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 期 | 放映頭條】捕捉當下,積成日子──與《何處》、《西寧國宅》攝影兼剪接張鍾元,談蔡明亮電影

「張鍾元提及《日子》特別之處,在於當時的攝影技術出現 EOS 5D Mark III、Sony α7S 等小機器,可以藉它們來拍劇情片、採小劇組操作,並做出更隨機與游擊的反應,比如飛去泰國攝下亞儂異鄉打拼的純粹,或拍小康在泰國度日,補足影片的整體內容。最終共用了四到五台攝影機,數位質感有各異,他們再細修,調兩次光,為影片找到統一性。」
2025 年 2 月,「公視+」上架蔡明亮紀錄片《西寧國宅》(2024);2025 年 5 月,蔡明亮本人另展開「行者十步」馬拉松計畫,於雙北、高雄等地的戲院或美術館放映「行者」系列 10 部電影。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於《何處》、《無所住》、《西寧國宅》等片,與蔡明亮長期合作的攝影暨剪接師張鍾元,一窺其近身觀察之蔡明亮創作心法,亦從不同世代的創作關注回應蔡明亮,帶來體會作品的別樣角度。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86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6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帶來兩篇精彩的人物專訪,首篇從蔡明亮導演近期進行中的「行者十步」馬拉松計畫發想,我們與《何處》、《無所住》的攝影暨剪接師張鍾元進行訪談,由《郊遊》的劇照側拍工作開始,切入張鍾元與蔡明亮往後十來年的合作。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蔡明亮電影,也在張鍾元的觀點與美學養成中,看到跨世代藝術合作的火花。院線電影方面,現正熱映的《山忌 黃衣小飛俠》由新銳導演蔡佳穎執導,從前作《訪客》、《屍舞》跨足到熱門系列電影,在本期訪談中,我們也進一步探索該片跨類型發想的嘗試。
現在進行的 2025 台北電影節帶給觀眾許多精彩的電影專題,本期刊載兩篇長篇評論,作者趙正媛介紹本期影展對導演謝爾蓋帕拉贊諾夫的影人專題,細緻回訪史料,從資料片段中還原出帕拉贊諾夫作品的時代特殊性,也從影史細節中,看到可供後人玩味的趣味所在;作者陳沅綦深度介紹本屆「奧斯陸:影史回顧」單元的選映作品,帶讀者重返挪威電影史,也品評作品當中的顯現的共性,作為理解挪威電影的一道入口。最後,本期亦刊載作者沈怡昕於 2025 坎城影展對畢贛電影《狂野時代》的長篇評論,在檢視畢贛美學特性的同時,也重新思考觀眾理解當代「中國電影」之需要與方法,在本片與臺灣觀眾正式見面之前,歡迎從精彩評論中一窺一二。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與2025台北電影獎相關之多篇精采訪談。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何處》攝影暨剪接張鍾元;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6.30
驚悚見真情,挑戰國片混搭新類型──專訪《山忌 黃衣小飛俠》導演蔡佳穎

「電影院的好處是,四周發出的聲音都是經過創作者設計的,挺貼近身處山林裡的狀態,李銘杰特別找了泰國團隊完成聲音設計,做了很多環繞音,除了前、後、左、右,也從上方的不同位置發出;另外,他使用一些特殊樂器來呈現劇情中的儀式,那些樂器不是用人工材料做成,而是用山林裡面可能會存在的元素──比如說骨頭──製成的,我們一直想把山林做成『活』的,要讓山有生命,所以不管是視覺還是聽覺,都加入很多與山有關的元素。」
繼《紅衣小女孩》、《紅衣小女孩2》、《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之後,「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再推出《山忌 黃衣小飛俠》,由電視電影《訪客》、短片《屍舞》導演蔡佳穎執導,接續以臺灣本土靈異傳說為發想,挑戰類型電影新局。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蔡佳穎,談及其創意養成與電影幕後拍攝工作,也從電影大膽融合恐怖驚悚與時間輪迴玄幻背景之中,談及從類型發想的情感想法。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坎城】才剛入夢就要醒來:評畢贛《狂野時代》

「對愛電影的人來說,一次次的跳傘不是為了走出電影之夢,而是因為在他的理解中,電影之愛就要結束,一次次致敬就是一次次獻愛,而我們唯一能確定,電影中『迷魂者』還不想走出自己的世界,他總情不自禁地醒來,因為他還不想走出他夢的迷宮。又或者,當『大他者』為做夢的『迷魂者』閉上了眼睛,因為『她不能違背命運,但她希望他能溫柔地死去。』」
2025 年,中國導演畢贛第三部劇情長片《狂野時代》,由演員易烊千璽與舒淇主演,在坎城影展入選主競賽,並獲得評審團頒發「特別獎」肯定。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赴坎城影展現場觀影之作者沈怡昕評論一篇,其以畢贛與胡波受 Pierre Rissient 封為第八代導演為引,細述《狂野時代》回應「電影」與中國歷史的分章敘事策略,也在法國印象派、臺灣新電影、中國第八代等紛雜系統封號中,重塑對畢贛電影美學的階段性論斷。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北影】謝爾蓋帕拉贊諾夫,與他的時代

「從世紀末的城市文明,到羅馬帝國的殉道者,再到帕拉贊諾夫所在的時間,最後抵達當代的觀眾,看著至今也已成為歷史的風景。攝影與電影,即是帕拉贊諾夫賴以回溯過去,將當下的記憶與紀念,托往未來的媒介。」
2025 台北電影節,規劃「焦點影人:謝爾蓋.帕拉贊諾夫」單元,選映回顧型紀錄片《帕拉贊諾夫印記》,與包括經典作品《石榴的顏色》在內之三部短片、四部長片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評論一篇,重書帕拉贊諾夫生平與其美學觀念,從多民族主題、音畫技法,到帕拉贊諾夫與蘇聯政體的抗衡拉扯,構築出其當下時局之電影景觀。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北影】未竟的觀看:挪威電影史的倫理、身體與政治

「挪威電影史更像是一場反覆探問的過程,而非一條筆直演進的形式譜系。影像時而繞入鄉村的靜默、女性身體的感官邊界,或戰後記憶與性別鬆動之處,總在中心與邊緣之間折返,在沈默與裂縫中尋找語言。這不是高聲宣告的歷史,而是低語拼湊的敘事:觀看從來不是無辜的,它是一場緩慢展開、無聲卻持續的倫理實踐。」
2025 台北電影節以「焦點城市:奧斯陸」為題,子單元「奧斯陸:影史回顧」,選映五部橫跨挪威電影史的重要作品,包括《空房間裡的妻子》、《小伊達》、《奧少年找麻煩》等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沅綦評論一篇,以本次選映五部電影為基準,梳理它們在挪威電影史中,對形式、身體與觀看倫理的再思。本文梳理影史脈絡,也回到作品與創作者本身,展開長篇評述。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