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踏浪而來】攝影師之眼:陳坤厚電影地景巡禮

746
2023-10-27
  • 島國拾影
  • 攝影
    島國拾影

編按:2023 年,臺灣導演陳坤厚於第 60 屆金馬獎獲得終身成就獎。藉此契機,《放映週報》規劃「他踏浪而來」評論專題,邀請多位作者進行對陳坤厚電影不同角度的重新評論。首篇文章,由作者島國拾影走訪陳坤厚電影地景現貌,以《俏如彩蝶飛飛飛》、《小畢的故事》、《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等早期執導作品切入,尋其「攝影師之眼」為臺灣留下的影像足跡。

※※

創作過程中,攝影指導是劇組不可或缺的要角,不但要幫助導演達到構圖需求,也得與其他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討論,合作完成鏡頭的拍攝,掌握每一場景的視覺氣氛。在 monitor 尚未普及的年代,攝影指導儼然是導演的眼睛。與楚浮、侯麥合作多年的奈斯特.阿曼卓斯(Néstor Almendros)於《攝影師手記》序言分享經驗:「在導演不知如何運用實際的視覺語言表達他的藝術企圖時,就該說話了……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得永遠牢記他只是導演的幫手。」(注1)

放眼國際影壇諸多攝影指導,大多有過執導作品的經驗,例如掌鏡《教父》(The Godfather,1972)、《曼哈頓》(Manhattan,1979)的高登.威廉(Gordon Willis)、英格瑪.柏格曼的御用攝影史汶.尼克維斯特(Sven Nykvist),或者華人世界熟悉的杜可風。不過最終,往往攝影成果比導演作品出名不少。當然,也有「攝而優則導」的電影人,如中國的張藝謀、顧長衛,臺灣則有賴成英、陳坤厚。

1962 年,陳坤厚隨同為攝影指導的舅父賴成英學習攝影技術,考取中影片廠後,一路從助理做到攝影指導,為日後臺灣多部影史重要作品掌鏡,並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真正激發出陳坤厚導演潛力的,始於與侯孝賢合作的一系列都會喜劇片。1978 年,在李行、賴成英底下磨練的兩位年青電影人,首度合作《我踏浪而來》,秦漢、林鳳嬌擔綱主演,陳坤厚執導兼攝影、侯孝賢負責劇本及副導。上映後票房賣座,逐展開輪流執導的模式,到 1985 年《最想念的季節》為止,一共合作七部電影。

這些都會喜劇,某種程度可看作瓊瑤愛情片及李行晚期片子的精神延續,一方面承襲 1979 年《小城故事》、《早安台北》(皆由陳坤厚攝影)的倫理片基調,卻又多出顛覆氣質的年輕活力。儘管為顧及商業市場、採用明星卡司,搭配打歌主題曲,但更多時間是留給環境說話。角色們時而走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臺北市街頭,時而到風光明媚的純樸鄉村蹓躂,也將焦點對準童星及非職業演員身上。實景拍攝,取材自個人成長記憶,著眼生活周遭事物與趣味,臺灣新電影幾項特點,已經能從陳、侯這幾部作品初見端倪。


(圖/明星咖啡館見證臺灣近代文學的發展;攝影/島國拾影)

《俏如彩蝶飛飛飛》(1982):明星咖啡館

創作者正年輕,這幾部電影裡出現的城市空間,直接反映當年臺北時下的流行動向與聚會場所,像從《我踏浪而來》就已經出現的喜客披薩吉林路店,約會地標新公園及博物館銅牛,還有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館──《俏如彩蝶飛飛飛》裡,明星咖啡館為魯濤(鍾鎮濤 飾)補習日語的場所;《小畢的故事》當中,則是片尾同學會舉辦地點。

循階梯踏上二樓,暈黃的燈光、歐風古典裝潢,濃郁咖啡香陣陣飄來。1949 年開業的明星,整體氛圍保持半世紀前的原貌,叫人發思古之幽情。這間老咖啡館的創辦者是輾轉從上海來到臺北的白俄人,長年供應俄羅斯風味簡餐及糕點麵包,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絡繹不絕──黃春明、白先勇、季季等作家時常在此駐足寫稿,詩人周夢蝶曾於騎樓擺攤賣詩集,彷若臺灣近代文學的縮影;陳、侯兩人同樣視明星為開會討論劇本的創作基地,也在這裡與作家朱天文首次見面,洽談購買《小畢的故事》版權事宜。

