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期 | 放映頭條】一起做一部,讓觀眾又哭又笑的商業電影──專訪《進行曲》監製陳鴻元、編劇陳慧如、導演姜瑞智

「《進行曲》沒有選用線上最知名的年輕演員,曾面臨來自資方的擔憂,但國片能否賣座,卡司或許不是決定性因素。陳鴻元覺得,仍需回到故事本身,臺灣青春片具有培養新演員、新明星的潛力,『題材對了,內容感人了,這些演員就會跳出來,變成下一個柯震東或王大陸。』」
2025 台北電影節閉幕片,新銳演員牧森、劉育仁、余杰恩主演、《聽見歌再唱》監製陳鴻元、《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編劇陳慧如、《角頭-鬥陣欸》導演姜瑞智等主創團隊打造,以建中校園管樂隊為背景譜寫的臺灣青春競技電影《進行曲》,正於臺灣院線熱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陳鴻元、陳慧如、姜瑞智,請三人暢談《進行曲》從無到有建立的目標定位、對同類型電影的參考和轉化,與如何將各自的生命熱情和青春印記,融入本片的過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90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90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影展報導、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現正於院線熱映的臺灣青春電影《進行曲》,甫於 2025 台北電影獎擔任閉幕電影,《進行曲》少見地以校園中的樂隊競技做為故事主軸,不以愛情為重心,而更著力於三個男主角的情誼與成長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進行曲》幕後的三位主要創作者,監製陳鴻元、編劇陳慧如與導演姜瑞智,分別擁有豐富製片經驗的三位,與我們細緻分享本片從創意構想、參考片型,到實際匯融於作品本身的經過,請見本期的精采專訪。
評論方面,同樣為院線熱映中的臺灣電影,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由沈可尚執導,記錄生態攝影家徐仁修的故事,本期刊載作者趙鐸評論一篇,詳細梳理徐仁修之生態攝影、寫作於臺灣發展之脈絡,並交會對紀錄片影像本身的思考,展開電影本身打開的視野,請喜愛《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的讀者朋友切勿錯過。同時,本期亦刊載讀者投稿一篇,作者葉伊回顧導演黃邦銓之實驗影像創作,嘗試從中梳理黃邦銓在穿梭於時間的音畫處理中,對臺灣「歷史」視角的可能回應方式,請見本期評論。
影展部分,本期亦刊載兩篇發生在韓國的精彩實驗影像記敘。作者謝佳錦延續前兩篇對於 2025 韓國全州影展的報導,在最後一篇文章中,將焦點投向全州影展選映的國際實驗電影,從「動物、植物、委託案」三題中,尋找影展對於「電影可能性」的探索,也將前沿的國際視野,盡數敘寫於本篇展節報導中。作者趙正媛則走訪 2025 EXiS 首爾實驗電影與錄像影展,從中書寫對韓國本地實驗影像作品的第一手觀察,在作品誕生脈絡對臺灣本地觀眾可能不甚熟悉的前提之下,也邀請讀者們共同跟隨作者的腳步,探訪韓國實驗電影的幽微取徑。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也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進行曲》導演姜瑞智工作照;華映娛樂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8.31

是「誰」在「看」,「用什麼」來看?──評論《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

「徐仁修在片中反覆強調的『流浪』不再僅只是一種書寫風格的定位,也不再只是一種前往地理上遠處具有異國情調的探險,而是只要在自己所居住的土地,踏出自己原本的框架,進行重新參與與認識的實踐,這就是一種『流浪』。自然與土地的神性,其實正是一種認識框架的改變下,一種新的、陌生且未知的現實迎來......。」
導演沈可尚紀錄片新作《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跟拍生態作家、攝影師徐仁修故事,記錄透過其攝影師之眼,看見的生態景色,也記錄動身記錄生態景色的徐仁修本人,在一部「拍攝攝影師」的電影中,產生別樣的相疊趣味。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鐸評論一篇,以徐仁修之於生態攝影、寫作之定位出發,從「生態攝影」之美學脈絡,回看《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之成就與詮釋路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聲影之間的歷史記憶:黃邦銓實驗影像中的口述與身體檔案

「黃邦銓的實驗影像不僅拓展了檔案電影的表現可能,更在主流歷史書寫之外,開闢出一條記憶的側道。他讓影像不只是歷史事件的載體,而是回應歷史創傷、訴說被壓抑聲音的『媒介本體』;他讓觀看不再是接受,而是參與。這樣的電影,是影像化的抵抗空間,是關於歷史、感官與身分的另類書寫,也是臺灣當代文化場域中,對記憶政治最詩性而有力的實踐之一。」
臺灣導演黃邦銓長期以底片影像,進行對時間與空間的探索,其曾以《回程列車》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度獲得法國克萊蒙費宏實驗競賽首獎,並在近年於導演林君昵合作完成《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和《甘露水》等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讀者投稿評論一篇,作者葉伊嘗試重梳黃邦銓作品,探索其創作如何進行對臺灣歷史觀念的回應與挑戰。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全州】全州影展現場:動物、植物、委託案,三條電影可能性的觀察筆記

「所謂『前沿』,一者體現於思潮由外向內滲透,另者體現於形式的蛻變,而形式有時受思潮影響。觀察近年流行思潮,一大特徵是『去人類中心』:強調人類不是萬物中心,而與動物、植物、機器、環境等『非人』平等共構生命網絡。這一思維早已滲透當代藝術與不少國際影展,不過臺灣影展著墨較少......。」
2025 全州影展於今年五月落幕,選映總計 224 部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 本期《放映週報》延續 787 期的系列報導,刊載作者謝佳錦展節評論一篇,文章著眼於全州影展「Expanded Cinema」與「Possible Cinemas」兩單元之選映電影,著力表現「電影的可能性」;作者以動物、植物、委託案等三方向,納入不同作品進行深度評論。請見本期的展節觀察。

閱讀更多
感知的多面體,韓國實驗群像摹寫:2025 EXiS 首爾實驗電影與錄像影展

「有了這些知識背景,我才理解何以粗礪的負像一閃而逝,只見菩薩、龍牆與樹枝蔓生,或瞬移的海岸殘影,多重曝光的正像與水面倒影,都只在眨眼之間。除此之外,幾乎是無成像的黑暗,只有手沖痕跡在隱隱作祟。乍看是以模糊、不確定的質地,向觀眾展示名為『黑嶼』的風景......。」
2025 首爾實驗電影與錄像影展(EXiS),於今年七月底順利落幕。本屆 影展收穫 2,300 個投件,其中入選作品包括臺灣創作者張若涵與工藤雅合作之《蒸發書簡》,策展節目中,也包括美國前衛電影作者 Robert Beavers、韓國藝術家車在民等作品回顧。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展節評論一篇,作者趙正媛走訪韓國,為本屆選映的韓國實驗創作留下評論資料。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