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AI X 臺灣電影】純情風貌,戀愛時代──看見「悲情之外」的臺語片風采

728
2023-01-24
  • 陳盈淳
    蔡曉松

根據現有編目資料,1956 到 1981 年間,臺語片產量共達 1,291 部,然而,基於膠捲損壞、遺失的現象嚴重,現階段僅留存約 100 部作品。致力進行影史保存與推廣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今(2023)年農曆年後,於情人節期間(0127 - 0226),推出「純情淚.戀愛風:台語片羅曼史」影展,放映七部從 60 年代至 70 年代拍攝與上映的臺語愛情電影,帶觀眾回到臺語片的黃金年代,一窺其盛貌。

本次「純情淚.戀愛風:台語片羅曼史」影展亦特別舉辦「戀愛ing~台語片羅曼史選片指南」專題講座,邀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王萬睿、及國家影視聽中心研究出版組組長陳睿穎,共同分享本次選映七部作品的特殊性與精采看點,並從現存的電影報導、劇照等資料,檢視當時電影宣傳與行銷手法。從這些形貌各異的作品中,看見的不僅有縈繞臺語片不去的悲情印象,更有來自產業、文化與性別印象的新發現。以下為《放映週報》報導之講座摘要。 

※※

1965 年,林搏秋改編自日本大眾婚戀小說《眼淚的責任》(淚の責任)的電影《丈夫的秘密》,脫胎自 1960 年的作品《錯戀》,因應女星張美瑤當時的大紅大紫,重新剪輯並發行。同時,本片也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錄《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 當中的唯一一部台語電影。陳睿穎分享,本片當時由香港影評人羅維明引介進入香港影壇,也是林搏秋導演的重要傑作,「林搏秋曾經在日本東寶工作,本片也可以看見許多受日本電影影響的構圖美學。」

「在黑白膠捲上,可以看到年僅 19 歲的張美瑤狀態絕佳,她稚嫩的臉龐,可以說是一種美的饗宴。」陳睿穎特別強調張美瑤的明星魅力,王萬睿也補述,從 1959 年到 1960 年間,臺語片面臨第一波高潮後下滑階段,演員張美瑤暫離臺語片、進入國語片的拍攝,後來相繼至香港、日本拍攝,成為東亞跨國的當紅演員。女主角張美瑤的走紅,是《錯戀》重新剪輯為《丈夫的秘密》上映的關鍵,也因此,當時的電影宣傳上,女明星佔據了宣傳的重心。

張美瑤之後成為國語片巨星,而相較往後保守、聖潔的形象,《丈夫的秘密》保留她在臺語片時期較為異色的演出。除此之外,電影故事帶有錯縱繁雜的情感狀態,女主角的形象也格外突出,第二女主角秋薇(吳麗芬飾)掌握故事的主導權,並且主動地斬斷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多半的臺語片裡,女性通常是柔弱、向命運低頭的角色,陳睿穎指出,「秋薇在整個臺語片史都格外突出,翻轉傳統的女性特質,帶有女力展現的特色。」

在 1964 年上映的《五月十三傷心夜》,則是本次影展選映林摶秋導演的另一部作品,由玉峯影業與桃園信東藥廠合作拍攝,是一部高規格的實景拍攝電影。當時,導演林摶秋對電影產業環境心灰意冷,已萌生退出影壇的意圖,信東藥廠知悉後,給予資源協助拍攝。「這部是我最喜歡的台語片之一」,陳睿穎指出,該片場面調度非常精彩,也有很多實景拍攝,電影中有許多從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工業空間感,如化驗室、玻璃工廠、網球場等,那些生活實景,都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場景也高於其他同期電影的規格。王萬睿補充,除了室內的場景,該片也有到石門水庫、金山海水浴場等外景拍攝,戶外場景也是該片的一大賣點。

與《丈夫的秘密》相似,《五月十三傷心夜》同樣是一段三角戀曲,但這次是一段辦公室戀愛,女主角的妹妹喜歡主管,主管卻喜歡上身為歌女的女主角。從張清清飾演的歌女出發,王萬睿說明,歌女在臺語片裡通常都扮演尷尬的角色,具自我貶低的特質,於社會上也不被正面看待,常是情感關係面臨許多磨難的受苦角色。有別於傳統印象,片中英英飾演的奶奶則是相較開放的角色,「她可能是臺語片當中比較開放的奶奶」,王萬睿笑說,她在片中會引導性地詢問子孫、給予意見,也接納自由戀愛。陳睿穎則補述,「英英阿姨後來演出了許多臺灣新電影的作品,包括王童導演的代表作《稻草人》。到那段時間,英英阿姨才獲得更多的肯定。」臺語片時期培養的演員,許多都在往後臺灣新電影投入,陳睿穎也認為,臺灣新電影實際上並非橫空出世,其中的鄉土特色,一部分應該歸功於這些臺語片時期的產業培養,這是現今較多被各界忽視的。


(圖/《丈夫的秘密》劇照;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本次影展中,亦有多部由辛奇導演執導的作品,包括《難忘的車站》(1965 )、《三八新娘憨子婿》(1967 )、《危險的青春》(1969)。陳睿穎解釋,臺語片現在的保存留存,常無關乎影片本身的品質或經典程度,而只能仰賴運氣──永新公司的影片保存狀況良好,而永新公司又長期與辛奇導演合作,這也是今天的觀眾還能看見許多辛奇導演作品的主要原因。

