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 期 | 放映頭條】以記錄當下的電影思考,塑造未來的生活形式──專訪《青春》三部曲導演王兵

「相比起 20 年前拿著一台 MiniDV 拍攝《鐵西區》,今日的人們對於攝影機的態度已有很大的轉變。王兵觀察,當攝影機的紀錄性質更加普及,反而使得當今的被攝者更加不信任拿著攝影機的人。『這樣的不信任來自於社會媒體的方向性,也來自政府對於攝影機的運用往往跟監控、舉報有關,讓人們在不了解你的情況下,將拍攝認定成一種負面的、侵入的行為。』」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王兵,在 2023 年至 2024 年間完成《青春》三部曲,於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台北金馬影展等地亮相,並在 2024 年 11 月受 Gene Siskel Film Center 之邀,於美國芝加哥進行放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王兵專訪一篇,採訪者於王兵在芝加哥座談期間擔任口譯,並與王兵進行專訪,整合內容敘寫成文。在訪談中,從《青春》三部曲拍攝前置談起,作者一探王兵的紀錄片觀點與工作方法,也觸及王兵本人在艱困處境下的創作者立場。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5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5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專訪受邀前往美國芝加哥參與放映座談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王兵,王兵近期甫完成對織里鎮工人進行拍攝、總長約 10 小時的《青春》三部曲,在芝加哥放映現場的訪談中,王兵分享《青春》三部曲的拍攝工作與實務狀況,還有自己對紀錄片,乃至藝術本身的創作者觀點。請見本期的精采訪談。
評論部分,在去年結束的2024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亞太短片競賽,擔任影評人協會推薦獎的評審翁皓怡撰稿評論一篇,從短片競賽中擇選兩部短片《鹹藍》、《兩棲動物》,書寫其中可共以「舞」為理路的酷兒性。而在去年頗受熱議的鍾孟宏導演電影《餘燼》,在本期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從形式分析出發,重新探索《餘燼》可能反映的鍾孟宏電影創作軌跡,與眼下的意識形態批評進行對話。
去年 12 月,臺灣知名作家瓊瑤過世,其創作影響華語影壇「言情電影」想像甚鉅,而在其過世後,對其作品之美學議論也持續不止。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評論兩篇,分別有作者蒲鋒就「李行電影」與「瓊瑤電影」進行比較,重以時代座標對作者性質進行定位,另有作者涵柳對《奔向彩虹》進行單片美學表現之分析一篇,請見本期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青春》三部曲導演王兵;攝影/Justine Bursoni Photography;Gene Siskel Film Center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1.15
一個形式主義者的離題──論《餘燼》之於鍾孟宏電影

「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倒認為《餘燼》讓人費解的關鍵,甚至無關它是否如許多人做的倫理要求那樣,貼合一種樸素(但被視為是必要)的現實觀點,而是更後設的疑惑:一個形式主義者的離題是否終於離題到他自己,所以他遊走在兩個版本以上的自己之間,卻不給定一個讓人辨識的方法。」
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五項大獎,鍾孟宏作品《餘燼》於 2024 年末在臺灣上映,故事以多線時間交錯進行,描述一名警探查緝一起兇殺案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背後牽連臺灣歷史的行兇動機。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桑妮評論一篇,以形式分析出發,回首檢視鍾孟宏作者軌跡下的兩條形式路徑:透過剪輯對位的抽象隱喻,與以一應萬的視覺喻體。其中細讀《餘燼》在此軌跡下的異變或未成,也引述鄭秉泓、迷走等前論者,以形式分析為立基,切回現行對本片的多方解讀。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他們跳了舞,然後——2024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亞太短片競賽二選:《鹹藍》、《兩棲動物》

「令人驚喜的是,它毫不落入這個預想框架,也不打算以種種二元劃分角色:同/異性戀性傾向、告白與否、接受與否。所謂的『酷』(queerness)即在此,它關於一種打破線條劃分與框架的流動和模稜,而《鹹藍》拍的最好的就是那股『不說白』的曖昧。」
2024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於 2024 年 10 月於臺北舉行,其中亞太酷兒短片競賽共入圍七部短片作品,並由菲律賓短片《博德的老鷹》(Bold Eagle)獲得首獎,台灣影評人協會推薦獎則頒予日本短片《鹹藍》(Salty Blue)。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其身為台灣影評人協會推薦獎評審,從七部短片中挑選出其中之二,以「舞」為引,切入短片中的身體、性/別流動,從消融的邊界中發現酷兒性。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二元粗分之下,仍見藝術微光:再看《奔向彩虹》

「父權式的道德要求卻顯得自相矛盾。羅靜晨一方面要求曉虹斷絕與俗世商業活動的連結,回歸自然與純真;另一方面,當他在新婚之際因小說屢次被退稿、懷才不遇而陷入對婚姻的動搖時,卻也暴露出他無法擺脫資本文明束縛的內心矛盾。......這揭示了故事中父權道德規範的不公平與虛偽,羅靜晨對曉虹的要求,其實是他自己也無法實現的幻想。」
臺灣作家、編劇瓊瑤於 2024 年 12 月逝世,其以華語言情小說代表人物之名享譽,對其作品文學價值高低,又反映出何種道德價值觀之提問,也持續受各界爭論。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涵柳評論一篇,其以 2024 金馬奇幻影展選映之瓊瑤小說改編作品《奔向彩虹》進行評論,由「三廳電影」前推義大利白色電話喜劇與古典好萊塢印象,並針對情節、色彩形式等進行分析。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烈性的瓊瑤電影:談《風鈴,風鈴》、《奔向彩虹》與其他

「李行《白花飄雪花飄》是一部沒有瓊瑤原著的仿瓊瑤電影,片中邵玉麟見到的夢幻女孩原來只是已逝的靈魂,這已不是瓊瑤會用的幻想情節,更重要的是,雪花是個慣壞了的女孩,等待男主角為她的人生帶來方向,對比《彩雲飛》的唐小眉是個堅強獨立為愛情不惜面對任何逆境的愛情鬥士,兩個角色,完全是價值觀完全不同作者的發揮。」
延續瓊瑤電影評論,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蒲鋒文章,文中直指現行將「瓊瑤」等同「俗濫言情文藝」評價之不公允,並透過與瓊瑤曾有多次合作之李行電影,來反襯瓊瑤文學特性,敘寫作品貫徹道德秩序與教化力量的導演李行,與崇尚愛情、強調打破上一代秩序的作家瓊瑤,兩種力量如何角力。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