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型鋪排到技術革新,以災難動作揭開新篇──專訪《96分鐘》導演洪子烜

791
2025-09-03
  • 採訪
    張婉兒
    蔡曉松
  • 張婉兒
  • 攝影
    張之馨

編按:2025 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狂徒》導演洪子烜最新作品《96分鐘》由林柏宏、宋芸樺、王柏傑、李李仁等人主演,以臺灣高鐵南下列車為舞台,在 96 分鐘的列車時限中,描述在一齣舊案的陰影縈繞下,列車上即將發生毀滅性的爆炸威脅。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洪子烜,細緻從電影的故事構思、分鏡執行,至角色情感,如數娓娓道來。請見本篇專訪。

※※

2018 年以劇情長片首作《狂徒》打出臺灣動作片的新頁,導演洪子烜睽違七年,再於院線推出全新動作電影,挑戰臺灣影史首部高鐵災難題材,以一路向南疾駛的高鐵列車,串出一場爭分奪秒的拆彈危機,更揭開背後盤根錯節的人性糾葛。全片劇作拍拍精準,動作拳拳有力,演員群皆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突破性演出,也為臺灣類型電影再注入新的活水。

不論是以高達 1.6 億的製作規格搭建全臺首座高鐵車廂實景攝影棚,又或顛覆既往拍攝習慣,開創性地導入新的工作模式與技術系統,《96分鐘》排除萬難、驚喜問世,皆為產業累積難得的經驗值。本篇專訪從類型敘事的編織,再到前製技術的排演,與我們細緻分享這部作品的誕生之路。

限時限地:拍一部適合大銀幕的電影

這部片最初的構想,源自近 10 年前。對動作類型情有獨鍾的洪子烜,一直想拍一部在高鐵列車上發生的、限時限地的電影。除此之外,他也尤其想做一部適合在戲院觀看的電影,不僅讓他在技術上發揮強項,也期待給予觀眾震撼的臨場體驗。他形容,列車電影就是尤其適合電影院的類型。

觀眾走進戲院,就像上了車,成為乘客,在密閉的空間內,感受列車的速度感。列車的時間性和電影時間很容易同步,臺灣由北到南,也正好是長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當觀看的下一秒等同於電影的下一刻,隱秘的共振與帶入感尤其迷人。雖然《96分鐘》並未做到在時間上完全同步,但若排除片中的前史故事與回憶戲,在時間上已極其接近。

有趣的是,經典倫理學實驗「電車難題」,常被用人喻指犧牲少數人或多數人的人性道德抉擇,在本片中,也被具象化為具體的列車情境,成為貫串全片的母題。而這部片的第一步,便是從這個核心主題開始。

另闢蹊徑:打破美式英雄的類型常規

開發之路漫漫,在邀請編劇加入團隊、優化劇本,並尋找製作可能性的同時,本片也遇上同類型列車電影相繼推出。其中,於坎城影展首映、在臺賣破三億票房的韓國電影《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2016),尤其刺激團隊思考,如果說《屍速列車》是以強烈吸睛的喪屍概念,搭上場面浩大的製作規格,在同類型中脫穎而出,那麼《96分鐘》還能如何以另闢蹊徑的切入點說故事?

最終,團隊選擇以「兩台車的抉擇」來重構劇本,也在片中加入更多富觀賞性的橋段,在將「電車難題」極致化的同時,也意外實現了突破單線電影敘事的高明一筆。然而,在轉換過程中邏輯推演之繁瑣,還是讓洪子烜直呼,這是他開發過最難的劇本。不只片中的戲劇時間有限,狹長的物理空間也限縮了角色的流動方向,往哪個方向走,角色才有機會遇到彼此,又要往哪個方向走,兩個不能碰到面的角色才不會彼此碰頭。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電影院看上去理所當然的人物動線,其實都有賴於在劇本上作縝密的細節設計。


(圖/故事構思從列車著手,洪子烜設法營造情境,讓角色與案件之間產生情感連結;攝影/張之馨)

