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性的瓊瑤電影:談《風鈴,風鈴》、《奔向彩虹》與其他
編按:臺灣作家、編劇瓊瑤於 2024 年 12 月逝世,其以華語言情小說代表人物之名享譽,對其作品文學價值高低,又反映出何種道德價值觀之提問,也持續受各界爭論。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蒲鋒評論一篇,其認為將「瓊瑤」等同「俗濫言情文藝」之評價並不公允,透過與瓊瑤曾有多次合作之李行電影,來反襯瓊瑤文學特性,敘寫作品貫徹道德秩序與教化力量的導演李行,與崇尚愛情、強調打破上一代秩序的作家瓊瑤,兩種力量如何在文學、在他們合作的電影中角力。請見本篇評論。
※※
剛逝世的瓊瑤,不但是小說家,也是臺灣十分重要的影人。由 1965 年的《婉君表妹》至 1983 年的《昨夜之燈》期間,由她小說改編的電影不單數量多,更常有賣座鼎盛之作,例如《幾度夕陽紅》(上下,1966)、《第六個夢》(1968)、《庭院深深》(1971)、《彩雲飛》(1973)、《心有千千結》(1973)等,帶動了臺灣言情文藝片的潮流接近 20 年。她不止提供原著供改編,她自己和愛侶平鑫濤曾先後組織火鳥和巨星兩家影片公司,積極參與自己作品的改編。其中巨星公司自 1977 年出品《我是一片雲》開始,共攝製了 13 部影片,無論票房或營運都相當成功。「瓊瑤」甚至一度成為臺灣言情文藝片的代名詞。這對她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常把對臺灣言情文藝片的所有壞印象都算在她的頭上。這樣一位重要影人值得我們在她身後對其電影生涯作一次認真的回顧。我自己已寫過不少關於瓊瑤電影的文章,而且在 2024 年七月出版的《Fa電影欣賞》第 199 期就有一篇〈言情文藝片——瓊瑤電影的革新〉,對瓊瑤言情文藝片的特點作了基本分析,強調她如何突破華語言情文藝片的茶花女模式,開出新境。儘管已寫過不少,我自覺仍有些未曾寫過的材料和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瓊瑤電影的獨特性。
要談瓊瑤電影難免要先談她的小說。看過不少瓊瑤小說後(主要是電影原著),我對瓊瑤小說最強的一個感覺是「烈」。《紅樓夢》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瓊瑤小說的女主角卻是烈火做的。她們談的戀愛轟轟烈烈,沉浸在濃烈的愛意中,與愛人會毫不退縮地激烈吵架。她們像燃燒自己生命一樣戀愛,內心的火燄連自己都控制不了,即使明知會引火燒身,也無法把自己的愛火按捺熄滅。有了這個感覺,再看瓊瑤的文字,便發覺她真的很喜歡用「烈」這個字,隨時都會翻到「熱烈」、「轟轟烈烈」這樣的詞。文字風格之外,瓊瑤的女主角都是烈性子,外柔內剛,很有個性。由其小說改編成電影與當時重視倫理尊卑秩序的臺灣言情文藝片大異其趣,對於當時充滿壓抑的社會無形中也做成了很猛烈的衝擊。
以下我嘗試用一個比較特別的角度來闡述一下,就是以一些不成功的改編來看瓊瑤的獨特之處。我們都知道李行是攝製瓊瑤電影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導演,早期的《婉君表妹》(1965)、《啞女情深》(1965),中期的《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1974)、《浪花》(1976)等影片,以其作品質素及賣座成功對瓊瑤電影有著推動之功。但另一方面,李行的倫理觀和愛情觀和瓊瑤有很大差異,甚至有著基礎性的不同。其中最可說明的例子是李行導演的《路》(1967)。