明星咖啡館正對面的 16 巷,是《俏如彩蝶飛飛飛》沈雁飾演的方惠貞從時裝公司下班後的必經之道。透過鏡頭,可以看到白底黑字、由右向左書寫的「添財食堂」。朱天文的〈下海記〉一文,除了明星,特別描寫武昌街一帶的食肆,如排骨大王,以及添財及思蜜兩間日本料理店,「日式情調、中餐吃法。」(注2)目前僅剩「添財」還在原址營業,關東煮、蛋包飯等熱食尤為知名,持續擄獲老饕們的心。


(圖/中正路 21 巷與盡頭的淡水河;攝影/島國拾影)

《小畢的故事》(1983):淡水

讀過一篇鍾孟宏甫獲楊士琪紀念獎、與陳坤厚的對談訪問,陳導提及,既使遠赴外景地車程花上數小時,他沿途從不睡覺,「尤其是小鎮小路,一景一物我全都存檔記在腦中。」(注3) 這般敏銳直覺,多少解釋陳坤厚擔任攝影指導的作品,不乏讓觀眾記憶猶新的鄉野風光──《在那河畔青草青》的內灣、《就是溜溜的她》、《俏如彩蝶飛飛飛》、《風兒踢踏踩》的鹿谷(惟《俏如》將鹿谷借稱花蓮)、《結婚》的北埔。當然最令筆者著迷的,還是當年靜謐清幽的淡水。《天涼好個秋》(1980)和《小畢的故事》兩部片都以這座濱海小鎮為故事舞台。

《小畢的故事》改編自朱天文同名短篇小說,為陳坤厚與侯孝賢、張華坤、許淑真等人自組「萬年青公司」的創業作,也是首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臺灣新電影。無論是披塑膠雨衣扮《青蜂俠》行俠仗義,讓路人讀「夜啼郎」紙條唸咒、保佑家中新生兒不再徹夜哭鬧,半夜拿手電筒偷讀《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等,這些生活化的時代印記藉由影像娓娓道來,喚醒無數觀者的童年時光。

從馬偕上岸處沿著榕堤散步,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口,習習涼風拂來,倍感心曠神怡。來到中正路 21 巷口,映入眼簾的便是《小畢的故事》片中那面醒目的紅磚圍牆,牆後為畢伯伯(崔福生 飾)的住家院落。中正路尾端的這一片日式宿舍區,最早由日本人規劃給淡水郡役所官員眷屬居住,畢伯伯的家即最靠近河岸的這間。

走進 21 巷,電影裡的情節彷彿再度鮮活起來:衖內喜酒辦桌,年幼的小畢沿地撿拾汽水瓶蓋。拋下書法不練的小畢,翻出圍牆缺口找朋友玩。差點被退學的國中生小畢,大清早帶著兩個弟弟,以平靜無波的淡水河為背景、在巷尾練習朝會口令……畢伯伯家對面的朱小凡家,荒廢多時,看似已無人居住,如今爬滿蔓藤植物。仔細一看,門窗的裝飾還是電影中的原物。


(圖/小畢的通學路,馬偕街的坡道;攝影/島國拾影)

穿越天橋、循馬偕街坡道緩緩向上,戲裡前半段佔有份量的文化國小近在咫尺。拐個彎,來到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小畢與朋友在石砌圍牆前空地擺攤,出租起偷來的尪仔冊。《小畢的故事》每格畫面出現的一景一物啊!紅磚瓦背的古厝屋脊,街巷錯綜複雜、曲折多致,老渡船頭、偕醫館、台鐵淡水車站月台、指南客運,甚至夷為平地的武德殿等,對比現今過度開發的淡水,實在感慨。

《小爸爸的天空》(1984):霧峰林階堂宅

《小畢的故事》票房及口碑獲得佳績,陳、侯接續合作的下一部,改編自朱天心短篇小說《天涼好個秋》的《小爸爸的天空》,是齣青春期初嘗禁果、未婚生子的青少年愛情故事,一改早期都會喜劇的活潑幽默,情感更加純粹內斂。導戲仍喜愛親自掌鏡的陳坤厚,這回空鏡頭留白的運用,敘事時空交錯,逐步走向精緻唯美的嘗試。

《小爸爸的天空》同樣擁有紀錄時代的鮮明特質,我們看到八里聖心女中、福隆海水浴場、臺北後火車站、台鐵東港車站、溪頭漢光樓當年模樣。最引起我注意的,非唐蜜(楊潔玫 飾)所居住、猶如童話中會出現的洋房莫屬。後來才知道,這是霧峰林家成員林階堂的宅邸「紅樓」。

屋主林階堂曾任霧峰庄長,早年從事水果出口貿易,擔任過大東信託董事等要職,亦積極支持族兄林獻堂參與社會運動。「紅樓」有著具西洋特色的急斜式屋頂,玄關門廊簷帶及窗台細部帶有中國古典回字紋飾(注4)。「紅樓」在  1990 年代遭到拆除,原址改建住宅大樓「紅樓居」,以門面意象呼應舊宅原貌。親自走訪現場,當我看到模型屋般的大門外觀時,不禁一聲長嘆。