除此之外,洪子烜還給了自己一個特別的功課。他盤點過往好萊塢列車電影的共通點,發現在那些片中主角往往是被迫捲入與自己不相關的事件,最後成為拯救大家的英雄,只有極少數電影讓主角本身與事件直接關聯,如在美國電影《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2011)中,瀕臨腦死的主角即是被放入原始碼系統執行任務。對洪子烜來說,那是相當漂亮且深刻的敘事設計。回望《96分鐘》,比起以製作規格堆砌噱頭場面,又或讓人物流於相對單薄的英雄形象,他更希望讓這台車上的主角群,都能和事件本身有所關聯。這個想法極大加深了劇作的難度,團隊反覆推敲許久,最後也才有了「追思會統一訂車」的設定。

而這個創作堅持,也直接影響本片對兇手的設計。一方面,雖然洪子烜還是留下典型角色,滿足觀眾猜測兇手的類型期待,但另一方面,本片也在此基礎上做了翻轉。《96分鐘》巧妙地設計了一場「誤認」,不推翻兇手發自真心的肺腑之言,而是製造敘述情境的「錯位」,讓電影在後段的揭露不僅做足反轉效果,情感濃度也能為觀眾所接受。

洪子烜提到,在最開始構思反派動機時,即決定不想做純粹的反社會人格,又或相對抽象的理念犯罪,雖然這在歐美電影中很常見,但他擔心離臺灣觀眾太遠,也還是希望能藉著這部作品,帶出多一些人性討論。因而他最終還是選擇將兇手的背景設定扣回本片母題,深入探討關於「犧牲少數人,成全多數人」的道德命題。他也補充,此前甚至參考過真實事件,設想兇手可能是為了放空股票賺錢,才製造炸彈事件,但無論如何推演,都和母題毫無關聯,因此最終還是回歸到最能辯證母題的私人情感層面。

敘事挑戰:跨時間的情感鋪排與回憶串接

值得一提的是,《96分鐘》也在有限的車廂空間內,勾勒出不同維度的情感群像。比起親子或手足情,本片在主線的情感關係上,似乎更偏重伴侶情?對此,洪子烜解釋,他們在開發過程中討論過各種可能,但一旦過度貪心地納入太多關係,就會有種「很奇怪的雜感」。最後選擇突顯的幾條主線,其實揭示的皆是兩人關係的不同狀態,不論是熱戀中的小情侶(巫建和、孔令元飾),即將步入婚姻的老夫老妻(林柏宏、宋芸樺飾),又或婚姻觸礁的怨侶夫妻(姚以緹、王柏傑飾),皆能帶出不同階段的情感樣態。

如果是以這個角度切入,那麼比起情感面向的豐度與複雜性,或許本片更在意的,是關係發展的時間性,彷彿是將人與人交往的階段歷程,皆攤開於飛速流轉的車窗之上,再對應列車行進的線性時間軌跡,極富妙趣。當然,片中也還是有諸如蔡凡熙飾演的舅舅與外甥的親情刻寫,也是洪子烜有意突破太直系的關係想像,而以生活中常見的舅甥關係,尋找大眾的真實共鳴。

而嘗試在時間上做文章,尋找嵌入前史資訊的合適破口,也是本片在敘事上所面對的一大難題。《96分鐘》在策略上選擇以故事發生三年之前的一場百貨公司炸彈案作為源頭,之後再透過回憶補述,為觀眾步步揭下人物的面紗,也層層揭穿真相,如拼圖般拼回事件全貌。

為了避免出現硬剪回過去的敘事鑿痕,比起到了剪接階段再思考如何串接,洪子烜和團隊是在劇本階段,即設計出各種銜接鏡頭,例如以電影院的椅子和媽媽座椅交替回到過去等。場面調度,成了《96分鐘》橫越時間的鑰匙。


(圖/《96分鐘》電影劇照;華影國際提供)

