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 期 | 放映頭條】預算、文本、跨類型,看見億萬票房背後的策略整合思維:專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監製金百倫

「把電影視為商品不代表我不重視,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獨一無二的手工商品。」
曾任《緝魂》(2021)共同編劇,金盞花大影業負責人金百倫,與創作夥伴程偉豪合作,在 2023 年 2 月情人節檔期再推出整合警匪、親情、靈異等元素的同志愛情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本期《放映週報》邀請長期關注酷兒電影的作者陳宏瑋專訪監製金百倫,請其分享本片如何在劇本評選階段脫穎而出;創作團隊又如何更改劇本設定,透過文本、類型、行銷等思考,將故事一部部打磨至現在的成品。請見本期專訪紀要。
閱讀更多
【729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29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6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報導專文。各篇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本期焦點介紹院線熱映臺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我們專訪本片監製,同時亦是曾打造《池塘怪談》、《當男人戀愛時》等商業強檔的金盞花大影業負責人金百倫。由製作方的幕後整合思維,為我們一步步解析,除了導演、編劇的創作思考之外,開發、拍攝、後期與行銷的過程,在一部商業電影誕生的背後,是如何地牽一髮動全身。透過金百倫的分享,我們共同探索臺灣電影迎向多元類型的新可能,請見本期精彩專訪。
影展活動方面,本次介紹由國家影視聽中心籌辦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巡迴展,我們分別產出兩篇文章,包括作者張晉瑋對「歌德學院」相關作品的專文介紹,和作者趙正媛對亞洲視野競賽首獎作品《地洞》的電影評論。在影展巡迴期間,《放映週報》也將繼續產出相關文章,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國際影展部分,本期亦有作者林忠模為讀者帶來 2022 Kasseler Dokfest 卡塞爾紀錄電影暨錄像展的第一手報導,請見其中對多部作品的精采評介。
對臺灣電影的評論書寫,本期選錄讀者投稿影評一篇,評論近期於串流頻道上線的臺灣電影《小藍》,作者張理晨透過電影,帶出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討論角度。此外,也不可錯過本期對「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王俊傑的專訪文章,透過金穗獎、電影圖書館、《電影欣賞》創刊等 80 年代事件,我們也能更深入了解今時今日的電影文化如何被當年的藝文精神所形塑。
下期《放映週報》將持續對近期上映的精采臺灣電影進行評論與專訪,我們也持續歡迎讀者對臺灣電影進行評論投稿。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監製金百倫;攝影/吳凱傑)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02.15
【2023 TIDF 巡迴展】紀錄者位置的辯證與召喚:評胡三壽《地洞》

「『這是一座墳墓』,第一人稱的旁白徐緩地發出聲音,固定的鏡頭從墓洞看出去,洞內與洞外強烈的明暗對比,令墳洞如遮罩一般劃出拱型的邊框,將觀眾的視野和注意力,引導到在框裡出入的人身上,而墳洞之內即是影片勾勒出的世界,死亡、記憶和影像製成之間的隱喻潛能,也隨之湧現。」
202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巡迴展於「TIDF 2022得獎影片」單元選映多部精采的得獎作品。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趙正媛書寫獲得亞洲視野競賽首獎的中國作品《地洞》,評析作品在形式上的不凡之處,也簡單回顧導演胡三壽接續「民間記憶計畫」的創作脈絡。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3 TIDF 巡迴展】漸現的批判:「城市地景」系列短片與歌德學院

「透過定位作品及其生產脈絡/環境,可以進一步發現,這些作品不僅皆與『歌德學院』此一足跡遍佈各地的跨國性文化機構有關,亦指向 Christoph Janetzko 此位德國實驗電影導演。他首先在 1988、89 年於馬尼拉舉行兩場工作坊,隨後前往多倫多和曼徹斯特參與實驗電影研討會,是為彼時活躍於全球實驗電影圈中的標誌性人物。」
202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巡迴展選映「歌德學院影像工作坊短片輯」,對歌德學院影響脈絡下的多部作品進行爬梳。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張晉瑋,整理歌德學院影響力系譜,帶初次閱讀本次選映作品的影迷觀眾,也能跟隨一窺其背後的生成脈絡。請見本篇專文引介。
閱讀更多
文化裡外反思,共同命運下的並存:記 2022 Kasseler Dokfest 卡塞爾紀錄電影暨錄像展

「儘管作為一個和新科技與實驗性關聯深厚的影展,Kasseler Dokfest 影展中許多作品仍帶有豐富的人文觀察,一來有關於科技文明下的人性,二來亦有外於德國本身、看見其他地區生活的變貌。這也使得 Kasseler Dokfest 顯得入世,不因影片使用新科技或藝術性表現,失去對生活實相的關懷。」
位於德國的第 39 屆卡塞爾紀錄電影暨錄像展(Kassel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Kasseler Dokfest)於去年年底舉辦。本期《放映週報》邀請作者林忠模報導影展要聞,也從數部反思歷史、社會、文化的作品,思考其中的藝術表現的方式。請見本篇專文評論。
閱讀更多
《小藍》:如何解放一具失去語言的身體?

「導演曾在訪談中表示,劇本以田野調查為依據,那麼我們也可以把電影中呈現出來的身體視為當下臺灣社會中人們的身體──不斷發洩的性欲所展現的並非解放的身體,而是當代社會中被數據和片斷訊息填充的失語空殼。」
入選 2022 韓國釜山影展亞洲電影之窗、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新銳導演李怡芳首部劇情長片《小藍》由王渝萱、許乃涵主演,探索數位時代青少年的性生活與自我成長,本片於 2022 年 11 月於臺灣院線上映,並在近日於串流頻道播映。本期《放映週報》選錄讀者投稿評論一篇,以女性身體自主權角度切入《小藍》,回應電影角色踏上的旅程。
閱讀更多

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裡,尋找多條動態影像跨界實踐的路徑——專訪王俊傑

「那是個沒有跨領域說法的年代,在未意識的情況下,所謂前衛性與藝術性都是邊摸索邊找尋。那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時代,大家都朝向未知的領域在行動。現在在談跨領域都是建基在自己已知且熟悉的領域上,很難拋開既定的框架,因此在共創上才會帶有主觀或是上下的關係,因此一直保有未知與實驗精神很重要!」
2022 年 12 月,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探索 1980 年代的臺灣藝文軸線。80 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展,從旁觀之,金穗獎、電影圖書館(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廣電影文化、《電影欣賞》創刊,再到彼時藝文人士跨界合作的小劇場運動,皆可見對「臺灣電影」血脈的影響。本期《放映週報》專訪「狂八〇」策展人王俊傑,尋訪當時的藝文精神,如何塑成今時今日的電影理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