影片講一個目不識丁的築路工人父親(崔福生飾)為了兒子(王戎飾)的前途,因兒子的愛侶(李湘飾)不名譽而施壓,令她離開兒子,從而歌頌父慈子孝的倫理秩序。相反,對於愛情,瓊瑤從來都是相信年輕人自主,上一代不要干涉。其實不單愛情,志趣也屬於個人事務,不勞上一輩代為決定。《一簾幽夢》(1975)便經楚濂(秦祥林飾)說得很明白:「上一代人的想法不一定是我們的想法。」到《彩雲飛》、《秋歌》(1976)更對干涉兒子愛情的父親大加撻伐。李行和瓊瑤的基本立場明顯對立,改編長篇時由於有瓊瑤的原著主導,影響不大,仍然很有瓊瑤風,到改編短篇時要增加情節,情況便不一樣了。李行執導的《風鈴,風鈴》(1977)和瓊瑤巨星公司出品的《奔向彩虹》(1977,高山嵐導演)便成了一個極佳的對比。兩部影片的原著小說〈風鈴〉和〈五朵玫瑰〉都是短篇,創作時間緊接,都收在短篇小說集《水靈》。兩篇小說主題也相近。兩部電影也差不多同時公映。教人懷疑瓊瑤在與李行分道揚鑣後,以《奔向彩虹》暗中與李行較勁。
小說〈風鈴〉說美麗的大學生沈盈盈因一次校內表演而成名,經選美進入娛樂圈,與教授男友魏德凱漸行漸遠而分手。幾年後已成紅星的沈感到莫名的空虛,與魏重逢覺得真愛才最重要,遂與餘情未了的魏復合。〈五朵玫瑰〉則用作家羅敬晨信件的方式呈現他與妻子張曉寒經歷的愛情轉變:羅愛上在山中長大的出塵女郎張曉寒,為娶她不惜與父親決裂。張為了幫助羅與父修好,扮作另一人學習做城市儷人,結果成為耀目的明星,羅的父親甚至承認自己走漏眼。但在羅眼中她卻染盡城市的俗氣,無法忍受。結果張洗淨鉛華重作羅眼中單純的妻子與他復合。兩篇小說主題相同,述說女性在事業上的發展會影響到她們的愛情生活,並且都以女主角順從愛人放棄事業作結。對照瓊瑤第一段婚姻的失敗,這種事業和愛情兩難全的慨嘆自是有感而發,但女主角放棄事業的結局偏偏與瓊瑤現實中的抉擇相反。兩篇小說都是瓊瑤放棄自己的立場,從離婚丈夫的角度看他們的感情變化,結局通過男主角得到他所期待的愛情,來撫平離婚丈夫的傷口,對他致以祝福(同書的短篇〈水靈〉也有同樣心態)。她這種與自己立場相反角度的寫作方法,令到小說潛藏了兩種價值在撞繫的微妙張力。瓊瑤要到數年後的長篇小說《在水一方》才轉為站在女主角的立場來呈現「妻子事業有成而丈夫一事無成」下,做成的愛情變質和家庭危機,這次責任不再在女主角身上,她也就坦然地接受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功,不再為此負疚。
有了上述的理解,我們看電影《風鈴,風鈴》和《奔向彩虹》便會看出二者的重要分野。李行對〈風鈴〉的一個改編重點,是把沈盈盈的事業發展由成功變成失敗。電影《風鈴,風鈴》中因選美成名的沈盈盈(林鳯嬌飾)不單沒有憑努力進身為紅星,她在金錢名利包圍下結果成為男性的玩物。先是被追求不遂的富家子孫健平(江明飾)施暴,後來又成了中年富商(崔福生飾)的情婦。她還不願承認自己的錯,結果由魏德凱(秦漢飾)以愛的名義強行逼她改變。沈盈盈對光輝成就的嚮往和追求被李行詮釋為貪慕虛榮並且是她失足的開始,要靠男主角代表的道德力量把她拯救。李行也為沈盈盈增加了一個不斷勸阻她往娛樂事業發展的父親,魏德凱最後也是在父親的期盼下才去教訓沈的。李行基本上用傳統保守的眼光,把原著小說一個略帶遺憾的女性成功故事改造成一部儆愓女性因不安份而墮落的電影,而父親角色也固定扮演道德權威的角色。相對而言,〈五朵玫瑰〉本來就對上一代家長橫蠻干涉兒子婚姻作了批判,《奔向彩虹》再把它加以發揮,用喜劇的手法對勢利的父親作了嘲弄,與李行總把父親當作道德權威仁慈家長的態度完全相反。而張曉虹(林青霞飾)由一個山村姑娘把自己改造成一個時尚新星(影片把小說的電影明星改為時裝模特兒)也如原著一樣的成功。
