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 期 | 放映頭條】從臺灣到泰國,跨海改編的落地經驗談──專訪《冥婚鬧泰大》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

「在泰國,大家對同志酒吧的印象大多是很好玩,會有很多鬥舞的橋段,我們也想向大家延伸呈現這樣的同志酒吧文化。音樂的部分,Billkin 和 PP Krit 本身也是歌手,我們嘗試把他們的歌以及泰國的一些名曲作 remix,改變節奏和曲風,讓它們變成一個比較好玩的版本,不僅限於東北的音樂。」
2023 年,臺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創下佳績,於亞洲各地廣泛映演,今年,由《鬼影》導演班莊比辛達拿剛擔任監製、《限時好友》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執導之泰國改編版本《冥婚鬧泰大》正式上映,於泰國當地票房不俗,亦前來臺灣進行宣傳。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冥婚鬧泰大》監製與導演,談論這部以民俗為基底開展的跨類型喜劇,如何成為跨國改編案例,兼談其創作歷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83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3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本期介紹由臺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改編、正於臺灣院線上映的泰國電影《冥婚鬧泰大》。曾執導《鬼影》、《薩滿》的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與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共同合作,分享他們發掘故事、執行,到拍攝期間的改編判斷,歡迎在本期的訪談中探索這次有趣的跨國改編案例。
影展方面,2025 金穗影展選映名導演大衛林區早期短片,本期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以「身體」為角度切入,探究大衛林區早期短片如《病的交叉效應》、《字母驚魂記》等作品之影音組織,也從林區短片中,看見與長片作品各異奇趣的風景。2025 瑞士真實影展,本期則有作者林忠模為讀者帶來展節評論一篇,本次同樣選出數部精采作品進行評論,包括伊朗導演 Ali Asgari《Higher Than Acidic Clouds》、西班牙導演 David Bim《To the West, in Zapata》等片,歡迎讀者一探究竟。
本期在評論方面另外刊載兩篇精采的讀者投稿評論,去年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的耿軍作品《漂亮朋友》,作者劉哲廷以性別理論切入電影,且並置文學想像,重新定位其可能的酷兒視角。而本月在院線上映的《刺心切骨》,則有作者黃品惟,以「雙人鏡頭」、「特寫」為主要關注,探索電影如何在景框與人物之間,捕捉曖昧的道德責任與情感關係變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冥婚鬧泰大》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攝影/蔡耀徵;場地提供: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5.15
敘事陰影之下的性別疏離,與酷兒鬥爭的虛位──看耿軍《漂亮朋友》

「主角張志勇的軌跡就是一種典型的『性別延遲』──他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異性戀父權男性,也無法迅速進入同志社群的語言與欲望體系。他的軀體似乎永遠延宕在出櫃的瞬間,或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言,是一種『總是尚未完成的性別履行』。他面對 K 的同志俱樂部逃跑,不只是對控制欲的恐懼,更是對規訓式酷兒文化的驚懼:那種以標籤、美感、語言一致性建立起的『酷兒秩序』,與主流性別規範無異,只是易位,不是解放。」
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得主,中國導演耿軍作品《漂亮朋友》去年在獎季大放異彩,近期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放映,耿軍也在五月金穗影展期間,帶著早期短片作品來臺與觀眾見面。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讀者投稿《漂亮朋友》評論一篇,作者劉哲廷以性別理論綜合對本片的視覺分析,並在文章後段引入邱妙津文學作品進行參照對比,試圖摸索電影與文學共同可能反映的語言與存在政治。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共享景框的親密與孤絕:《刺心切骨》中主觀及責任的想像

「《刺心切骨》的微妙而恍惚的鏡頭正展現著:我們同子滐一樣始終無法看清真相,但同時之間卻也無法停止觀看與判斷。在這樣的視覺結構下,主觀性判斷不再有明確的路徑,而是如焦點般飄忽而無法完全抓取,在這種不穩定的結構之下,是否應該歸責、懺悔是否真實、愛是否存在──一切都無法確證。」
2024 金馬影展臺灣首映,新加坡導演劉慧伶(Nelicia Low)首部劇情長片《刺心切骨》由劉修甫、曹佑寧、牧森、丁寧、林子恆等臺灣演員主演,現於臺灣院線上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讀者投稿一篇,作者黃品惟以「雙人鏡頭」與「特寫」切入對本片風格分析,敘述景框中的視覺空間如何連結到情節中兄弟關係與情感狀態,製造出不穩定的責任、意圖與關係歸屬。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形式如水,召喚未見與未來的事物:記 2025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

「伊朗電影工作者常面臨被執政當局無情審查、懲罰的風險。伊朗導演 Ali Asgari 與他人合導《我還有話說》且入選坎城影展,回鄉後卻被沒收護照、禁止旅行出境與拍電影八個月,然而,這段被恫嚇的經驗非但沒有讓他卻步,反而成為他新近完成的紀錄片《Higher Than Acidic Clouds》的起源,既然身體行動被限制,那麼就往內在尋找另一片翱翔的天地。」
2025 年 4 月初,第 56 屆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在瑞士小鎮尼永(Nyon)舉辦。總計放映來自 57 國的 154 部影片。影展榮譽嘉賓由導演 Raoul Peck 擔任。羅馬尼亞導演柯內流波蘭波宇則應邀為特別貴賓。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評論一篇,從本屆瑞士真實影展選映作品中,細選四部精彩作品進行評述,也帶讀者速覽本屆影展的重點事件。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金穗】夢的身體就是電影的身體:大衛林區早期短片

「要說林區的短片是其後長片的源頭與靈感當然沒錯,但有時候我覺得它們也是很不一樣的東西,它們形成了林區的小小世界,一個《橡皮頭》那樣又暗又小的房間一樣的世界。而現在再看這些小世界裡奇形怪狀的『小東西』,我感覺格外珍惜,因為正是從這些小小的,好像全都能被藝術家/創作者觸碰到的,手工製作而成的身體,長出了後來更多的,『林區式』(Lynchian)影像中不同的身體。」
2025 金穗影展於本月初正式開始,本次影展除選映金穗獎入圍作品與近期焦點短片之外,亦如以往,有大衛林區、耿軍等導演之早期短片做為觀摩選映,其中,大衛林區部分,便選映其 14 部精彩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評論一篇,專注於《病的交叉效應》、《字母驚魂記》等四部大衛林區早期創作,從中以「身體」為引,打開走進大衛林區世界的角度,亦評述這些作品不應只被視為長片附屬或前聲的特殊價值。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