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 期 | 放映頭條】一場結合改編與回望父母輩的自我實驗──專訪《穿著旗袍的女孩》導演徐慶珠

「我生在臺灣,而我的父母親來自對岸,我做這部片是從我的觀點訴說他們的故事,我有我的感受,觀眾從我的觀點看到了什麼,我無法控制。我們不必決定後代的角色,去擔心以後的人會看到什麼、接住什麼。」
本週上映的臺灣電影《穿著旗袍的女孩》,由《最是橙黃橘綠時》導演徐慶珠執導,改編自潘人木短篇小說〈綵衣〉,講述臺灣解嚴那年,已屆六旬的女子沈媛收到飄洋過海的家書,因此必須面對母親早已於多年前過世的事實。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徐慶珠,曾在影視產業橫跨多種職位的她,擁有豐富業界經驗,也與我們分享如何與小說共感、為何做出中年轉當導演的決定,以及小眾電影的推廣發行,詳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67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7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現正於院線放映的《穿著旗袍的女孩》,在這部改編作家潘人木短篇小說的電影作品中,導演徐慶珠嘗試透過電影表現族群與家族敘事;在本期的專訪中,他也與我們分享小眾電影發行的嘗試。另外,同樣是近期上映作品,新加坡、馬來西亞合製靈異華語電影《流氓驅魔師》,我們邀請導演林雪燕分享對當地電影創作環境的觀察。最後,訪談部分另有即將在 2024 關渡電影節特別放映作品《光之歌》的日本獨立導演杉田協士,他在前幾個月親赴臺灣,帶來《彼方之聲》,訪談中談及他的創作方法與關注,同樣值得讀者一探究竟。
評論部分,在剛剛結束的 2024 亞洲日舞影展,導演王湘聖作品《弟弟》帶來一段 2000 年代的臺裔美籍男孩成長故事,本期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書寫電影中的螢幕、影像,如何交織建構出電影敘事。去年 10 月在捷克舉辦的第 27 屆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本期則刊載作者林忠模的評論一篇,同樣為讀者挑出數部值得關注的精彩紀錄片作品,歡迎透過評論,看見更多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觀點。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穿著旗袍的女孩》電影劇照;好野娛樂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9.15
新視角拍驅魔片,將魔鬼送往有光的地方──專訪《流氓驅魔師》導演林雪燕

「星馬人普遍很接受所謂的『通靈人』,看得到另一個世界的東西,或有神靈附體傳話、報明牌,這樣的事情。但是,我擁有通靈能力的朋友告訴我,他真的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非平白無故的收錢。這也影響了這部電影要傳遞的觀點。」
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合製,林雪燕執導,宗子杰、郭書瑤、葛米星主演電影《流氓驅魔師》近日在臺灣上映,以驅魔師故事為題,表現靈幻的神秘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林雪燕,與我們介紹新加坡、馬來西亞現行的電影產製狀況,本片跨越兩地的出品背景,也分享她喜愛的靈異類型臺灣電影。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從作品的「聲音」中,聽見人間相遇的旋律──訪《彼方之聲》導演杉田協士

「我有個朋友,她並不是用文字寫日記,而是隨身攜帶錄音機,記錄她去過地方的聲音,並且經常放給我聽,這讓我覺得很有趣;因此,我常常選擇這個主題。這次的作品就是在表達這種感覺,好像是在創造音樂一樣,將我的一生投入其中,不斷唱著一首歌。這首歌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我在一生中不斷聽到的旋律。」
2024 年,日本導演杉田協士以第四部長片作品《彼方之聲》來到 2024 台北電影節,在今年 10 月,他的作品《光之歌》也將在 2024 關渡電影節進行特別放映。《彼方之聲》承繼杉田協士的文學詩意與聲音母題,探索一名女子的內心世界。本期《放映週報》刊載於 2023 威尼斯影展進行之杉田協士訪談一篇,杉田協士實在地論及自己的創作關注、困境,還有與日本電影導演如黑澤清、濱口龍介之間的啟發與連結。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4 亞洲日舞】Have a Good Summer!過去的影像與螢幕,裝載未來——《弟弟》成長敘事的真誠與祝福

「在《弟弟》中,特定的影像形式與強調『過程』時間段的成長敘事巧妙地契合,Chris 成長方方面面的『過程』都被放進不同的螢幕裡:和心儀女孩透過 msn 打字的過程;他與朋友們惡作劇時錄下的手持 DV 搖晃畫面;還有加入滑板『酷小孩』群體,所錄製下的不同角度滑板影片。所有嘗試『成為什麼』、『成為誰』的過程,都被收藏進某個螢幕方框,留存下特定的時間顆粒與質地。」
2024 亞洲日舞影展於八月下旬在臺北圓滿落幕,本屆亞洲日舞影展由日舞影展獲獎作品中,選映共 10 部紀錄、劇情長片作品,其中包括《奶奶跟外婆》王湘聖執導,獲得 2024 日舞影展美國劇情片類觀眾票選獎、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整體演出的《弟弟》。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以電影中的成長敘事如何透過置放於作品中的多重影像/螢幕建構為切入角度,評述這部臺裔男孩在美國成長的 2000 年代故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非屬駁雜,而是萬花筒般繽紛:記 2023 Ji.hlava IDFF 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

「那些詩意的話語形成獨特的聲音,既回應視線所及,又外溢為思緒的浮想。本片獨特的詩意,令人在觀影時不時湧現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我們感到失落,但同時我們又因這些旅程上出現的景觀而感到昇華。肉體消滅的人,靈魂究竟寄居何方?是寄居在個人或集體的記憶?世間的其他物質?還是在不可言喻的美之中?」
2023 年 10 月,第 27 屆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Ji.hlava IDFF)在捷克舉行。選進來自 60 個國家,合計 357 部影片。不僅請來河瀨直美、貝拉塔爾進行大師講堂,也有與捷克相關的諸多單元放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展節評論一篇,同樣挑選數部精彩的紀錄片作品,進行影片評介,提供讀者來自國際影展的不同作者觀點。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