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 期 | 放映頭條】以美術之眼,穿梭在自己與父輩的童年記憶裡:《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黃文英專訪

「拍完《最好的時光》後,我興起想說我家附近一帶故事的想法,也就是嘉義火車站那一塊,一條旅館街,也有很多山產店,原先預計是一個關於嘉義老家橫跨百年歷史的故事。開始創作之後,一直寫寫停停,直到幾年前 Covid-19 疫情爆發,我父親過世,頓時覺得自己應該要好好靜下心來完成它。」
2023 金馬影展開幕電影,林依晨、周渝民、阮經天主演,《刺客聶隱娘》美術指導黃文英執導之首部導演長片《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從親情與故鄉出發,回到嘉義、探索自己與父親的童年。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黃文英導演,由將近 20 年的創作歷程開始梳理,談及電影中不同年代的記憶形式,亦從其電影經驗談至首次執導長片的過程,反映她電影製作的想法。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747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47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多部於金馬影展登場的精采作品,包括由《刺客聶隱娘》美術指導黃文英執導;林依晨、周渝民、阮經天主演之金馬影展開幕電影《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黃文英與我們分享處理三代家族故事的綿延心緒。入圍本屆金馬獎七項大獎的《小曉》同樣是新導演力作,導演靳家驊、監製王小茵與我們分享從家庭故事切入,發展角色掙扎的創作過程。改編社會案件的香港電影《白日之下》亦在今年金馬獎入圍五項大獎,我們在東京影展訪問導演簡君晉、女主角余香凝、剪輯指導盧煒麟、配樂朱芸編等四人,由不同面向暢談對電影的創作觀點。歡迎讀者一覽這些精采的訪談文章。
評論方面,作者華疌以中國當代社會面貌切入,評論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黃驥和大塚龍治執導之電影《石門》。作者Yawi Nokex(亞威.諾給赫)則在「金馬60」此一別具意義的年份帶來評論一篇,看見金馬歷史另一面的原住民觀點,也期望提供讀者別樣反思。針對本月剛落幕的 2023 東京影展,作者翁煌德綜覽十數部競賽入圍作品,提供現場評論,也歡迎讀者參照觀察。最後,在臺灣導演陳坤厚評論專題,本期由作者黃彥瑄撰寫《桂花巷》評論一篇,歡迎讀者共同重探陳坤厚作品。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針對現在進行中的金馬影展與金馬獎入圍作品進行評論與報導,亦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黃文英;攝影/汪正翔)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3.11.15
在修羅場中,看見愛、焦慮與同理──專訪《小曉》導演靳家驊、監製王小茵

「拍攝劇情片之前,靳家驊已做了 10 多年廣告導演,工作接案十分繁忙,直到女兒出生後,對『人』的議題產生興趣,進而轉向創作短片。與此同時,他觀察女兒,開始思考《小曉》的劇本概念。監製王小茵則表示:『故事中三名主角都不是典型的媽媽、老師與小孩,我們看到角色的掙扎及矛盾,才把他們湊在一起,發展故事』。」
入圍本屆金馬獎七項大獎,以「過動症孩童」做為切入點的電影長片《小曉》,由工作夥伴暨夫妻搭檔,導演靳家驊與監製王小茵製作。處理自身生命經驗、轉化私人情感,其中平衡如何取捨?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兩位創作者,從故事發想、製作歷程,一路談到他們初次為人父母,在養育女兒過程中體悟到的社會觀察。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帶出一個希望之前,先要了解絕望」──專訪《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晉、女主角余香凝、剪輯指導盧煒麟、配樂朱芸編

「我不想消費別人的痛苦,這是我最為討厭的事情,當有觀眾說電影裡拍得很慘,我會想,現實其實更為惡劣。但觀眾有這種想法很棒,現代人看到多震撼的事情,很容易兩天就忘記了,我就是希望透過這部電影來提醒大家:還有人活在黑影底下。」
2023 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等五項入圍,爾冬陞監製、余香凝主演,香港導演簡君晉作品《白日之下》改編 2015 年「康橋之家院舍虐老事件」,以記者觀點切入劇本創作,帶觀眾走入社會角落、揭開背後的不公義。本期《放映週報》於 2023 東京影展現場專訪《白日之下》創作團隊:導演簡君晉、女主角余香凝、剪輯指導盧煒麟、配樂朱芸編,從電影創作的不同角度,共談如何面對並詮釋這個敏感而艱鉅的創作。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當卵子和孩子都可以交易──《石門》中的資本主義中國,與被商品化的年輕女性