其中,《難忘的車站》改編自反共意識濃烈的言情小說《冷暖人間》,聚焦男女三角關係及家庭問題。陳睿穎指出,《難忘的車站》大幅刪除在原著小說中跟國家相關的議題,轉而著重男女主角的三角關係。王萬睿評價,該片是 60 年代中期臺語片的高峰,本片也在電影製作過程中,同時進行唱片製作,「黑膠唱片中,歌手是鄭麗玲與劉福助,在唱片裡面的八首歌曲,有七首歌都出現於電影中,且歌曲皆貼和電影情節及角色情緒。」

此外,陳睿穎點出,電影表現手法豐富。除了歌曲敘事、蒙太奇、交叉剪輯之外,也用象徵手法來演繹演員之間的地位關係,如酒杯、金錢等,小道具的利用充滿細節,「如果想在大銀幕感受被錢砸臉的快感,那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陳睿穎笑說,本片的攝影非常漂亮,也可以看見臺語片女神金玫的絕佳風采。王萬睿也提到,在金玫的全盛時期,一年可以接演超過 24 部電影,每個月都有不只兩部,「現在很難想像,但可以說是那時候女明星的時代魅力。」
 
《三八新娘憨子婿》則同樣由金玫和石軍領銜主演,是充滿語言樂趣的歡樂愛情喜劇。故事描述,男主角的單親父親跟女主角的單親母親互有舊恨,致使他們相戀過程遇到阻礙。陳睿穎點出,片中化解仇恨的過程,多以詼諧的手法呈現。其中有許多語言變換的趣味、也利用許多有趣的臺語語詞來製造語言笑料,如以「痟狗(siáu-káu)」和「痟貓(siáu-niau)」來指稱正值求偶階段的年輕男女。

王萬睿則從當時的海報宣傳,點出該片於性別印象的翻轉。宣傳海報上「娶某嫁老爸」、「男追女!女追男!女嫁男!男嫁女!」的字樣,打破過往婚姻男娶女嫁的框架,在性別關係上,巧妙地建立有別於當時氛圍的設計;女追男的故事情節,也使女主角能動性非常強,不再是柔弱的印象。此外,「難得一看金玫石軍主演笑料」的宣傳字句中,也可看出導演辛奇從文藝片跨到喜劇片拍攝的嘗試,1960 年代末期,臺語片開始有更多喜劇作品問世。
 
最後,《危險的青春》跟前面提及的純愛電影不同,是皮條客、老鴇、娼妓的三角關係,電影背景建立於紙醉金迷的資本社會,在當時臺灣電影善良風俗的要求下,片方將場景設定於香港,內容觸及金錢與愛情、家庭之間的道德判斷。陳睿穎表示,電影中出現很多奇詭的取景角度,如演員特定位置視角、超級仰角等,將人性慾望以特殊的電影拍攝手法呈現於銀幕上。

當時電影的宣傳寫著「台語社會倫理文藝愛情教育王片!」,強調電影的導正效果,陳睿穎解釋,在當時,許多異色電影會以教育之名來包裝情色之實。王萬睿也點出該電影的歌曲特色,「《危險的青春》中有很多精彩的歌曲配樂,不僅在空間設定上,於音樂呈現上也充滿異國色彩。」包含爵士與衝浪搖滾等不同風格,以西方音樂來醞釀性解放的氛圍。


(圖/《三八新娘憨子婿》劇照;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儘管在 1960 年代的影視環境,臺語片的印象以悲情為主,但《龍山寺之戀》則打破當時的敘事公式,反而以歌舞片呈現。陳睿穎提及,在當時「OOO 之戀」是一種片型,通常都有比較輕鬆的故事節奏。另外一個有趣的特色,《龍山寺之戀》原先的設定為國語片,在當時的電影院線客群區隔,國語、臺語片都存有各自客群。陳睿穎解釋,該片於前期送審設定為國語片、面臨檢舉則被描述為臺語片。王萬睿也指出,於電影宣傳中,片方也在兩種語言間,將文字修辭運用得模稜兩可,融合各類元素,拉攏各類型觀眾進院觀片。

電影故事中,兩個從事媒體產業的男主角共同追求歌星女主角,也帶給觀眾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王萬睿則進一步從過往的報章宣傳中,帶出影歌互助的情形。當時龍山寺之戀的宣傳廣告中,放入五首電影歌曲的歌名,其中〈出人頭地〉至今仍是經典,呈現 1960 年代電影、臺語歌曲互相拉抬的情況,電影《舊情綿綿》(1962)也是經典的例子。此外,也因為當時拍攝的目標觀眾群非常廣泛,片商在電影上映前便在宣傳中提及會在亞洲各國上映,行銷也以跨國宣傳思維出發,並不止著重臺灣地區的宣傳。陳睿穎也補充,白克導演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本片也是他的遺作,在電影上映之前他就遭到逮捕,沒有機會看到影片放映的盛況。

最後,吳飛劍導演作品《回來安平港》(1972),最大看點是當年已在「電視歌仔戲」大紅大紫的楊麗花。陳睿穎分享,要邀請到楊麗花拍攝電影並不容易,因為製片許勝夫與許丙丁和楊麗花關係非常好才有此次拍攝。而過往楊麗花作品多以男性為主,觀眾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楊麗花詮釋女性,王萬睿提及,這跟楊麗花當時的小生身分有關。

在電影中,楊麗花一人分飾媽媽跟女兒兩角,銜接兩段「情人離開身邊」的愛情故事,角色嬌俏、愛撒嬌的形象,對當時看著楊麗花作為男性小生長大的陳睿穎而言,也是非常特別新奇的觀影感受。此外,該電影主題曲〈安平追想曲〉便是由楊麗花演唱,帶有菸嗓的聲線詮釋也為該電影歌曲增添記憶點。

.封面照片:《龍山寺之戀》劇照;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陳盈淳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珍惜文字跟溫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