虛實平衡:兼顧戲劇性與社會責任

洪子烜選擇以觀眾熟悉的標誌性信義區商圈作為全片開場,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希望能在第一場戲即讓觀眾相信這個世界觀,並能感同身受設想如果是自己平常會來的商圈發生這樣的炸彈案,會怎麼樣,讓觀眾與電影建立更深刻的連結。這在同類型災難片中,也是常見的處理方式。然而這也大大提高了拍攝門檻。

洪子烜笑說,他們封的路口是最多人往來的,附近也有夜店營業,最後是突破重重困難,動員上千臨演,才成功完成拍攝。觀眾在片中看到的警車、消防車和行人都是實景,他們最後只動用特效,造了一座在片中爆炸的大樓,並在後製時花費大量心力,修掉角色走過的街景招牌。

而雖然全片的高鐵車廂,皆是在中臺灣影視基地搭建的智慧攝影棚拍攝,但是 LED 攝影棚投影的列車窗外風景素材,仍是由洪子烜和團隊實際搭上高鐵,對窗外拍攝完成。他提到,也曾經考慮使用空拍畫面,或是上高速公路取景,但發現效果皆不理想,他還是希望盡可能真實還原由北至南的乘車體驗,包括臺灣北中部多山洞,中南部多平原的地貌特徵,也都忠實呈現在片中。至於片尾的車站外景,最後則是在機捷取景。

《96分鐘》圍繞高鐵炸彈案展開故事,固然是另人耳目一新的選材,然而如何平衡戲劇娛樂與公共安全疑慮,也尤其令人深思。對此,洪子烜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把尺。他表示,他們在電影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災害處理系統,與現實中高鐵本身的災害處理 SOP 截然不同。劇組的拍攝底線,是絕不會破壞或洩漏高鐵既有的安全規章和專業規範,如此既能解除來自高鐵方的疑慮,也能讓電影在創作上更加自由,鬆綁更多限制。

前製籌備:模式突破與技術試新

除了與外部單位的溝通,本片也極其挑戰主創團隊內部的協調整合能力,從美術、攝影,到演員、特效,每個環節皆環環相扣。這也完全打破了洪子烜過去的工作經驗。他坦言,臺灣劇組過去的拍攝習慣,常常是到了現場,再決定拍攝角度與執行方式,但在這部片完全無法沿用。為了避免在現場出現技術性失誤,進而衍生其他問題,這也是他第一次做了全片分鏡。

固然有很多列車電影的國外拍攝經驗可以借鏡,但實際的執行眉角,還是要自己拍過一輪才知道。《96分鐘》的總拍攝期約 51 天,洪子烜說,如果沒有前製期所作的充分準備,絕對拍不完。

前製期的時間長短將直接影響拍攝效率,洪子烜分享,光是到特效公司做全片分鏡,他們花了約兩個月的時間。此次《96分鐘》在前製階段,取經曾在好萊塢團隊工作過的成員經驗,導入了「Previs 特效預演技術」,讓他們可以像是玩 VR 遊戲一樣,以手機操控,運用 3D 程式做動作戲的分鏡截圖。洪子烜說這個系統其實在國外電影或廣告中很常使用,如《阿凡達》(Avatar,2009)也做了全片分鏡。而《96分鐘》的車廂部分,則由視效公司夢想動畫的系統來作處理。甚至就開場炸彈案發生的信義區,團隊也做了 3D 建模。在做好全片分鏡的前提下,洪子烜在現場即是精準依循分鏡進行拍攝,沒有加一顆鏡頭。

除此之外,團隊為了測試 LED 虛擬棚的投影素材,也花費了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先做了兩片車窗,搬去虛擬攝影棚做技術測試,最終才確認必須使用在高鐵實景拍攝的風景素材。


(圖/《96分鐘》電影劇照;華影國際提供)

而車廂演員的訓練,又是另一個難關。他們集結了 100 多位演員在舞蹈教室排椅子作全片排練,之後再實際轉到臺中的車廂攝影棚,和主演一起排戲。待這些排練全部完成到位,最後才正式開拍。流程細瑣,耗時漫長,但洪子烜說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最後實際在拍攝現場,幾乎沒有出任何問題。

