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 期 | 放映頭條】「毫釐不差」之形式映照──與導演曾威量談《白衣蒼狗》

「我覺得 Action is character:人物的行為就是表現他們最好的方式,介紹反而是次要的。當然,人物不見得就有動作,所以創作者怎麼去帶出動作也有影響。通常我們會說有『畫』跟『音』。......若我希望維持一個主題,或讓畫面在感知上有一個流動感,我就會用 J cut 跟 L cut,像是在說:你的潛意識中有些事情在作用。」
獲得 2024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2025 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聲音設計等三項大獎,導演曾威量、尹又巧首部劇情長片《白衣蒼狗》切入移工照護者故事,現正進行全臺小規模映演。本期《放映週報》與導演曾威量進行專訪,訪談當日,陽光普照,與電影予人的陰鬱印象對反;對於形式問題,曾威量直覺回應、無話不談,讓訪談者掌握分寸,也反身思考電影與觀眾的關係。本篇訪談就《白衣蒼狗》創作背景、製作方法與形式判斷與導演進行對話,請見以下紀要。
閱讀更多
【788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8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影展報導、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正於全台進行小規模放映的臺灣電影《白衣蒼狗》,本片於金馬獎、台北電影獎連連獲獎,在嚴密的美學形式下,反映導演曾威量從社會、自身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在本期的訪談,我們與曾威量展開談話,論及本片的創作歷程,與其中珍貴的片段想法,透過方法上的來回討論,也讓觀眾有機會更進一步理解《白衣蒼狗》的模樣。
本屆台北電影節已於本月順利落幕,在本期,我們收錄兩篇訪談為本屆影展作為收尾,分別是「國際新導演競賽」評審,暨資深影評人、柏林影展策展人潔西卡江的專訪,和「國際新導演競賽」評審團特別獎得主,葡萄牙電影《利貝拉達再一顆》導演寶拉托馬斯馬奎斯,在這兩篇國際影人專訪中,我們同時看見影展人支持創作、書寫觀點的能量,也看見創作者不斷探索中的當代思考。請見本期的精采訪談。
最後,別忘了目前進行中的 2025 金馬經典影展,本期刊載作者何阿嵐評論一篇,為我們細梳美國作者導演霍華霍克斯在「Screwball Comedy」片型當中獨特的性別張力,究竟是女性的主體展現,或是男性的控制想像,就讓影迷進戲院一探究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放映的 TFAM 放映計畫,本期則有作者翁皓怡書寫法國導演莒哈絲交會於文學與電影之間的三部作品:《大西洋男人》、《一代女王》,與《負像手印》,從細膩評論中,也可再見觀眾與電影的感官對話。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白衣蒼狗》導演曾威量;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7.31
 
【2025 北影】「老派」影評的浪漫:訪柏林影展策展人潔西卡江

「作為策展人,前期籌備工作基本上就是在說『不』。但在影展期間,你會感覺到你的工作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你創造了一個空間,讓電影人彼此之間以及與觀眾之間建立聯繫。這些電影創造了一個世界,一個讓電影人感到受支持,他們覺得自己在這個行業有未來的所在。畢竟,現在這個時間點,身處電影產業,有時會讓人感到前途黯淡。」
2025 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邀請《綜藝》(Variety)資深影評人、柏林影展策展團隊成員潔西卡江(Jessica Kiang)來臺參與評審工作。本期《放映週報》於潔西卡江訪臺期間進行專訪,邀請其與我們分享柏林影展「視角」單元的新銳關注,也談論當代撰稿影評人的生存處境、和《綜藝》合作的方式、面對負評力量與影響力的兩難;最後,自然也關於身在策展與評論兩個身份的前線,如何看待「電影的未來」之觀點。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北影】不是水,不是火,不是土,而是「電」!──專訪《利貝拉達再一顆》導演寶拉托馬斯馬奎斯

「性少數經歷的苦難,處處是暴力。我對這種詮釋自然感到不適,也無比厭倦於跨性別者生命故事總是與暴力、苦難同義。因此,我們思考要如何以酷兒反歷史(queer counter history)視角介入,或帶入酷兒歷史的多種可能,這遠比透過暴力書寫建構角色故事有趣多了。所以我們就在想,不如把我們面對這些異端審判的暴力敘事,心中產生的各種疑問拍成電影。一切是這樣開始的。」
2025 第 27 屆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由《利貝拉達再一顆》獲頒「評審團特別獎」,本片為葡萄牙新銳導演寶拉托馬斯馬奎斯(Paula Tomás Marques)的首部長片作品,以片中片的形式,處理歷史書寫/電影敘事之詮釋現象。本期《放映週報》於寶拉托馬斯馬奎斯訪臺期間與其進行專訪,深談電影後設構想、酷兒理論、葡萄牙歷史與電影拍攝相構之時間敘事,與 16 mm 拍攝之工作方法,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金馬經典】被審視的男性與強勢的女性們──看霍華霍克斯電影之性別互動

「女性在霍克斯電影中的存在,意義遠超『愛情對象』。她們是挑戰體制者,是語言節奏的主導者,是結構顛覆者。她們令男性角色必須學會回應、修正與成長。她們不僅佔據鏡頭,也改變了鏡頭觀看的邏輯。......在霍克斯鏡頭下,兩性互動不再只是愛情公式,而是一場競技遊戲;而在這場遊戲中,那些強勢的女性們,早已搶先佔領了舞台中央。」
2025 金馬經典影展,主題為「Screwball Comedy:不是冤家不聚頭」,由導演李安參與策展,網羅卡普拉、霍克斯、劉別謙等導演名作,回顧古典好萊塢 30 年代至 50 年代間,30 部精彩無比的「Screwball Comedy」片型。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何阿嵐評論一篇,其以霍克斯喜劇創作為引,深入回顧這位美國作者導演創作基因中的性別張力,除了本次選映的五部霍克斯作品之外,也論及霍克斯的其他類型創作,各自相映成趣。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TFAM 放映計畫】墜入黑色的影像空間,感知缺席:莒哈絲《大西洋男人》、《一代女王》,與《負像手印》的音畫實驗

「電影與寫作的關係;文字與影像的關係是討論莒哈絲作品最重要的母題之一。許多時候,當我們說『文學改編電影』時,文學的文本總是更高位階的存在,然而正如莒哈絲於《大西洋男人》畫外音所言,當寫作變得不可能、當文字『無能』(impotent)之時,電影成了唯一手段。」
2024 年秋季為始,臺北市立美術館以「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為題,策畫系列放映,在地下樓層建立藝術影院,嘗試挑戰現行臺灣美術館對「電影作品」之放映、展出型態。在 2025 年 6 月之「聲音敘事 」單元,選映瑪格麗特莒哈絲三部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電影評論一篇,以《大西洋男人》、《一代女王》、《負像手印》三部選映短片為題,評述莒哈絲之獨特音畫敘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