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 期 | 放映頭條】粉色時光修復師的俗麗生存戰略──專訪《婚.紗.罩》導演陳昱伶

「我想了想,大家都覺得拍婚紗照這件事很庸常、俗氣、膚淺,好像結婚之後,照片就放櫃子、放床底下,像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但我覺得,你要拍婚紗照的時候,一定是對你未來的樣子有圓滿的期待,為什麼要棄之如敝屣?那個東西,最終讓我感到,代表的是女性對自己未來將要失去某一塊的想望。」
2025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18 部「台灣競賽」影片,由《雪水消融的季節》獲得金獎。本期《放映週報》於影展期間,專訪入圍競賽之《婚.紗.罩》導演陳昱伶,請導演分享自己對「婚紗照」的特殊情結、指導老師暨電影學者盧非易如何提點幫助本片的理論成形;也分享自己同時身為「導演/妻子」的身分,在拍攝過程中與「攝影師/丈夫」產生微妙的鬥法。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95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95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焦點介紹多位導演的專訪報導,在剛剛結束的 2025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導演陳昱伶帶來紀錄長片《婚.紗.罩》,由自己對婚紗攝影產業的出發,開啟一段冒險歷程,有被受訪者開闊的視野,也有自己在婚姻、家庭中掙扎,有淚水有歡笑的時光,在本期訪談中以精彩真摯的樣貌跟讀者見面。同樣在女性影展入選,來自斯洛伐克的導演寶拉杜里諾瓦,以《行動代號:躺》帶來一段發源自 60 年代女性主義的群體療癒方法,與對當代心理健康問題的觀察,同樣值得一讀。
現正進行中的金馬影展與第 62 屆金馬獎相關活動,香港導演李駿碩的第三部劇情長片《眾生相》由自身經驗故事出發,望向當代同志約砲文化的「眾生相」,背後也有與香港身分相關的情感關注,在本期長篇訪談中與我們娓娓道來。方於上個月底結束的高雄電影節,日本導演吳美保帶作品《普通的孩子》來臺,本期亦有我們與他進行的訪談,同樣仔細敘述投入家庭與創作關注的關聯,如何促發他拍攝一部電影,呈現未被真實表現過的孩童樣貌。
最後,剛剛結束的2025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本期刊載作者翁皓怡的競賽片選評一篇,從本屆競賽片的多樣視野中,提出對「螢幕」的共同關注,來看這些「螢幕中的螢幕」,如何體現紀錄片創作背後的樣貌與創作者位置。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在影展季為讀者關注來自各地的華語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婚.紗.罩》導演陳昱伶;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11.15
【金馬62】電影即生活,一切源自於真實──專訪《眾生相》導演李駿碩、演員張迪文

「我沒有很特意去講香港人是什麼,但主角遇見的都是外國人,所以,好像他做的每一個事情都是代表香港人,但其實沒有,他是代表了我。好多人都覺得我不是一個很 typical 的香港人,我從來沒有這樣覺得,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香港的香港人。」
入圍第 62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新演員共五項大獎,香港導演李駿碩第三部劇情長片《眾生相》,利用約砲的短暫相遇和匿名特性,透過身分的交錯與名字借用,串連起不同人物的相遇故事,呈現當代同志族群的「眾生相」。本期《放映週報》訪問導演李駿碩、男主角張迪文,敘述本片從導演個人經驗出發,探索真實生活、情感經歷的心路歷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雄影】從孩子的高度看出去:《普通的孩子》導演吳美保專訪

「在育兒過程中,我慢慢的發現,為人父母並不表示你突然變成了一個偉大、受人尊敬的成年人。相反,為人父母意味著直面自身的不成熟。日本有很多以孩童為主的電影,在籌備《普通的孩子》時我就在思考,有沒有像這樣真實展現兒童面貌的日本電影呢? 仔細想想發現:好像沒有。」
《陽光只在這裡燦爛》、《我生活的兩個世界》導演吳美保新作《普通的孩子》在 2025 高雄電影節率先登場之後,也將在本月登上臺灣院線,導演吳美保亦於影展期間拜訪高雄。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吳美保,其從自身的母親經驗切入電影主題和關注的思考,並且細緻地分享電影隨著故事進程而出現的形式變化細節。文章中亦提及電影結局之設計,請未觀影的讀者斟酌閱讀。
閱讀更多
【2025 女影】讓躺下休息成為一種積極抵抗:專訪《行動代號:躺》導演寶拉杜里諾瓦

「我希望探討大家共同感受到的『正在失去一種主控權』的感覺,而我認為這種失去主控權的感覺,可以發生在各種性別的身體,也可以是男性的身體。其實我很難回應,男女經歷這件事情有什麼差別,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入這個片子的人,都是有能力去反思以及傾聽彼此的人。」
於上個月落幕的第 32 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斯洛伐克導演寶拉杜里諾瓦帶著第二部長片作品《行動代號:躺》來到臺灣,這部作品處理資本主義下的焦慮與過勞、倦怠。也深度觀察意識提升自助團體的實踐方法。本期《放映週報》於導演來臺期間進行專訪,請導演分享其對 1970 年代前後女性主義群體發展出的反抗方法,與在本片利用鏡頭語言表達出的特定感知效果。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山形】無法直接的電影,在螢幕與螢幕間安居──2025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選評

「綜觀 2025 年山形影展入圍競賽片,不難發現許多處理戰爭、離散與記憶的紀錄片,其中大量出現的共同元素包括不同的『螢幕』與質地特殊的媒介,一層層地將觀者我們與所謂的『現實』隔離開來,然而這些『不直接』的、遲滯的螢幕與媒介之框,或許才將成為當今我們觀看艱困現實的重要窗口。」
2025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於今年 10 月落幕,本屆國際競賽大獎由記錄法國環境運動的《綠色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奪得。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於山形現場的評論一篇,以紀錄片所記錄下之「螢幕」,而非戲院觀影的「銀幕」,作為對本次山形影展四部競賽片《What Did You Dream Last Night, Parajanov?》、《Writing Hawa》、《With Hasan in Gaza》與《A Stone’s Throw》的評論切入點。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