「《石門》呈現各式被困住的女性:主角照顧的捐卵志願者們,被關在塞滿雜物和上下床的出租屋,無法自由外出;主角的母親一輩子經營一間小診所,性格剛強,卻也無法逃脫家暴……。在 148 分鐘的電影裡,『被困住』的壓迫感如同主角的乳房疼痛,腫脹如石、悶痛難解,透過固定機位與長鏡頭,一陣一陣地朝觀眾襲來——想要擺脫,卻又揮之不去。」
入圍 2023 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雞蛋和石頭》、《笨鳥》導演組合黃驥與大塚龍治,再以《石門》深入探索中國社會現實與壓抑的女性狀態。本期《放映週報》刊登作者華疌評論一篇,爬梳介紹《石門》根基的社會背景,並對比另兩部以中國為背景的本屆金馬影展作品《燃冬》與《青春(春)》,看當代導演對中國不同階層青年的關注面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改革當口,競賽型影展的挑戰與取捨──2023 東京影展競賽單元觀察

「2021 年是東京影展改革元年,今年,有著是枝裕和作為助力,年近 80 歲的德國名導文.溫德斯也在他的親自邀請下出任評審團主席。不過,細看主競賽入選的 15 部作品,卻發現在亮麗外表之外,其作品整體品質卻難以相稱,是枝裕和一直以來提出的顧慮確實有其道理。」
2023 年東京影展於本月月初順利於東京落幕,本屆主競賽共有 15 部作品入選,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擔任評審團主席。本期《放映週報》,作者翁煌德親赴東京進行影展第一線觀察,除了影展改革的脈絡梳理,也對今年參與東京影展主競賽的作品進行一次體質盤點。請見本篇專文評論。
閱讀更多
【金馬 60】「原」來有這樣的金馬獎:以原住民觀點看金馬獎 60 年

「金馬獎在 1962 年開始,由官方支持、在漢人思維下產生的電影獎,自然不會錯過各種『主流價值』的展現,此時,只存在兩屆的特殊獎項『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出現。1963 年的第二屆金馬獎,當所有的鎂光燈都打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獎項得主給了《吳鳳》,這也是原住民在金馬獎的首次現身……。」
第 60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即將於本月 25 日舉辦,諸多紀念性回顧也在近期陸續引起討論關注。本期《放映週報》刊登作者 Yawi Nokex(亞威.諾給赫)專文評論一篇,以原住民觀點綜觀金馬獎 60 年發展,從歷程中細數臺灣電影史上遭到遺漏忽視的優秀原住民作品,也直面諸多金馬獎得獎作品當中,潛藏對原住民形象的刻板或負面表現,並望在此頗具紀念意義的年份,反過身期許未來金馬獎美學關注的多元必要。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他踏浪而來】性別、鄉土與欲望:《桂花巷》中的身體政治

「《桂花巷》的故事主軸包裹在一套嚴謹的中國女性的身體紀律:纏足、巧手以及保有貞節。高剔紅一方面受此影響,一方面欲尋找逃逸路線,改寫命運軌跡:她年輕時便知自己需透過纏足,獲得上層階級婚戀市場的門票;當剔紅成為一家主母,需為丈夫守節時,她的內心壓抑著欲得到抒發的欲望,不甘於平淡。」
2023 年,臺灣導演陳坤厚於第 60 屆金馬獎獲得終身成就獎。藉此契機,《放映週報》規劃「他踏浪而來」評論專題,邀請多位作者進行對陳坤厚電影不同角度的重新評論。本篇文章由作者黃彥瑄評論陳坤厚代表作品之一:陸小芬主演之《桂花巷》。以前人論述為引,探向陳坤厚的鄉土改編視角,並舉電影文本實例,分析《桂花巷》對女性身體與慾望的表現。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