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 期 | 放映頭條】記憶、情感與家的生命週期──專訪《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

「《我家的事》是潘客印的第一部長片,也是他真正『回家』的作品。在彰化家鄉拍攝,對他而言不只是幸運,更是一種釋放。『我每次回家都會覺得自己好像變巨人,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他描述,每次搭高鐵返回社頭,他會在母親接送的摩托車後座,把口罩拉下來,深深吸一口氣。青草香、稻田味、農藥味、燒稻草味,儘管有些是不健康的氣息,卻能讓他從都市的桎梏中瞬間解放。」
榮獲 2025 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大阪亞洲影展藥師真珠賞,導演潘客印首部劇情長片作品《我家的事》,由藍葦華、高伊玲、黃珮琪、曾敬驊、姚淳耀、朱羿銘等主演,脫胎自短片創作《姊姊》,擴展情節,敘述一家四口的各自心事,將於九月上旬在臺灣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潘客印,從其入行擔任剪輯、演員的職位轉換一路談起,讓觀眾一同看見,《我家的事》如何在銀幕上被述說的歷程。請見本篇專訪紀要。
閱讀更多
【791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91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影展報導、電影評論。
本期焦點介紹兩部近期熱映中的精采臺灣電影,分別是甫於台北電影獎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項的《我家的事》,和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票房持續衝刺的《96分鐘》。《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與我們回顧他的創作歷程,從無到有,以自己的路徑摸索電影能夠表達的家庭溫度,一步步地將「我家的事」帶入電影的世界;《96分鐘》導演洪子烜則持續地進行進一步的類型探索,這次在災難動作電影力圖新局,也挑戰臺灣電影創作的可能性。
展節觀察部分,本篇刊載兩篇精采文章,作者翁皓怡身為 2025 盧卡諾影展 BaseCamp 一員,以參展經驗帶來對盧卡諾選映作品的評論觀察;在七月結束的 2025 FIDMarseille 馬賽國際影展,作者林忠模的展節評論則帶讀者一覽本屆於馬賽國際影展選映的精彩國際新作,歡迎讀者一覽國際前沿的第一手評論。最後,在本期評論當中,作者馬曼容則重探「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選映電影《神探》,細數本部作品如何反映銀河映像靈魂人物韋家輝的創作關注。請別錯過本期精彩的專題文章。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攝影/張之馨)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9.15
從類型鋪排到技術革新,以災難動作揭開新篇──專訪《96分鐘》導演洪子烜

「前製時間長短直接影響拍攝效率,洪子烜分享,光是到特效公司做全片分鏡,他們就花了約兩個月時間。《96分鐘》取經好萊塢團隊成員經驗,導入 Previs 特效預演技術,運用 3D 程式做動作戲的分鏡截圖。.......就開場炸彈案發生的信義區,團隊做 3D 建模;在全片分鏡的前提下,洪子烜在現場精準依循分鏡進行拍攝,沒有加一顆鏡頭。」
2025 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狂徒》導演洪子烜最新作品《96分鐘》由林柏宏、宋芸樺、王柏傑、李李仁等人主演,以臺灣高鐵南下列車為舞台,在 96 分鐘的列車時限中,描述在一齣舊案的陰影縈繞下,列車上即將發生毀滅性的爆炸威脅。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洪子烜,細緻從電影的故事構思、分鏡執行,至角色情感,如數娓娓道來。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奇峯無邊銀河無際】靈異與殘缺的雙劍合璧──重探《神探》

「韋家輝利用『缺陷』圍繞於各式故事中;如電視劇集《大時代》丁蟹對待人事物的執念、《最愛女人購物狂》的購物精神病、《再生號》失明小說家的執筆幻想,延伸出『正常』與『異常』的極端二元世界觀,如陳桂彬所說的『真相』,在他人耳中已成為瘋人之語,當正常的『非』和不正常的『是』相互碰撞,最終這些『缺陷」都將引領故事成為結局關鍵。」
2025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出「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主題影展,選映 19 部由香港電影公司「銀河映像」攝製的精彩作品,與一部專題紀錄片,包括在「雙劍合璧」單元選映銀河映像兩位靈魂人物:杜琪峯與韋家輝聯合執導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馬曼容評論一篇,透過兩人合導、風格共融的代表作品《神探》,敘述韋家輝的作者關注,如何在這部心理驚悚電影中顯露無餘。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敘事的技法與戲法,書寫反身的位置:記 2025 FIDMarseille 馬賽國際影展

「導演一方面在消化先人們遺留給她的,但同時,她也在傳遞自己的一部分給予孩子,......,透過共同生活記憶、從前人承續而來的精神性遺產,是伴隨物件附著的情感,一點一滴銘刻在生者身上,更多是以『似曾相似』的情境、話語或慣習呈現,既彰顯了身分所在,也提供生者重新書寫、創造自我的土壤。」
2025 年 7 月上旬,第 36 屆法國馬賽國際影展(FIDMarseille)順利落幕。五大競賽與非競賽單元,本次影展總計放映來自 42 國的 120 部作品,焦點影人單元分別回顧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與來自智利的導演組和 Carolina Adriazola 與 José Luis Sepúlveda。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展節觀察一篇,評述國際競賽大獎葡萄牙電影《Fuck The Polis》、聚焦聲音檔案的《Alarm Notes》與描述泛靈世界的《Sirens Call》等多部作品。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盧卡諾】探索電影明日的身體──記 2025 盧卡諾影展與其 BaseCamp 新銳營

「從向外抗爭的身體,到向內打過無數場仗的身體,身體即政治,當我們把銀幕與影像視為一層身體,上面顯影了什麼、框構了什麼,就是政治。世界紛亂至此,繼續思考該把什麼放進方框裡,把什麼『不在場』的人事物用不同的媒介召喚入方框內,就是一種電影的未來語言。」
2025 盧卡諾影展於今年八月順利於瑞士盧卡諾落幕,本屆最佳影片金豹獎由日本導演三宅唱電影《旅と日々》奪得。本屆盧卡諾影展亦有為年輕世代設立的 BaseCamp 營隊,臺灣方面由各大影展推薦,共計有七位年輕創作者前往盧卡諾參展。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展節觀察一篇,由今年在盧卡諾對放映作品的關注展開,描述選映作品、映演方式,和參展經驗,如何共同形塑出對未來的想像。請見本篇展節觀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