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 期 | 放映頭條】穿越「身在中間」的歷史,重探臺灣客家史觀——導演沈可尚談《客人主人》

「我問羅烈師老師:『如果你在聯合國演講,主題是臺灣客家,你會怎麼講?』他的觀念非常簡單,講任何特質都不夠具體,寧可講史實:『臺灣的客家族群史,絕對不可能和世界的政治經濟流動史切割。』是整個世界的脈動,影響那時候的中國和臺灣。......之後,經歷漫長訪問,我們找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名人後代、文史工作者,以及有客家相關經驗的他族人等等。每次訪問完,就進剪接台開始排列,一步步推論,我們的史觀成不成立。」
《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受客家委員會委製,耗時五年拍攝以「客家歷史」為題的歷史紀錄片《客人主人》。結合動畫、說書人串場及專家闡釋,從荷治時期橫跨至今,完成資訊量廣博之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沈可尚,在訪談中分享製作源起、客家研究者提供的觀點;還有過程中歷經的種種反思,如何一路來到對族群現況的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63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3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導演沈可尚最新作品,現正進行臺灣巡迴放映的客家歷史紀錄片《客人主人》。由公部門委製案件為始,沈可尚轉換感性風格,投入理性史觀建立工作,在今日臺灣,如何談歷史?側重哪些面向?怎麼看待族群間的相互關係?沈可尚在本期的訪談中與我們分享創作《客人主人》的背後歷程,與自己對當下人類處境的直接反思。
專訪部分,本期亦刊載學者游靜訪談,與我們分享新書《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內容。穿梭於二十世紀香港電影的七十年跨度,游靜在不同的時間切點中回顧香港電影如何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影響下,映照出彼時的文化特色;在訪談中,游靜與我們分享書中的重點論述方向,也強調在當下時刻對歷史進行重新認識的重要性。
專題方面,本期刊載首篇「邁入新銳」訪談,透過對《送行》導演顏皓軒的訪談,我們以盡可能詳盡的方式,記錄當下青年創作者的養成與創作方法,包括對於創作者偏好、關注、方法的長篇梳理,尋找現下少被關注的創作啟發。在本篇訪談中,顏皓軒以其對於「效果」的著力關注、與對於敘事工法的細緻思考,為我們展開其作品《送行》創作過程的重要節點。歡迎讀者朋友共同關注系列訪談。
最後,本期另外刊載評論兩篇,在本月初剛剛結束的 2024 台北電影節,於國際新導演競賽邀請多部精采作品共同角逐獎項,本期刊載作者詹育杰評論《人道主義吸血鬼徵求自願獻身者》一篇,以電影中的吸血鬼出發,探索這個瑰麗又多變的銀幕形象。本月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多場放映的《千禧曼波》,則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與侯孝賢另部電影《尼羅河女兒》對讀,看見其中的音畫細節共鳴與女性視角。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客人主人》導演沈可尚;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7.15
時光倒流七十年,重覓天堂的殘渣:訪游靜新作《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

「其實這本書也可命名『天堂的殘渣』。20 世紀的香港,是一個不斷以驚人速度,被迫向『前』衝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愈發製造及留下大量跟不上社會步伐的,人的感情與欲望,這些都成為歷史的殘渣。書中的每一章,可以說都是在企圖提問,電影中可見怎麼樣的歷史變遷,在製造怎麼樣的殘渣。」
現於國立中央大學任教的香港學者游靜,今年出版著作《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將時間拉至上世紀 20 年代至 90 年代,由上海為始,從政治、經濟的現實背景,重尋香港電影的文化脈絡。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作者游靜,以本書研究內容為主題,請其分享研究的前提基礎、書寫方向,與香港做為一個多方角逐的場域,重新建立脈絡與論述,在當下時刻如何別具意義。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邁入新銳】「我所追崇的電影大師,都是苦修如何敘事的地才」──專訪《送行》導演顏皓軒

「這裡的『效果』,涉及習俗、機率,觀眾一開始理性知道這是機率,不太相信筊杯,但是出現笑筊時,觀眾因為站在女主那邊,會覺得:『你看,人家媽媽不讓你們去。』又變得相信筊杯了。觀眾的心裡不斷地在波動與拉扯,才會讓這場戲真的產生荒謬感、真的有趣;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觀眾更加理解這個女主角有多麼地不知所措。」
近期完成最新作品《囚犬》的導演顏皓軒,短片作品《送行》於 2022 年金馬影展世界首映,並接連在金穗獎、台北電影獎等影展得獎或入圍肯定。本期《放映週報》進行短片導演企劃專訪,以對談式的長篇訪談看見現今新銳──或「即將成為新銳」的──創作者,他們如何表達所思所想、身處何種環境,又在甚麼創作方法下,處理自己所觀所見。種種紛雜,皆指向鮮少被聚焦呈現的青年視界,我們以《送行》導演顏皓軒為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4北影】《人道主義吸血鬼徵求自願獻身者》:從加拿大魁北克「轉」大人的吸血鬼說起

「在主流市場之外,吸血鬼類型近年是移民、種族等族群命題、或是 LGBTQIA+ 性別議題等社會邊緣人『怪物』角色偏好的類型。......不同文本中,吸血鬼的『性取向』也一直是無數分析詮釋的主題,催眠般的迷戀、情色的酊咬、藥癮醉血、排斥和慾望,都提供了大量情色小說般的線索。相當明顯地表現出、可能必須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中暗藏偷渡的同性戀色情維度。」
2024 台北電影節於本月落幕,國際新導演競賽首獎最佳影片,由瑪瑞亞・裘博執導之突尼西亞電影《屋簷下沒有煙硝》獲得;本屆入選之 10 部電影,也不乏精彩出色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現居法國作者詹育杰,撰寫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電影,加拿大導演亞希安.路易—塞茲電影《人道主義吸血鬼徵求自願獻身者》評論一篇,從本片如何借用吸血鬼敘事,代指焦慮又尷尬的魁北克年輕人,也大書吸血鬼影史,為這個逐漸走向族群與性別敘事的奇幻生物留下註記。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她們,掉下去了:《千禧曼波》與《尼羅河女兒》的音畫時空縫隙

「如果說在《千禧曼波》裡,片段片段的時間像一暈一暈霓虹光點,明滅閃動著,各自切片地、去脈絡地存在,那麼在《尼羅河女兒》中,時間便是流動的河,在敘事中,在剪接的轉場間,沖刷、奔流而過。......20 世紀末的現代化元素穩定恆存,而人們在景框中穿梭來去,兩種明確的動能彼此交織作用。」
2024 年,侯孝賢作品《千禧曼波》4K 數位修復版於臺灣院線重新上映,並於 7 月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多場放映。以都會、青年、女性為主要視角,在侯孝賢彼時正處變動的風格與關注之中,豎立另一個清晰的里程碑。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將侯孝賢 1987 年作品《尼羅河女兒》與 2001 年《千禧曼波》並置對讀,參照兩部以女性為主角的侯孝賢電影中,如何透過音畫、穿梭時空,看見異同。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