更微妙的是 1977 年的瓊瑤甚至已不是 1970 年(〈五朵玫瑰〉的寫作年份)的瓊瑤,她已寫下了更坦白的《在水一方》。結局雖然保留小說中羅敬晨令張曉虹變回他心目中那個「自然」的妻子,但是全片在表面順應丈夫的角度的同時,卻潛藏妻子為了滿足自己在丈夫心中的既定形像而放棄自己的成長與事業的悲劇。(注1)用《風鈴,風鈴》比較《奔向彩虹》,可以看出李行的父親和男性的權威有著自然的親近,而瓊瑤不單無視上一代權威,雖不大張旗鼓但卻堅定不移的強調女性的獨立自主精神和追求事業成就的正當性,這要比當時大部分臺灣言情文藝片都要進步。而放在正值臺灣經濟成長的階段,也無疑更適合新一代觀眾。結果《奔向彩虹》的票房果然勝過《風鈴,風鈴》。
我們也可以從李行的另一部作品《白花飄雪花飄》(1977)看出瓊瑤電影的一些特質。《白花飄雪花飄》片是一部沒有瓊瑤原著的仿瓊瑤電影,結果票房慘敗。我看過影片的感覺是李行雖然拍過不少優秀的瓊瑤電影,基於價值觀的不同,他好像不知道瓊瑤電影的優點在哪裡。《白花飄雪花飄》片很明顯以《彩雲飛》作為再創作的基礎,同樣是男主角邵玉麟(秦漢飾)先後愛上兩個一模一樣的女孩白花、雪花(林鳳嬌分飾),這最後揭出原來二人是失散了的攣生姊妹。連兩個女孩一個長髮一個短髮也與《彩雲飛》一樣。只是《白花飄雪花飄》片中邵玉麟見到的夢幻女孩只是已逝的白花靈魂,已不是瓊瑤會用的幻想情節,更重要的是雪花是個頑劣任性的太妹,要等邵玉麟這個作曲家馴化她,才改過努力唱好她的歌。雪花是個慣壞了的女孩,等待男主角為她的人生帶來方向,對比《彩雲飛》的唐小眉是個堅強獨立為愛情不惜面對任何逆境的愛情鬥士,兩個角色完全是價值觀完全不同作者的發揮。《白花飄雪花飄》片表面上很「瓊瑤」內裡卻一點不瓊瑤,《白花飄雪花飄》片的不賣座也就並不出奇。由《白花飄雪花飄》片的失敗倒是可以讓我們看到瓊瑤電影的獨特性,放在 1970 年代,他們在塑造女性自主性格上是起著正面作用的。
瓊瑤的優點不止於它有著新時代的精神,她對言情文藝片的既定角色也有不一樣的處理,例子有《奔向彩虹》在電影中新加進去的角色阿江(馬永霖飾)。阿江是張曉虹同村的人,在羅敬晨出現之前一直在追求張曉虹。這種男情敵在言情文藝片中大多都是破壞男女主角感情的壞蛋,得不到女主角的心也要得到她的人,十分單向,李行在《風鈴,風鈴》中創作的孫健平便是這種角色的典型。但阿江不同,他起初確看不羅敬晨不順眼,還與他打了一架。但後來知道羅不是玩弄曉虹而是真心愛他,在婚禮上便大方地祝福二人。羅立志成為小說家,到處遭人退稿,洩氣之下自暴自棄,卻見到阿江與人打架維護自己,才振作起來。阿江由情敵變朋友,並起著幫助敬晨奮發的轉折作用,而又性格統一,是很有新意的處理。這種不從俗的重要配角處理在巨星公司另一出品的《月朦朧鳥朦朧》(1978)也能看到,影片中的陸昭(馬永霖飾)令男主角的妻子(謝玲玲飾)拋夫棄子跟了他,但他的愛意過去了之後卻決絕地要求分手,對方再痴纏他都不屑一顧。起初看似玩弄感情,影片在尾段卻呈現他對愛情自有他自己的一套信念——他相信真愛,所以愛情消失便不會勉強去維持原來的情侶關係,因為那樣不真誠。瓊瑤不把陸昭寫成一個典型的渣男自有她高明的地方。
儘管瓊瑤常一些故事背景會發生在遠離繁囂的鄉間,但瓊瑤是個很都市的作家,瓊瑤電影是一種都市電影。這種都市感不一定要反映在《奔向彩虹》的時尚世界,而是在於它有一種為自己過活不用理會旁人目光的人生態度。到鄉間避開一切世俗反而是一個屬於都市人才有的寄託。本文不是一篇瓊瑤電影的整體回顧,只是呈現自己觀察到瓊瑤電影中的一些重要特點,對於瓊瑤電影,還有很多值得說的話題,再可以繼續說下去。■
.封面照片:《白花飄雪花飄》劇照。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CC BY-NC-ND 3.0 TW。發佈於《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