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期 | 放映頭條】以性別流動,達成世代和解──專訪《(真)新的一天》導演陳宏一

「我要女主角勇敢地跨過去,往前走,引導觀眾走進她的家。我當時沒有多想,就是要這種張力,人從高於攝影機的空間,用跳躍的方式進入。要做這種超越觀眾觀影經驗的設計滿辛苦的,必須讓自己非常強大,支撐自己堅持下去,因為這只是我的直覺、不是理論,必須獨排眾議、堅持自己的創意。」
2023 年,陳宏一導演以新作《(真)新的一天》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繼《揭大歡喜》以性別挑戰莎劇之後,陳宏一在第六部劇情長片中,大膽挑戰由三位跨世代主角組成之三角關係,不只性別、性向,也戳動年齡與階級的敏感神經。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陳宏一導演,聽他分享自己的故事構思、創作判斷,觸碰難解的倫理隔閡,最後,導演也與我們分享接下來的劇情片與紀錄片創作計畫。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56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56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焦點介紹現正熱映的臺灣導演陳宏一新作《(真)新的一天》,經過上部莎劇改編電影《揭大歡喜》,陳宏一這次由三人愛情關係出發,在撲朔迷離的互動中,還原世代隔閡的背景命題。在三位主角的旅程與嬉鬧中,陳宏一也探索自己對於世代是否能重新和解的看法,關於電影的風格、視覺、角色設計,他都一一向我們分享,請勿錯過本期的精彩報導。
上映電影中,由《餘命十年》、《新聞記者》導演藤井道人執導之《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開闊臺灣與日本在電影合作方面的可能性,從一篇網路遊記出發,我們專訪臺灣製片黃江豐與日本導演藤井道人,從兩位的敘述中更深入瞭解本片的產製經過。另外,濱口竜介電影《邪惡根本不存在》近期在臺灣上映,我們亦在剛剛結束的亞洲電影大獎,與本片剪輯師山崎梓進行訪問,歡迎透過訪談文字,一起從不同面向對電影產生更多瞭解。
影展部分,針對剛於上個月落幕的 2024 柏林影展,本期刊載作者沈怡昕與黃瀚生共同書寫之影展總評一篇,兩位作者於影展期間觀賞八十餘部作品,以破萬字篇幅細緻梳理當屆柏林影展反映之影壇肌理,也關注柏林影展當下發生之政治風暴。此外,針對獲得紀錄片獎項、關注以巴衝突之紀錄片作品《No Other Land》,作者黃瀚生另外行文一篇,帶讀者瞭解本片於柏林影展放映之脈絡與討論餘波。請見本期兩篇於柏林影展進行的深度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也將持續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真)新的一天》導演陳宏一;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3.31
從臺灣到日本,尋找共通的電影語言──專訪《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製片黃江豐、導演藤井道人

「我們語言不通,反而會更願意聽別人在說什麼、更願意了解對方。一直以來,在日本拍攝,可能因為長期合作的關係,常常會覺得『做到這裡就好了』。但在這次的合作狀態下,我們更不容易與自己或別人妥協,都會希望把事情做到更符合對方的要求,或更符合自己的標準。」
歷經多年籌備前製,從一篇臺灣網路論壇遊記出發,成為與日本連線,國際合拍的青春愛情電影,黃江豐製片作品《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邀請日本導演藤井道人執導,許光漢、清原果耶主演,張孝全、道枝駿佑、黑木華、黑木瞳、松重豐等參與演出。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製片黃江豐與導演藤井道人,從電影前期發想談起,綜論創作構思與合製結構如何一步步到位,也談到臺灣與日本電影製作團隊共同工作的火花。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從共同實驗的同學,到協力創作的夥伴──《邪惡根本不存在》剪輯指導山崎梓專訪

「以濱口導演的工作方式,我們會花一整週的時間看完全部素材。在日本的話,這種導演跟剪輯師花一整週的時間看原片素材幾乎聞所未聞,大概只有濱口導演會這麼做。這對我來說是很奢侈的過程。我想,外國人恐怕很難理解,日本電影的剪輯時程通常是非常、非常短的,這一個星期的時間因此非常難得。」
濱口竜介作品《邪惡根本不存在》在本月登上臺灣院線放映。在剛剛落幕的第 17 屆亞洲電影大獎,《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在車上》等多部濱口竜介作品之剪輯師山崎梓因本片入圍獎項而受邀出席。本期《放映週報》刊載於典禮現場與山崎梓進行的簡短專訪,其中提到兩人在《禮物》與《邪惡根本不存在》兩部作品的分工方式,還有山崎梓對濱口竜介工作方法的觀察分享。請見本篇訪談。
閱讀更多
【2024 柏林】柏林蒼穹下,電影的鬼魂翱翔──柏林影展總評

「對『值得在巨幕首映』的拍攝與放映技術規格的慾望,必須同時與疫情後分眾化、多樣化、年輕化的觀眾口味接軌。這也回應不少產業內、影評圈對於柏林『競賽』在『類型元素』與『風格』的過火,以此作為衡量柏林影展商業性與原創性討論,我們正陷入一種窠臼。我們必須強烈的意識到,這僅是對一個正在失衡的『過往』商業模式的感傷與抵抗,除此之外,不能代表更多。這種感受正是電影的『鬼魂』。」
第 74 屆柏林影展於 2024 年 2 月 15 至 25 日舉辦,由紀錄片《Dahomey》獲得本屆金熊獎。本期《放映週報》刊載沈怡昕與黃瀚生兩位作者親赴柏林影展觀賞 80 餘部長短片後共同撰寫的觀點評論,在這篇文章中,兩位作者由柏林影展面臨的政治風暴出發,帶領讀者走進今年的柏林視野,並對本屆選映電影的現象與重點作品進行細緻評論,在當屆影展觀影的脈絡中,重新梳理一條對當今電影的認識路線。請見本篇展節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柏林】《No Other Land》:拍電影與抵抗的人

「由兩名巴勒斯坦社運人士和兩名以色列記者共同執導,《No Other Land》累積近五年的第一線拍攝素材,從 2019 年夏天到 2023 年冬季,章節式地紀錄下導演 Basel Adra 在約旦河西岸的 Masafer Yatta 家園及地方社群,即使經年累月遭以色列軍方用推土機破壞家屋、斷水斷電,甚至拆除教育兒童的小學,依然堅持不懈、頑強抗爭的漫長過程......。」
2024 年柏林影展世界首映的紀錄片電影《No Other Land》,接連獲得「全景單元觀眾票選紀錄片獎」與「最佳紀錄片獎」。導演關注以色列佔領區的抗爭現況,並在影展現場大聲疾呼聲援巴勒斯坦之訊息。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黃瀚生於柏林影展現場撰寫之觀點評論一則,從《No Other Land》出發,敘述本屆柏林影展在「以巴衝突」與影展立場的相關爭議,並從作品討論的後續迴響,看見另一個以電影放映為始的公共討論場域。請見本篇文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