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 期 | 放映頭條】與神共存,逐島而居:順水而流的《河鰻》神話──專訪導演朱駿騰

「生命的循環,跟這個洄游性,讓我把鰻魚掙扎、流動、穿梭,還有慾望的幾個元素加起來,就認定是河鰻。英文片名『EEL』很早就確定。當時所有人都問我為什麼,我很篤定就是『EEL』,對我而言,這兩個角色都是 EEL,他們都在泥沼中掙扎,在面對他們自己的困境,跟面對未來該去哪裡。」
入圍 2025 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等六項大獎,導演朱駿騰執導首部劇情長片《河鰻》,由潘綱大、柯泯薰、潘親御主演,在今年初於柏林影展世界首映,並再行經香港國際電影節,最後回到臺灣。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朱駿騰,訪談中,朱駿騰談論社子島的居住生活如何打開對故事創作的通盤思考,再談至當代藝術圈的跨界經驗,與在電影中包括選角、攝影、配樂、調色等通盤形式設計的細緻分享。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87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7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影展報導。
本期帶來一系列與台北電影節相關的精采專訪文章。本屆台北電影節進行臺灣首映的電影《河鰻》,在台北電影獎獲得最佳美術設計肯定。本期專訪中,導演朱駿騰與我們分享《河鰻》的創作緣起、電影中視覺意象的發想,還有與電影工作者的合作經驗,在電影登上院線之前,請從本期訪談一探究竟。在本屆提名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兩項大獎的《日泰小食》,導演冼澔楊亦在本期的長篇訪談中展開本片的創作過程,與其紀錄片工作經驗。從美術到電影,也在不同的領域中看見交匯的可能性。
在本屆台北電影節的放映作品中,導演賈樟柯帶著新作《風流一代》前來臺北與影迷見面,在賈樟柯訪問期間,他在訪談中向我們分享《風流一代》的創作背景,與長年創作生涯中,不同階段對形式與素材的不同思考,共同構成這部大膽自由的最新作品。在「影迷新宇宙」單元,臺灣製片人劉品均與監製蘇瑜豪和美國導演莎塔拉蜜雪兒福特合作的酷兒公路電影《狂花夢路》於臺灣首映,本期訪談中,導演同樣與我們分享創作的背後歷程。
在 2025 韓國全州影展,本期則刊載展節評論一篇,作者謝佳錦、朱孟瑾於全州影展現場觀片,並帶來對韓國電影的觀察,從當下韓國電影面臨的挑戰切入,並綜觀全州影展在韓國電影新作、實驗類作品與經典類作品的不同選片,提供讀者精采的前線分析。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河鰻》電影劇照;2025 台北電影節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7.15
【2025 北影】「在香港,每一個離島都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專訪《日泰小食》導演冼澔楊

「電視對老闆來說,是他了解外界發生了什麼的唯一窗口。漁民出生的老闆只能藉此認識現在的世界,更因為歲數漸長,每天身邊都是那些中年大叔,每個都這樣看著電視。他家走下來日泰,就是 30 秒而已,他每天早上走下來,然後下班走上去,他的人生就是這樣子,他的世界可能不超過 500 公尺,這是很有趣的長洲特色。」
2025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雙項入圍,導演冼澔楊紀錄片作品《日泰小食》,從香港離島長洲一間名叫「日泰」的小吃攤出發,深掘其中的人情文化,也在拍攝期間,捕捉到疫情、社會抗爭,對香港不同世代的巨大衝擊。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日泰小食》導演冼澔楊,細緻提及創作思緒、跨國合製,還有在鏡頭觀察凝視下逐步反思的身分認同,還有「長洲」這個特殊地點,在電影中顯現的身分位置。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北影】以聲音喚醒時代的記憶──專訪《風流一代》導演賈樟柯

「過去我們是再現一個時代。過去的電影都是拍攝兩三個月,再現一個時代,在剪輯《風流一代》的時候,很大的感受是『復活』,我們真實經歷過的時代的一種復活。所以我覺得電影確實也有『復活』我們所經歷過的點點滴滴,這樣的美學功能吧。」
2025 年,導演賈樟柯攜新作《風流一代》來到台北電影節與臺灣影迷見面;並由發行商安排,於誠品電影院進行「風從江海來:2025 賈樟柯專題影展」,連帶放映《江湖兒女》、《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兩部近作。本期《放映週報》於賈樟柯導演來臺期間與其進行專訪,聚焦談論電影對時代的「復活」、如何在電影中並置紀錄片段與劇情片段,還有在不同創作階段,對電影美學的觀點變化。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北影】另一種存在的方式──專訪《狂花夢路》導演莎塔拉蜜雪兒福特

「人們似乎漸漸忘卻那些曾經真切提出的問題。我們又退回原本的狀態,但其中殘留一股張力。彷彿這種回歸並非出於自願,而是無可奈何。新片中,我試圖透過角色們的生命歷程,去傳遞這些可能性。在威權主義於美國抬頭的時代,一個千禧世代作為酷兒、作為黑人,如何嘗試用不同方式活出自我,去摸索其他存在的方式。」
入選 2025 台北電影節「影迷新宇宙」單元,2025 柏林影展國際首映,美國導演莎塔拉蜜雪兒福特第二部劇情長片,搭檔臺灣製片人劉品均、監製蘇瑜豪,電影《狂花夢路》描繪一群非裔酷兒好友的公路旅程。本期《放映週報》越洋專訪導演莎塔拉蜜雪兒福特,從創作源起、前輩影人影響,談至本片在獨立製片規格下的美學判斷與性別角色經驗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全州】全州影展現場:韓國電影新作、實驗與經典回顧

「藝術上,今年是韓國電影近 12 年來,首度無作品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亦是近 26 年來首度無長片入選坎城影展的正式單元。危機並非偶然,反映產業的深層問題。......奉俊昊、朴贊郁等世紀之交竄起的名導仍如日中天,但他們如今多參與國際製作,未必是拍『韓國電影』,然而同一時間,後續世代接不上棒,斷層顯著。雖然坎城不等於藝術唯一指標,可是類似狀況持續多年,值得警醒。」
2025 全州影展於今年五月順利落幕,由 Radu Jude 作品《Kontinental '25》擔任開幕片,選映總計 224 部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 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謝佳錦、朱孟瑾展節評論一篇,文章以韓國電影面臨之危機切入,並望向本屆全州影展的三個面向以為回應,從性別、勞動面向各有發展的「新作品」、能體現全州選片慧眼的招牌「實驗類」策展,與回顧韓國影展的「經典」類,本次重探 80 年代韓國名導演裴昶浩作品,看見韓國電影的不同面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