動作表演:自我挑戰與調度眉角

早在長片首作《狂徒》中,洪子烜即展現出對動作戲出色的調度能力。但他也說,《狂徒》的動作場景畢竟還是發生在相對寬闊的空間,且在分鏡選擇上相對瑣碎,留下更多重新排列組合的可能。但這次在《96分鐘》,是難度更上一層樓的挑戰。為此,他觀看眾多列車電影的動作場面,也審慎評估演員的身體素質,最終才決定在林柏宏和蔡凡熙關鍵的那場打鬥戲,以更一氣呵成的方式來呈現。不是為了一鏡到底而一鏡到底,而是在綜合評估後,判斷能讓這場動作戲達到最強張力。

洪子烜說,這場戲其實早在 2022 年即設計出來,一路經過各種技術測試排錯和不斷排練。許多觀眾在大銀幕上看起來銜接得相當自然的鏡頭,其實都經過精密佈局,預演過程也遇到種種問題,比如拍攝車外鏡頭時需要拆下一面牆,在之後又要偷偷將牆補回來,或是手持鏡頭要在某個時刻偷偷架到穩定器上後拉,又或是打鬥來到車廂外,又要立刻交由另一個攝影師來接手,這些細微的時間差,皆需要精準與動作設計連動。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這場動作戲中其實也有替身上陣。洪子烜強調,替身的出現並不是因爲演員做不到期待的動作,而是拍攝需要動用幾十次鏡頭來捕捉,劇組擔心演員受傷,才搭配替身表演,但要如何讓替身以不留痕跡的方式參與其中,又是另一個功課。

洪子烜笑說,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動作打鬥流暢無礙,其實旁邊的劇組人員早已人仰馬翻。而這些細緻入微的調度,更全都仰賴早前提到的「Previs 特效預演技術」來做鏡頭設計。這是洪子烜此前從來沒試過的拍攝方式,雖然難度升級,但也讓他覺得格外有意思。

而在動作打鬥之餘,片中也有眾多情感宣洩的時刻。該如何調動演員在車廂內做出高強度的情感演出?洪子烜的方法是,盡量給予他們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讓演員坐在攝影棚打造的車廂裡,望著窗外的景色飛逝而過,即能想像自己是在戲劇的情境中。如此一來,所有乘客的反應都會是真實的。

片中由呂雪鳳飾演的媽媽的情感戲,即尤其能牽動觀眾的情緒。洪子烜說,《96分鐘》本身的演員組合已經很專業,而有的時候在導戲上,他的小訣竅反而是不會特別去和主演下表演指示,而是請旁邊飾演乘客的演員給多一句台詞或反應,自然而然帶出主演的情緒。在洪子烜看來,這也是這種密閉空間的片型所可以運用的優勢。


(圖/在國片市場堅持挑戰動作製作,洪子烜與團隊成員奮力執行,也看見另一扇窗後的風景;攝影/張之馨)

攝製結束後,洪子烜與團隊成員討論,大家都說經過這次實戰演練,對特效整合和大規模災難動作類型的前期作業,累積了一定經驗,這些都是他們過去在拍攝過程中沒有遇過的 Know-How,也是這次拍攝最寶貴的收穫。未來不僅能傳承給其他劇組,也能為這一類型在臺灣繼續紮根、茁壯打下基礎。

最後洪子烜也透露,目前已經在開發電影的續作故事,計劃將延續炸彈危機題材,但場景不會在車廂,故事人物或許也會重疊。他有信心,這將是「古今中外第一次」的嘗試,也會是很新的題材。同時他更期盼,《96分鐘》能開出票房佳績。觀眾的支持,即是電影團隊繼續突破與創新的最大動力。
 
.封面照片:《96分鐘》導演洪子烜;攝影/張之馨

張婉兒

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現為編劇,台灣影評人協會會員,第五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文章散見於《放映週報》、《釀電影》、《BIOS monthly》等。另有筆名Cari,個人網站:【尋影者CINE|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