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 期 | 放映頭條】「時局緊迫,莫忘高歌」──專訪《三廳電影》導演蘇匯宇

「我不討厭通俗劇,愛情電影我小時候也會看,但瓊瑤這種,我還是會忍不住連結到政治背景。要這麼灑狗血、劇力萬鈞地追求個人愛情,其實都有它宣洩的用意。當時臺灣人沒什麼能更叛逆,私奔就是大逆不道、最極端的。你不能背叛國家,你只能背叛老公、妻子,這些驚世駭俗的愛情,不可見的政治性在後面,我覺得滿有感。愛情劇、通俗劇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當它在特定政治情境下,會有什麼作用?」
2025 年,蘇匯宇導演新作《三廳電影》於柏林影展「論壇單元」世界首映,描述一個假想中「東半球規模最大、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如何對全球政治進行激烈挑釁。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蘇匯宇,其以當代藝術角度走進電影院,對作品的完成形貌也有自由想像;本篇專訪以蘇匯宇於柏林影展放映之《三廳電影》為基準,細談臺灣特殊的政治背景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創作觀念。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81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1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共有三篇精彩的影人專訪,在今年二月的柏林影展現場,我們與入選柏林影展「論壇單元」、完成《三廳電影》世界首映的蘇匯宇導演進行訪談。在臺灣,本片尚未正式放映,歡迎先由訪談一窺這部由美術館走向影展的作品,是如何在蘇匯宇結合政治揶揄與當代美術特點的奇想下發芽蔓生。
近期登上院線的兩部作品,《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導演簡學彬新作《器子》經過 10 年打磨,以臺灣少見的復仇私刑題材進行發揮,並有張孝全、李沐、婁俊碩等演員參與演出;在本期訪談中,簡學彬與我們針對本片背後的創意設計進行分享。而在去年金馬影展與臺灣觀眾見面的《刺心切骨》,導演劉慧伶亦與我們分享,導演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洞見,和跨國製作下的創意交匯,如何為這部尖銳觸碰家庭情感的驚悚電影激出火花。
最後,本期收錄另有兩篇精采評論。現正進行中的 2025 金馬奇幻影展,導演大衛柯能堡專題選映七部精采作品,作者陳沅綦由此切入評論,從柯能堡的創作理路中,為讀者爬梳肉體恐怖類型在其創作中的風格意涵。而三月下旬於紀錄觀點播出之導演黃庭輔最新作品《無.無明記》,則有作者趙正媛評論一篇,由西洋「虛空畫」傳統,與黃庭輔個人創作歷程切入,打開賞析空間。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三廳電影》導演蘇匯宇;攝影/謝璇)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4.15
從跨國製作,提煉更豐富的私人敘事──專訪《刺心切骨》導演劉慧伶

「我自己對這部片的描述是:像有一張母親和兩個兒子的合照,但母親用筆把哥哥的臉塗掉,所以 Michal 有增加畫面的顆粒感,我們還有參考奉俊昊《殺人回憶》(2003)這類風格冷冽的犯罪驚悚電影。和兩位臺灣的美術指導許貴婷、鄭予舜討論時,他們提出的想法是:整部片像一場夢,弟弟對哥哥投射很多自己的想像。」
入選 2024 金馬影展華語首映單元,並獲捷克卡羅維瓦利影展最佳導演肯定,即將登上臺灣院線的跨國合製作品《刺心切骨》由新加坡導演劉慧伶執導,劉修甫、曹佑寧、牧森、丁寧等臺灣演員主演,以擊劍運動、兇殺案為背景,敘述一段兄弟之間的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劉慧伶,細談本片的創作發想、貫穿的自傳性質色彩,與幕前幕後來自各國的不同創作班底,如何貢獻創意,豐富《刺心切骨》的面貌。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當日常憤怒無處發洩,以復仇電影作為安慰──《器子》導演簡學彬專訪

「《器子》要談的就是憤怒,日常中大小事常會勾起我們心中的憤怒,有些人選擇隱忍,有些人透過各種方式消化,而我想藉由電影向觀眾提問──當你承載這麼大的憤怒時,該怎麼對待它?」
歷經從無到有 10 年籌備,導演簡學彬完成第二部劇情長片《器子》,以一名心碎父親遭誣陷、出獄後的尋人旅程,探索臺灣電影少見之復仇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器子》導演簡學彬,由電影源起歷程為始,走進以復仇題材對人性之探索,並談至演員合作、電影敘事、配樂等形式選擇。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金馬奇幻】失控之後,越界的快感──大衛柯能堡的肉體恐怖世界

「在柯能堡的電影中,身體展現出不依附意識的『血肉能動性』(ageny),亦即它擁有自身的慾望,並以極端、暴力、破壞性的方式推動行動。身體不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參與主體生成,並與道德、醫療、科技與性別等規訓力量對抗的場域。它既非純粹被控的對象,也非穩定主體,而是文化規訓與主體性之間的中介與衝突現場。」
2025 金馬奇幻影展將於 4 月中旬開始,在「焦點導演:大衛柯能堡」單元,選映七部加拿大電影導演大衛柯能堡的精彩作品,其中主要聚焦於導演在 70 至 80 年代間的早期代表作品,包括肉體恐怖經典《錄影帶謀殺案》與《變蠅人》,也有導演在 2024 年以八旬高齡完成的最新電影《裹屍布》。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沅綦評論一篇,主要以本次影展選映片單為探索範圍,重梳大衛柯能堡的風格特色與人性反思。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無.無明記》:自我指涉的虛空畫(Vanitas)

「片中滿盈悲傷、悔恨與恐懼的文字,顯然不是『無無明』能一語帶過的。更重要的是,與之對照的英文片名『Vanitas』,經常被用來指稱 17 世紀的靜物畫傳統『虛空畫』,也就是以無生命的物件作為象徵,經由視覺布局表現古代基督教的思想主題:望見人生的本質,也就是世俗物質的虛榮浮華和生命的轉瞬易逝,再透過死亡思考生命,從『人終有一死』的母題,理解到『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曾以作品《黃屋手記》獲得 200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獎首獎,導演黃庭輔最新作品《無.無明記》回首溯源家庭生活與死亡記憶,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提出由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反省,本片於今年三月下旬登上「紀錄觀點」,並在「公視+」進行串流放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評論一篇,以本片的英文片名「Vanitas」,借指 17 世紀的靜物畫傳統「虛空畫」破題,並尋訪黃庭輔作品歷程,嘗試為本片的風格意識進行定位。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