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期 | 放映頭條】找到現場、創造現場:劉振祥與《戀戀風塵》

「現實與戲劇模糊邊界,劉振祥的鏡頭穿梭在難分難捨的一體兩面之間,凝結對的瞬間就是魔幻時刻。對他而言,劇照師的身份像護身符,讓他可以自在移動,沒有既定拍攝內容,得自己發現;要尋找、創造自己的『現場』。」
2024 年底,臺灣知名劇照師劉振祥出版《風塵前後》一書,以自身首部參與的電影劇照作品《戀戀風塵》為基礎,為珍貴影像作品留下見證,看見電影「前後」的不同視野,並找出曾為《悲情城市》等新電影作品創作海報的老友劉開為本書進行設計。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劇照師劉振祥,循此契機,邀請其再談入行近 40 年的工作心法、時代故事,與穿梭臺灣電影的記憶。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76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76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6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影展報導。
本期專訪甫出版劇照書著作《風塵前後》的劇照師劉振祥,回顧入行之初,從《戀戀風塵》開始接觸電影工作的劉振祥,攤開 40 年工作生涯,見一段經時光淬鍊的往事,也從中看到臺灣電影變化的一道軌跡。影人專訪部分,在去年金馬獎期間訪臺的香港導演黃修平,作品《看我今天怎麼說》近期於香港上映,以聽人身分接觸聾人文化,如何做好籌備、拍好一部電影,在本期的訪談中,由黃修平細談其中思考。
回顧去年落幕的影展,本期呈現值得被延伸閱讀的不同細節。在 2024 女性影展訪談進行創作工作坊的實驗電影創作者琳恩薩克斯,在本期刊載的訪談中細論創作軌跡,透過其中分享,可為另一扇認識實驗電影創作之窗口。而在 2024 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則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實驗影像,透過展覽呈現予觀眾,本期刊載作者趙正媛評論一篇,由其穿梭於作品中的思緒,觀察一道觀看實驗電影之路徑。
評論部分,本期另有作者壁虎先生回顧導演范文翰兩部短片作品《男人女人未來人》與《他和她的夢遊》,近期於串流平台進行放映,透過評論觀點,提出對兩部作品可能的詮釋路徑,也展開對電影創作的美學期待。回顧臺灣電影,本期刊載作者黃彥瑄評論一篇,分析 70 年代兩位名導演胡金銓與宋存壽之鬼片作品嘗試。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
在本月下旬,回顧於 2005 年 1 月刊出的《放映週報》第 1 期電子報,《放映週報》也在此時度過 20 歲生日,感謝讀者一路以來的陪伴。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與蛇年快樂,新的一年,繼續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戀戀風塵》劇照師劉振祥;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1.31
【2024 女影】在繞圈的身體感中,失去一點控制──專訪實驗電影創作者琳恩薩克斯

「當你看著影像,芭芭拉和我也坐在你身旁一起看,這是電影神奇之處,你可以感覺到你跟芭芭拉在同一個房間。這跟她是否還活著,抑或化作鬼魂無關,你能透過影像,感覺到她的存在。我知道我想要好好地慶祝、擁抱這件事。」
2024 年 10 月,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邀請美國實驗電影創作者琳恩薩克斯訪臺,帶領互動工作坊「The Body in Space 身體×影像×空間」,近 30 位學員在數週時間內各自完成影像創作,最後以合集與現場表演形式於影展發表。本期《放映週報》刊載琳恩薩克斯專訪一篇,由薩克斯在工作坊中提出的個人作品,及影展期間呈現的兩部觀摩片為架構切入,清晰打開作者的創作視野,也提供另一面接觸實驗影像創作的窗口。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陌生的紀念品,不寧的白日夢:記 2024 non-syntax「備忘術」

「當作品放開對意義詮釋的控制,我們的注意力在時間中消退之際,被動地或主動地進入,由所見影像與內心種種,和電影不一定有關連的念頭、記憶和想像,暫時交融的電影白日夢(cinematic daydreaming)。在這裡,創作者展演『如何不讓自己忘記』的記述動力,有時卻和觀眾『無所謂錯失』的意識行為交錯發生。」
2024 年 10 月,non-syntax 實驗影像展以「備忘術」為題,呈現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之 15 位影像創作者作品,包括徐璐《birthday song》、澎葉生《選定的風景、聲音事件、戶外環境聲與無線電傳輸,多年於澎湖群島之紀錄》等作,在展覽空間中為實驗影像存留時空片刻。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評論一篇,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穿梭於展場中,同於空間與思緒中移動,打開對實驗影像、對展覽命題的理解方向。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存有的追憶之殤(與溫柔):論范文翰的短片作品《男人女人未來人》(和《他和她的夢遊》)

「要說拍《原諒》的范文翰跟來到臺灣後拍《啊朋友,再見!》的范文翰是兩個人似乎完全不為過:《原諒》是一部完全寫實主義的煽情家庭通俗劇,......跟《啊朋友,再見!》和接下來要提到的《男人女人未來人》這樣的影片是不能再更遠的兩極,范文翰北藝大期間的這系列作品的存在因而不只在金穗獎、在臺灣、亦在創作者個人的意義上顯得獨特。」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畢業,《原諒》、《啊朋友,再見!》導演范文翰幾部作品近期在串流平台於臺灣公開播映,包括完成於 2023 年的《男人女人未來人》和兩部之前未曾公開的學生習作《他和她的夢遊》和《鳥鳴澗》。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壁虎先生評論一篇,從《男人女人未來人》被觀眾察而不覺的情節之下,在范文翰的形式語言中,還原出埋藏其內的哀傷與溫柔;在作品評論中,亦有對現行臺灣短片美學評鑑生態之問質。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重探 50 年前臺灣恐怖片樣貌──論《古鏡幽魂》、《山中傳奇》敘事與美學

「素素的恐怖形象形塑,多半是建立在一種『不見其形』的描繪中:如在劇情中多次呈現其誘人墮井的過程,又或是由他人講述古井傳說卻未能見女鬼真實樣貌等。影片大量運用昏暗的燈光和幽深的構圖,強調陰影的運用以增強恐怖氛圍,『不見其形』的女鬼反而加劇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
在「臺灣新電影」出現之前,70 年代臺灣,類型電影的興盛與先聲不斷經歷當代觀眾的重新探索與發掘。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黃彥瑄評論一篇,由臺灣名導演宋存壽、胡金銓處理鬼怪、靈異的兩部作品出發,探索導演在 70 年代臺灣鬼片發跡之後,交會藝術性探索與題材嘗試的特色。也以當時鬼魅元素在電影中的表現方式為基礎,對兩部電影的美學風格進行比較。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有聲與無聲之間,皆出自於尊重──專訪《看我今天怎麼說》導演黃修平

「聾人文化是什麼呢?最初我也有一點不以為意,什麼人的生活都是一種文化。但是,編劇思言跟我說,聾人文化裡面強調聾人身份,很多他們生活的細節、他們的態度,我越聽就覺得越被吸引,最後我反問:是不是有一些聾人,他們真的很強調自己身分,會從不稀罕科技可以把他們聾的狀況改過來,變成聽人。」
甫獲第 31 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推薦電影,並由女主角鍾雪瑩奪得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項,《狂舞派3》導演黃修平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描述聾人群體文化,細膩述說一則關於聾人與聽人如何共處,科技療程與身分認同之間的界線又該如何理解。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導演黃修平訪臺期間專訪一篇,黃修平細緻描述接觸聾人群體題材之過程,與自己身為一個聽人,如何找到位置進行創作,並進行延伸的形式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