月下旬於台北 ROOF LIGHT 舉辦,共溶錄像、實驗電影、紀錄片、行為表演,關注影像表述的潛力。本篇展節觀察,由作者張晉瑋寫作,並邀請三位策展人共同討論、留下策展論述,意圖重新探討「電影」的另類可能。請勿錯過本篇精彩報導。
閱讀更多
【TFAI X 臺灣電影】60 年代臺灣,創作宏願的見與未見:《龍山寺之戀》

2021 年,臺灣電影《龍山寺之戀》(1962)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FAI)數位修復完成,並於 2022 年台北電影節進行亞洲首映。本片由白色恐怖受難者白克導演執導,是一部傳達族群融合概念的愛情喜劇。
本篇文章邀請作者翁煌德進行評述,分析《龍山寺之戀》劇情中的創作細節,也在當時政治環境下,電影故事向主旋律靠攏的必然之餘,提出對創作意圖的可能解讀。請見本篇精采評論。
閱讀更多
持攝影機,思考歷史的人:專訪黃明川導演

「你永遠要保有一種純真性,亦即你在精神上一定要保有一種純真,否則很快就會變成跟隨者。」
本篇訪談由現居荷蘭的研究者柯俐安 (Li-An Ko)撰寫,從其對於黃明川導演的研究成果中擇取精華,在訪談中,作者以「電影」與「歷史」交互為提問主軸,綜觀黃明川導演的創作歷程,還有他埋藏在作品中,等待被看見的細節。請勿錯過本篇精彩訪談。
閱讀更多
 
【編輯室的話】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17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 2022 桃園電影節開幕片《科學少女》導演專訪、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與 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的展節評述,TFAI 修復臺灣電影《龍山寺之戀》的專文評論,還有一篇對黃明川導演的訪談研究刊載。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會刊載由柯震東、徐若瑄主演、陳駿霖導演新作《初戀慢半拍》的導演專訪,也將有TFAI「李行導演回顧紀念影展」的評論刊出。下半年的影展熱潮即將開始,桃園電影節、酷兒影展都將在八月陸續與觀眾見面,敬請繼續關注。我們也持續邀請讀者們書寫近期放映的精彩臺灣電影,商業或藝術不拘,歡迎來信投稿、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