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 期 | 放映頭條】看見母女間的鏡子,女性角色倚著彼此生長──專訪《小雁與吳愛麗》導演林書宇

「這個母親和女兒小雁的關係,正如前提及的各種名字、身分的映照,就我個人的視角,我在看太太夏于喬和她母親的關係時,我很明確地看到了『鏡像』,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明確地發現這對母女的許多特質如此相像。因此,鏡像的符號也成為電影中重要的視覺符碼和影像語言。」
現於臺灣院線熱映,林書宇最新作品《小雁與吳愛麗》由夏于喬、楊貴媚主演,敘述一段交纏於母女之間的愛恨羈絆。甫獲 2024 釜山影展金智奭獎,並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八項大獎,林書宇也以編劇身分入圍最佳原著劇本。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林書宇,以劇本創作角度出發,請他分享創作過程中,一個單純的概念如何生根發芽,在來回數次的改寫中,成就相互對映的《小雁與吳愛麗》。訪談中部份段落有關鍵情節透露,以灰字表現,請讀者斟酌閱讀。
閱讀更多
【769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9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活動報導。
本期介紹林書宇導演新作《小雁與吳愛麗》,在細緻體現人物情感的黑白攝影中,林書宇與夏于喬、楊貴媚合作描繪一對衝突強烈,又在家庭中互相映照的母女關係,在本期專訪中,林書宇與我們分享本片的創作源起,與劇本創作過程中的來回修改,如何打磨出本片的最終樣貌。歡迎讀者一同探索這部正於院線熱映的精彩作品。
影展方面,本期刊載 2024 人權影展來臺的《粉紅革命》菲律賓導演雷蒙娜.狄亞茲專訪,他與我們分享菲律賓的民主化過程與挑戰,還有紀錄片工作者在其中的心路歷程。即將展開的南方影展,本期則有身為實驗片類評審的作者吳梓安,以評論角度,透過南方影展競賽的長期積累,分析「實驗片」的當下位置,實驗片的想像如何成形,歡迎讀者共同參與。
現在進行中的高雄電影節,本期則有作者趙鐸評論一篇,分析「大師致敬:克勞德.雷路許」單元作品,其透過雷路許的多部作品,梳理其中對於敘事策略的共同實踐,多個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敘事編織中產生新義,歡迎讀者朋友在影展觀片之餘,也共同透過文章深度探索。最後,近期於串流頻道上線的臺灣電影《西施》,是為 1965 年,導演李翰祥國聯影業之大作,在臺灣影史上佔有里程碑位置,本期刊載作者涵柳評論一篇,以性別身分、東西美學交融評論,也為本片留下觀點討論,請見本期的精采文章。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小雁與吳愛麗》導演林書宇;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10.15
【2024 南方】尚未完全連結的環狀線──2024 南方影展實驗片觀察

「本文以交通上的『環狀線』做為概念,推想本次南方影展徵件 pool 中的不同節點,是如何透過國界與類型的雙重軌道連結,展開實驗電影的『腹地』的想像。......國界上,在『華人』的框架下,亦超越我們對『華』的想像,並可觀察出不同地區/國家關心的主題,與影像操作方法的偏好。我認為這些端點或許已建好車站,甚至已局部通車,但離全線通車,甚至連結到腹地核心,仍有一點距離。」
即將於 11 月登場的 2024 南方影展,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共計入圍來自國際各地之 53 部作品。其中,實驗片單元包括來自香港、緬甸、美國等,共 8 部競賽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當屆南方獎實驗片單元評審吳梓安評論一篇,由本屆入圍作品切入,觸碰到對實驗電影本身的觀察,也從入圍作品群像中,一窺南方影展 10 年的積累與未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雄影】影像作為銜接不同時空的媒介:「克勞德.雷路許」專題

「如果我們能將文本的範圍,從有著特定物質載體的技術媒介,擴大成為我們持續進行書寫的記憶本身,那克勞德雷路許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男歡女愛》,或許正是因為將上述的邏輯以最為自然、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成為他最為膾炙人口,也是評價最高的作品。儘管看來主題各異,甚至更多時候將目光放在戰後法國人的心靈狀態,以及藝術本身回應集體創傷的倫理責任,然而他始終反覆操作的說故事邏輯其實並沒有變:以影像作為銜接複數關係的媒介。」
2024 高雄電影節於 10 月正式開始,本屆影展「大師致敬:克勞德.雷路許」單元,選映法國導演克勞德.雷路許五部名作,《男歡女愛》、《戰火浮生錄》、《莫忘今生》、《生活萬歲》、《美麗的故事》。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趙鐸專題評論一篇,綜觀雷路許作品軌跡,敘述其獨到之敘事邏輯,讓故事中的複數角色編織並生成新的意義與感知。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人權影展】民主之路總有檢查站──專訪《粉紅革命》導演雷蒙娜.狄亞茲

「我在拍片時並不是客觀的記錄者或者新聞工作者。我希望萊妮贏得總統選舉,但是她輸了;我希望瑞薩安全,但是她幾次被當局控告網路誹謗罪起訴關押。大選失敗、被政府關押創造衝突與戲劇,這對紀錄片的情節發展是好事,雖然違背我的心願。以說故事的角度來看,悲劇常常能引起更大的回應。」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之 2024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於今年九月舉辦,選映 10 部與性別、戰爭、歷史相關之人權議題國際作品,影展開幕電影由今年初於日舞影展首映之菲律賓紀錄片《粉紅革命》(And So It Begins)擔任,敘述菲律賓 2022 年總統大選中反映出的民主景況與危機。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粉紅革命》雷蒙娜.狄亞茲(Ramona S. Diaz)由作者黃香與狄亞茲對民主觀念的交換展開,進一步討論影片反映之菲律賓民主歷史,與紀錄片創作的可能位置。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西施》:影視技法之凝鍊,與文本中的女性心理空缺

「吳王夫差坐在虎皮椅墊上,威逼羞辱越王勾踐的畫面中,令人不禁聯想到法國畫家詹姆斯提索(James Tissot,1836–1902)的作品《耶穌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二次審問》(Jesus Before Pilate, Second Interview)。在這幅畫中,強勢的彼拉多坐在椅子和虎皮地墊上,與身型清臞的耶穌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彼此的權力關係,後者正等待前者宣判即將到來的磨難。這種情景與電影中吳越兩國君主戰後的相見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1965 年,導演李翰祥完成電影鉅作《西施》,成為臺灣電影進行大型片廠製作之里程碑作品。2022 年,時長 155 分鐘之《西施》數位修復版於台北金馬影展進行世界首映,並於今年九月陸續上架臺灣串流平台。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涵柳觀影評論一篇,其試將《西施》與好萊塢 50、60 年代歷史鉅作、歐洲繪畫作品比較,談論李翰祥結合西方視覺意象所形塑之東方故事,也以性別角度切入西施的女性形象。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