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 期 | 放映頭條】BL、張國榮與公路電影——專訪《我在這裡等你》導演鄧依涵、美術指導謝明仁

「本片的視覺美學跟隨著角色設定。電影場景中,可以看見蜿蜒的海岸線、弧狀的瀑布場域、蜿蜒的山路、回行的火車、陡峭的溫泉階梯,與沙灘的浪花碎光。這些臺灣的自然風景,形成臺灣人阿翔的風格,柔順曲線,質地零碎點狀,色彩強烈感覺剛硬。相對比的是,而天宇所在直挺的香港城市,整齊的房間,銳角的信紙。」
范少勳與劉俊謙主演,導演鄧依涵首部劇情長片《我在這裡等你》於本週上映。鄧依涵曾以影集《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獲得金鐘獎肯定,美術指導謝明仁則曾擔任《榮耀之路》美術指導,並曾入選柏林影展新銳營。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鄧依涵與謝明仁,一窺本片頗受關注的幾項關鍵元素:公路電影、兩位男主角互動的化學反應,與香港巨星張國榮的時代情結。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59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59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展節觀察。
本期介紹臺灣電影《我在這裡等你》,由新銳導演鄧依涵執導,范少勳與劉俊謙主演,從一段跨越香港臺灣兩地的公路療傷之旅,轉化成橫跨時間與空間的奇幻故事。本期透過對導演鄧依涵、美術指導謝明仁的訪談,兩位創作者分享 BL 愛情、張國榮與公路電影等片中的關鍵元素,歡迎讀者透過訪談共同探索。
剛剛結束的 2024 金穗影展,本期刊載作者韋晢總評本屆金穗獎實驗類競賽入選影片評論一篇,在近年金穗獎執行規模擴大之際,重新對「實驗」精神與鼓勵宗旨進行提問,請見本篇評論。現正進行中的 2024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則有作者趙正媛書寫「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單元的五部精采作品,透過檔案如何被重新塑造與詮釋,看見紀錄片創作者手法各異的重現角度。
國際影展部分,甫於去年十月結束的 2023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本期有作者林忠模的總評一篇。帶讀者深入本次里斯本紀錄片影展的重點單元,並一如以往挑選出數部精采作品進行評論切入,透過理解作品中的作者身分如何與檔案素材對話,也再以不同角度回應檔案與紀錄片創作。最後,本期刊載讀者投稿評論一篇,作者連偉翔以經歷 90 年代的影迷身分,對望紀錄片《黃色大門:世紀末電影狂手札》的韓國影迷社群,臺灣與韓國的同齡創作世代,在這篇頗具感性的評論中獲得有趣的比較。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現正進行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並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我在這裡等你》電影劇照;抓馬文化提供)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5.15
【2024 TIDF】綿聯交辨的幻象、事件與記憶碎片:關於挪用和再創造的檔案影像

「本次選入單元的作品,多以清晰的問題意識,邀請觀眾一同參與創作者趨近檔案與其指涉的歷史,解析、展示原有產製脈絡和文化語境。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利用檔案本身的開放性和詮釋上的彈性,生成令觀眾往返於除魅與復魅、沉浸與解構幻象之間,反覆震盪的觀影體驗。」
第 14 屆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影展單元「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選映 14 部作品,延續上屆「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對於「真實與記憶」之探索,近一步聚焦影音創作中的檔案使用。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正媛的單元評論一篇,其精選本次單元中的五部選映作品,細部梳理創作者如何介入檔案原有的文化脈絡,進行解構,再重現於觀眾眼前。五部作品路徑不同的創作判斷,也個別留下令觀眾需重新思考自身與影像關係的不同課題。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金穗】實驗性之界定、評判與發展,當今金穗獎的關鍵挑戰──總評 2024 金穗獎實驗類入圍作品

「金馬執委會對於金穗獎各環節的革新獲得各方好評,然而本就邊緣的實驗電影卻因此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原先以實驗性為獎勵初衷的金穗獎,如今以接軌產業為導向,然而實驗電影卻是建立於反產業、反體制的精神之上。而這樣的根本矛盾,正體現在今年的評審名單選擇,以及入圍影片的參差水準上。」
2024 金穗獎於 5 月 4 日揭曉得獎名單,實驗類作品《難忘的形狀》獲得「金穗大獎」、「觀眾票選獎」和「影評人推薦獎」,觀之似是實驗作品備受矚目的勝利時刻,對於如何理解金穗之於實驗創作定位的討論卻並未缺席。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韋晢總評一篇,不僅有對本屆九部入選實驗類作品的個別評析,也重新從金穗緣起出發爬梳,標誌如何捍衛「實驗性」之難題,再對金穗進行叩問。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我」的存在是故事現身的起點:記 2023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

「Anastasia Lapsui 與 Markku Lehmuskallio 的作品呈現民族與文化的多樣世界觀,在其碎片化的形式風格中,將場景、歌謠、詩歌鑲嵌為馬賽克般精緻的面貌,審視人性並且提問下列這些問題:生活與成為人類意味著什麼?藝術在其中的角色?『樂園』在現代是否已然失落?以及如何在與他人、生物、自然的相處裡,謙遜地平等相待。」
第 21 屆 Docisboa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於 2023 年 10 月下旬舉辦,以中國導演王兵的《黑衣人》作為開幕片,並放映來自 42 國的 250 部影片。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林忠模影展報導暨評論一篇,介紹本屆影展之回顧單元,並從本屆選映作品中挑出四部影片進行評論,貫穿敘事者主觀的建立過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一段 90 年代的臺灣影迷回憶,對望韓國的「黃色大門」電影同好會

「1989 年,我還是五專生,班上有位蔡同學喜歡玩影音設備:雷射碟影機,純銅音響線,高級木頭音箱。我在他家看了好多好多片,除此之外,就是星期六下午到西門町一個人看電影,或是在重慶南路書店,站著看完一本《影響電影雜誌》。在當時,這本雜誌就已經是 180 元一本;而那時,我的身邊沒有電影同好。」
2023 年,由 Netfilx 發行的紀錄片作品《黃色大門:世紀末電影狂手札》(Yellow Door: '90s Lo-fi Film Club),描述 90 年代南韓,一群充滿熱忱的韓國年輕人踏入影迷行列的過程,在這群自發性分析與閱讀電影的年輕影迷中,包括《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的身影。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連偉翔投稿評論一篇,在這篇特別的文章中,作者以韓國「黃色大門」為引,將自己的記憶痕跡穿插對照,向一段走過 80、90 年代的臺灣影迷歲月致敬。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