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 期 | 放映頭條】從溯源到溯心,優人神鼓的表演美學與靈性探尋──專訪《非想非非想》導演陳懷恩

「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們,有責任要告訴現在的年輕人,解嚴初期的社會氛圍和所處的洪流。類似一小塊拼圖,我們做的一部一部片子,銜接在一起,或許能夠稍微清楚交代臺灣的這段歷史。縱觀我這 10 幾年拍攝的文化紀錄片,《逍遙遊》、《如歌的行板》、《曼菲》、《夢想騎士的誠品之旅》還有《非想非非想》,這些片子提供了文學、舞蹈、書店、表演等不同文藝面向的資料。」
導演陳懷恩紀錄片新作《非想非非想》,記錄臺灣表演團體「優人神鼓」1988 年迄今 35 年的發展歷程,融合古典與當代、對話東方與西方、連結人類與自然,實踐表演藝術美學,也反映背後一段臺灣歷史的時代命題。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陳懷恩導演,聽其分享潛藏在紀錄片背後的思考,與一個創作者,在觀點、命題,史料意義中間的穿梭。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4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4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現正上映中的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在回顧這個前推 80 年代臺灣劇場變革的劇團發展時,導演陳懷恩在創作中形成一條與時代互相照映的歷史脈絡,在不同文化視角的對照下,顯現優人神鼓於彼時臺灣的特殊位置。在回顧歷史,與重新建立當下理解之間,陳懷恩與我們分享紀錄片創作的特殊意義,請見本期的影人專訪。
訪談部分,另有 2023 桃園電影節開幕片、現正於各大串流平台播映的導演洪子烜新作品《倒數回擊》,從拳擊類型電影切入,談臺灣嘗試動作片型的方法與挑戰;將於明年正式於院線上映的香港電影《爸爸》,由劉青雲主演,導演翁子光亦在本期訪談中,細緻分享敘事上的思考與埋藏其中的文學性表達,請見本期的精采訪談。
另外,在剛剛結束的 2024 台北金馬影展,本期刊載作者詹育杰評論一篇,由《睡覺時眼睛睜開》、《借來的人生故事》、《尋找彼端的你》等三部影片,梳理出一條「移民」議題在影展作品中的表現方式異同。而延續 763 期的特別企劃,本期延續「邁入新銳」專題,帶來第二篇對臺灣新銳創作者的訪談,本期以《紅的夢》導演林劭慈為題,同樣從成長中對電影的印象、學院養成到踏入創作後的實務經驗,帶來對新銳不同角度的觀察。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新的一年也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非想非非想》導演陳懷恩;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12.31
有限資源窮極真實,回歸拳擊本身──專訪《倒數回擊》導演洪子烜

「很多職業或許到 50、60 歲還有發展、轉圜空間,但運動員基本上 30 歲之後就定調了,不管是廖文睿打架、徐佳陽打黑拳,或職棒選手簽賭,都會直接斷送運動員生涯,那種衝擊性很大,在瞬間把你這一生唯一專精的技能拔除,我喜歡這樣的衝擊性,對角色也會是個有趣的切入點。」
2023 桃園電影節開幕片,《狂徒》導演洪子烜新作《倒數回擊》由温貞菱、丁寧共同主演,描述重新奮起的拳手與心懷罪咎的教練關係,是少見以「女性拳擊」為題材的臺灣電影,近期以串流形式於各平台發行。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洪子烜,分享本片的製作背景,與貫穿在各類動作電影中,洪子烜一貫的創作思維如何面對挑戰,也分享「動作電影在臺灣」面臨的產製困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主觀浸入情感之錯綜,重新定義生命之可能──專訪《爸爸》導演翁子光

「觀眾想看奇案的真相,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可能是滿足一些八卦、好奇心,有時候是求知欲。但是,『重新定義』的勇氣與心態,會讓我們可以往下創作和生活。有一句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我始終覺得很對:『提出問題,比給出答案更重要』,我希望保持這種謙卑的感覺。」
第 37 屆東京影展主競賽單元,翁子光新作《爸爸》將在明年一月於臺灣院線上映。本片改編自 2010 年「荃灣享和街命案」由劉青雲、古祖琳主演。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翁子光,談劇本撰寫過程中的沉澱,與如何透過對真實事件的感悟,還原出以表現情感為主體的敘事方式,從文學參考、創作經驗、情節隱喻到實際拍攝的方法,一一娓娓道來。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4 金馬】當我們同在一艘船上──影展中顯現出的移民議題

「他們是渡輪上的一群陌生人,鏡頭除了在他們的故事之間移動、將他們的邊緣敘事融合在一起,......從幾個不同面向、讓人對『跨越者』產生同情的旅程,當這些角色都竭盡所能尋找失去的親人,最後卻驚喜地找到了自己和彼此。看來希望最終在於某種集體主義,更勝於傳統的、血緣的家庭。」
2024 金馬影展於 11 月結束,選映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采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詹育杰評論一篇,以「移民」為題,串聯、評論本次分別在金馬影展「影壇新勢力」、「影迷嘉年華」、「酷兒新世界」等單元選映的三部作品,除了有臺灣參與合製的妮莉沃拉茲《睡覺時眼睛睜開》,還有波利斯洛金恩《借來的人生故事》和雷凡阿金《尋找彼端的你》。透過三部取材各異的影展電影,試圖梳理一條同是關於「外人」的敘事同質性。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邁入新銳】「一個好的導演,應該是一個好的表演指導」──專訪《紅的夢》導演林劭慈

「演員的工作相對單純:我只要把角色演好。但是,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能告訴你做到怎樣才算好。所以會一直處於很浮動的狀態,我們總是不確定導演要哪個東西、多少成分,因此需要全心全意地揣摩於其中。」
2023 年以短片作品《紅的夢》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最佳新演員兩項大獎,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畢業,導演林劭慈投入電影工作,對「表演」有衷情熱愛。接續 763 期的特別企劃,《放映週報》持續進行短片導演專訪,由對談式長篇訪談展開新銳觀點,從學生環境出發,所受之培養、觀影與生活的養分,在工作中親身實踐後的構成與不平。種種紛雜,指向鮮少被聚焦呈現的青年視界,我們在第二篇以《紅的夢》導演林劭慈為對象,邀其分享身為導演與表演指導的工作觀點、對製片環境的倡議。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