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 期 | 放映頭條】「每個人都不正常,才有複雜與美」──專訪《失明》導演周美豫

「石內都拍的東西都是殘缺、不完美的,這個殘缺不完美,也是(我的)電影想帶給觀眾的感受。映後 Q&A 有人提問:『怎麼界定正常跟不正常?』。我回答:其實每個人都不正常,就因為不正常,才會有這些複雜性跟美。石內都拍的東西都是那麼不完整,甚至她把媽媽的衣服收集起來,拍攝媽媽的遺物,她曾講過一句話:『身為女性,本身就是一個禮物。』我覺得非常貼切。」
周美豫執導、林依晨主演,改編自劉梓潔同名短篇小說的臺灣電影《失明》日前於 2025 鹿特丹影展世界首映,本片是繼趙德胤《歸來的人》之後,睽違 13 年再度入選鹿特丹金虎獎主競賽的臺灣電影。本期《放映週報》於鹿特丹影展現場與導演周美豫進行專訪,周美豫導演與我們細緻談論本片的劇本創作背景,如何形塑一個壓抑同性情欲的女性故事,包括來自不同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參考,也有與匈牙利攝影師 Tamás Dobos、臺灣資深剪輯陳博文、配樂侯志堅等電影人的合作經驗分享。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9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9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影人專訪帶來兩部精采的臺灣電影,甫於 2025 鹿特丹影展世界首映的《失明》,是臺灣睽違多年再有作品入選鹿特丹金虎獎主競賽。周美豫導演細緻處理一則女性視角的同性情欲故事,並在訪談中與我們分享本片幕後的合作過程,與電影中細緻的藝術判斷。在電影於臺灣首映前,歡迎透過訪談一探究竟。現在於院線上映的《命中註定那頭鵝》,則是導演楊宥瑜改編同名短片作品的首部劇情長片,明星加持、手法絢爛,大膽追愛的女主角,讓本片閃爍於一眾青春愛情電影中不同的活潑質感,如何在豔陽高照的南國放入冰天雪地的愛情元素,同樣可在本期的訪談中先睹為快。
影展部分,本期刊載兩篇展節觀察,去年結束的 2024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作者林忠模在展節觀察評論中,挑選四部精彩作品為讀者進行介紹。在今年二月舉行的第二屆 Cinema at Sea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本期則先刊載作者翁皓怡書寫「焦點島嶼」單元,新喀里多尼亞電影觀察一篇,透過以島嶼位置為策展思維,打開對不同區域電影風格的異/同認識。最後,持續進行中的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放映計畫」,本期刊載讀者投稿評論一篇,由作者周志山書寫謝文明動畫短片《享樂花園》評論,嘗試解析本片的異色意象,如何對應對性別與社會的批判。請見本期的精彩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失明》電影劇照;2025 鹿特丹國際影展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3.15
純愛、企鵝與導演之路──專訪《命中註定那頭鵝》導演楊宥瑜、監製劉宛玲

「不管愛情是否命中注定,重點還是要努力,付出行動才會知道結果。這段愛情的英雄旅程,讓月鵝學習理解自己的真心所願。......因此,電影定調為女追男的愛情敘事,這才符合導演心目中的女性自主。所以月鵝的告白是『主動的』。導演認為,『既然我都要講一個女生,她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要不顧別人的眼光,就是不要害怕。』因此,月鵝的行動必須是主動的。」
新銳導演楊宥瑜擔綱編劇、執導,林奕嵐、詹懷雲主演,改編同名短片作品的《命中註定那頭鵝》描述一個鍾愛企鵝成癡的奇女子,在豔陽港都找到命中註定、促其勇敢追愛的那頭「鵝」;本片在 2024 高雄電影節世界首映,並在本月於院線與臺灣觀眾見面。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楊宥瑜與監製劉宛玲,由兩人分享本案緣起,與如何打造情節頗富衝突及幽默感的愛情喜劇,在女性創作視角下,也希望建立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愛情電影風格。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尚未風格化的影像作為通道──2025 第二屆 Cinema at Sea「焦點島嶼」:新喀里多尼亞

「自 2018 年,新喀里多尼亞經歷三次獨立公投,結果均為否決獨立,因此至今其仍為法屬海外領地。這幾次公投期間人們經歷新冠疫情,獨立派發起的杯葛,以及去年的街頭暴動。自 1988 年簽訂努阿美協議後,當地便有著島上原住民,與歸屬法國後的白人移民之別,而這醞釀著有關民族、國族認同的潛在衝突。」
2025 年 2 月舉行之第二屆 Cinema at Sea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剛剛落幕,今年,影展新設單元「焦點島嶼」(Islands in Focus),選映太平洋島鏈特定區域作品,本年度以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島嶼為焦點,選映五部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深度探索本次單元,並於影展現場進行影人訪談,為讀者帶來對這五部來自新喀里多尼亞島嶼的作品之第一線觀察,如何從當地複雜政治背景下,梳出一條作品成形的歧異理路。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翻層攤開生命經驗的特殊性:記 2024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

「也是在話語間,逐漸透露出瓦尤人最早的離散,從 1769 年的瓜希拉叛亂被鎮壓後就開始了,多年的強迫勞動、虐待、剝削,讓這族群淪為被任意支配、廢棄的勞動力,疏遠自身的文化與尊嚴,他們成為風中離散的民族,飄蕩各處,背負著認同的殘缺。口耳流傳的往事話語,成為錨定身分的最後線索,在車內炙熱的光影風沙與空氣間,維繫他們確實存在的痕跡。」
第 55 屆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於 2024 年 4 月舉行,共計約五萬人次參與影片觀影。臺灣方面有羅苡珊《雪水消融的季節》入選炫光競賽、朱建安《公鹿》入選國際中長片及短片競賽。影展榮譽嘉賓則由中國導演賈樟柯擔任。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展節評論一篇,介紹並評述本次影展選映的其中四部作品《The Landscape and the Fury》、《Carropasajero》、《Shahid》、《(Revolution, Fulfil Your Promise) Red Love》,留下國際作品觀察的切面。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TFAM 放映計畫】異色寓言中的權力遊戲與體制裂縫:論謝文明《享樂花園》

「女性的命運與此相互呼應。當她們的身體失去利用價值——無論是因年老、被過度消費,或是選擇不再符合體制需求——她們便如同螞蟻一般,被徹底棄置或摧毀。當女性角色遭到殺害時,畫面透過肢體的破碎、頭部的去除,讓她們最終與勞動者的命運無異,成為被徹底剝奪個體性的棄物。」
臺北市立美術館「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之「複訪歷史/故事」單元,以「歷史/故事」為標的,在 2025 年一月至三月,選擇 18 部動畫短片進行單元放映,由動畫創作之形式,分別挑戰觀者複訪美術史與身體經驗之方式。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讀者投稿一篇,作者周志山以謝文明導演《享樂花園》為題,由這部動畫短片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異色意象,連結對性別與社會的批判性詮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