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期 | 放映頭條】流動在電影中的 gaga 精神──專訪《哈勇家》導演陳潔瑤(Laha Mebow)

「gaga 的概念,包含泰雅族的精神價值與道德觀、規範與法律,要解釋並不容易,甚至族人自己可能都講不清楚,要怎麼以它為題,拍攝一部電影?帶著這個問題去創作,在《哈勇家》(GAGA),陳潔瑤以家庭面對種種紛爭、衝突,卻又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完成一部將其作為故事核心之電影。這也是她集多年電影製作、部落生活觀察經驗而來的作品。」
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女配角、新演員、原著劇本、原創電影歌曲等六項大獎,導演陳潔瑤以《哈勇家》回應泰雅族的「gaga」傳統。難以用文字一語道盡的部落文化,陳潔瑤用電影書寫。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陳潔瑤導演,聽其分享拍攝過程,也談到數場對其觸動至深的電影段落,其中略為提及關鍵劇情,也歡迎讀者在觀賞電影之後,再以本篇訪談一探究竟。
閱讀更多
並未經歷白色恐怖時代的我,為何走進戲院?──談《流麻溝十五號》

「在進入戲院觀看《流麻溝十五號》之前,我的右手邊坐著一對夫妻,我詢問老先生:『為什麼你要來看這麼沉重的電影?』他告訴我,因為他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以前就讀中興法商時幫忙發過傳單。而他反問我:『那妳這個年輕人,為什麼要來看這部電影?妳沒經歷過那個時代。』......」
《流麻溝十五號》近期於院線上映,其中,創作者如何詮釋並轉譯歷史,成為熱議焦點。本期《放映週報》刊登讀者投稿一篇,作者張玉伶以長期關心白色恐怖議題的年輕世代經驗觀點,分享對《流麻溝十五號》電影成果的所見與感悟。或可提供另闢角度切入的看法。

閱讀更多
電影在跳舞:論《我心我行》的舞蹈身體

「作為一部關於許芳宜生平的舞蹈影片,《我心我行》讓我驚艷之處,在於姚宏易敢於挑戰藝術家影片的格局,達至一部既可超越劇情片的紀錄片,亦能凌駕紀錄片的劇情片。」
姚宏易執導、侯孝賢監製,穿梭舞蹈家許芳宜的長片作品《我心我行》,打破劇情、紀實之分類框架,並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攝影、最佳動作設計與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三項大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孫松榮評論一篇,評述本片如何表現舞蹈家的身體與生命軌跡,並達成編舞與場面調度之間相互輝映的影像建樹。
閱讀更多
【金馬 59】類型化是迷霧,抑或契機?——記 2022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作品

「它事實上無關乎創作者在創作時是否依循了一個既有的模組,而在於他在這個模組之上,是否做到了獨特的『創舉』,並對其個人、觀眾,甚或產業、社會都產生了意義。我們不妨即以這個角度為軸,來探究四部相對類型化的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片的得失。」
2022 年,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項目,入圍電影包括柯震東《黑的教育》、劉國瑞《白日青春》、何書銘《花路阿朱媽》、曾英庭《查無此心》、孔慶輝《海鷗來過的房間》等,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澳門等地的五部新銳導演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登評論一篇,作者張婉兒以類型觀點,對本屆入圍最佳新導演作品進行評述。
閱讀更多
【2022 南方】散落再重聚:記南方影展的香港作品及「後 2019」影像的政治性

「海外成了香港獨立影像的重要傳播途徑,過去選映不少香港獨立作品的南方影展,本屆依舊成為關鍵的匯聚之處,放映《理大圍城》、《憂鬱之島》、《日常》、《愁青》、《日 ”””’;”””’ 記》及《屯門往事》共六部異識斑駁的香港作品。我們可窺伺出作品對現實的抵抗與重塑,引領我們通往景框以外之處,如《良夜不能留》中鏡頭以外所指涉的現實。」
2022 南方影展將於本月月初開跑,本期刊登作者蔡倩怡專題評述一篇,梳理《理大圍城》、《憂鬱之島》、《日常》、《愁青》、《日 ”””’;”””’ 記》及《屯門往事》等六部本次影展選映之重點香港作品,並透過這些作品,帶出「後 2019」之香港影像脈絡與其中的政治性,其中亦對近期《憂鬱之島》、《日常》等作品經歷的熱議挑戰進行參與回應。
閱讀更多
《蒙馬特之愛與死》:拉子苦

「一千多年來中國修讀哲學的門生,對男性老師比如孔孟的尊稱是『子』,邱妙津借來稱呼女同志,是對華夏文明崇尚的父權社會一次嘲弄。邱妙津逝世後,被追捧到偶像級的殿堂,然而,正如一頭鱷魚在片終前說:『是不是我消失了,大家就會繼續喜歡我?』面談與字幕卡之外,陳耀成用音樂與多種電影手法,重構一名拉子的苦路。」
2019 年,導演陳耀成尋訪臺灣作家邱妙津生平與文學影響力之紀錄片作品《蒙馬特之愛與死》(Love and Death in Montmartre)問世。本部作品細緻採訪相關人士,敘其文學成就與社會影響力,也為其生命最後的自殺事件進行多方說法梳理。2022 年,第 26 屆烏山頭影展選映本片,並於 11 月 15 日至 11 月 30 日進行免費線上放映,本期《放映週報》刊登電影評論一篇,由作者惟得向讀者展開本片之美學建樹。
閱讀更多
【新電影 40】四時魍魎──回顧臺灣新電影早期論述,與重探王菊金、但漢章、邱剛健

「有關早期的新電影評述文字,通論是正反方陳構常蛆附於商業/藝術二元。這已有各式現存文字對證,我亦不打算挑戰這說法,卻想於其上補充兩個要點。一是,這種爭論還明白附隨於對香港電影的共同敵意,就連被視為與新電影的產製密切有關的港影新浪潮,亦無力倖免。這種敵意的作用常被低估,即使它明明一直存在......。」
通說認定由 1982 年始算的臺灣新電影運動,於 2022 年滿 40 週年紀念。對照「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策展論述,本片文章作者桑妮另闢路徑,帶讀者重新回顧浪潮掀起之時,評論者如何建構「臺灣新電影」的論述形貌,而後出現的臺灣黑電影,與往後王菊金、但漢章、邱剛健等導演的創作路線,與前述論述方式又相產生如何交錯對照。兼具文獻回顧、觀點梳理,與作品細部分析,切勿錯過本篇精彩文章。
閱讀更多
【編輯室的話】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23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7 篇精彩文章,包括《哈勇家》導演陳潔瑤(Laha Mebow)之人物專訪,《流麻溝十五號》、《我心我行》、《蒙馬特之愛與死》等三篇電影評論,還有各自書寫新電影四十周年回顧影展之邊陲作品、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項,與 2022 南方影展選映之香港電影的三篇展節長文。
下期《放映週報》,將刊登多篇金馬獎季臺灣電影之導演專訪,並陸續刊出專題評論,歡迎讀者持續關注。此外,我們也邀請讀者對可能少獲關注的邊緣作品進行書寫,共同留存臺灣電影文化之記錄,商業或藝術不拘、指出建樹或進行批判不論,歡迎來信投稿、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