(圖/霧峰林階堂宅現址;攝影/島國拾影)

《小爸爸的天空》同時展現臺灣新電影成員的互助情誼。吳念真客串一角,楊德昌不僅協助配樂,還借出濟南路二段 69 號的住所拍攝,作為劇中傑龍的家。

《最想念的季節》(1985):南昌路一段 24 巷日式宿舍

音樂人李宗盛與陳坤厚合作的機緣,可從侯孝賢的《在那河畔青草青》談起,原先他是要演男主角,因為投資老闆不答應,臨時改成鍾鎮濤頂替。《風櫃來的人》找來李宗盛配樂,但後來流傳最廣的,反倒是楊德昌重配的韋瓦第《四季》版;不過《小畢的故事》的配樂就由李宗盛負責。真正讓李宗盛圓夢擔綱男一號,要到《最想念的季節》才得以實現。

1985 年,是臺灣新電影在美學上愈發成熟的一年,卻也逐漸失去觀眾緣(楊德昌《青梅竹馬》上映四天草草下片。)《最想念的季節》的問世,可以視為陳、侯這對最佳拍檔,試圖以輕型喜劇小品力挽狂瀾之作。借吳念真接獲「假結婚」的真實經歷為靈感,畢寶亮有個鬼靈精怪的外甥女陪襯(從彎彎變成了李淑禎),劉香妹(張艾嘉 飾) 展現的獨立都會女性氣質,重返屏東萬巒五溝水老家等情節,不時透露他倆早期都會喜劇的神采。


(圖/南昌路一段 24 巷;攝影/島國拾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裡,小四母親怨聲載道:「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現在住日本房子,聽日本歌。」戰後年輕一代,跟隨父輩舉家搬進日式宿舍的經驗,我們能從電影、文學中略知一二。觀察陳坤厚拍台北,他會將主角的住家設定於日式住宅,如《俏如彩蝶飛飛飛》選擇了八條通、《小畢的故事》用淡水郡役所官員眷舍、《小爸爸的天空》的楊德昌家,《最想念的季節》亦不例外,畢寶亮的住處,是隱身於南昌路一段 24 巷的日式宅院。

這條南昌路派出所斜對面的巷弄,九重葛盛開,為鬧中取靜的小巷添增姿色。很可惜,當年電影取景的日式宿舍早已拆毀,變成收費停車場。若再往前走幾步路,就會抵達牯嶺街。途中經過的牯嶺街5巷,多年前一樁未成年情殺案正發生於此──1961 年 6 月 15 日夜間 10 時,16 歲的少年茅武,持刀將 15 歲的女友劉敏刺死。1991 年,楊德昌依據此案件改編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圖/《最想念的季節》取景的日式宿舍,拆除成停車場;攝影/島國拾影)

後記

平易近人、情感真摯,散發誠樸溫暖的氣息,是陳坤厚導演的作品帶給我的直觀感受。他善於處理逆境中少男少女的成長轉變,對於日常人際關係的寫實描繪亦功力深厚。當然,觀眾們不能忽略陳導在視覺探索的精益求精,《結婚》、《桂花巷》細膩的復原老臺灣景象及古董陳設,細細品味每顆運鏡,皆能體會攝影、美術環節的用心。

記得上回參加李行導演回顧紀念影展座談,賴成英和陳坤厚舅甥一同出席,談及許多精采的拍片往事:如《養鴨人家》由南到北趕鴨的過程、在草屯中山公園搭起農業展覽會會場,陳導在中影棚內拍《汪洋中的一條船》颱風戲、得到重感冒,《聖保羅炮艇》來臺出外景,讓同輩電影人大開眼界,做舊技巧即運用於《秋決》……筆者注意到舅甥兩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臺灣各處地景十分嫻熟,而且有意識地藉著景框內的世界,紀錄半世紀以來本土地貌、人文環境的變遷。

能透過他們的攝影師之眼,看遍臺灣那些消逝、令人懷念的風景,這是作為影迷的我無限感激的。

.封面照片:《小爸爸的天空》影片截圖,霧峰林階堂宅;僅作報導與評論用途

島國拾影

部落客,熱愛跟著電影去旅行。認為影像是紀錄時代與地貌變遷的重要藝術形式。透過台灣電影地景踏查,不僅加深對影片的記憶,也更懂得去關愛、珍惜自己成長的土地。經營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頁「島國拾影 Island Tapestry」,持續與喜愛電影取景地的朋友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