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 期 | 放映頭條】三十年不變的精神,就是「原創」──專訪導演杜琪峯

「要靠新的力量,要靠未來一代,我們偏偏碰到香港電影現在的衰落,這個是大家都看到的,在政治、環境或多方面,挑戰不是以前的挑戰。究竟能夠持續多久,問的已經不是我的能力,要看新一代的能力。不再是我和韋家輝以前面對的那樣,沒有以前那麼容易。」
2025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出「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主題影展,由策展人卓男策畫,介紹 19 部由香港電影公司「銀河映像」攝製的精彩作品,與一部專題紀錄片。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與杜琪峯導演進行之專訪,我們從創業精神始談,提及銀河映像穿梭在商業與作者表達之間的彈性,也請導演分享對新生代電影創作現象之見解,與個人的創作情懷。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89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9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影展報導、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正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的「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影展,香港導演杜琪峯隨本次影展來臺造訪臺灣影迷,除在影展期間《鎗火》、《黑社會》、《柔道龍虎榜》等映前映後與影迷見面,也抽空接受《放映週報》專訪,與我們提到現階段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對香港電影新一代氣候的觀察與期許。請見本期的精采專訪文章。
在「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影展期間,我們也將於專題中陸續刊載相關評論稿件,邀請評論作者重新觀看這批精彩的華語影史佳作。本期刊載兩篇相關評論,分別有作者韋晢對銀河映像早期佳作《暗花》的政治意涵與類型混合進行重新爬梳,還有作者陳沅綦對杜琪峯代表作品《柔道龍虎榜》的形式風格進行分析,還原本片如何巧用結構與象徵手法,反映杜琪峯作品之核心價值精神。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
另外,評論與影展部分,本期另刊文章兩篇。作者何阿嵐在香港重映《黑太陽731》之契機下重觀本片,結合牟敦芾導演近年在臺灣因《跑道終點》出土而備受觀眾的作者性關注,與《黑太陽731》影片本身之剝削性質觀察,進行回顧評論,望能從中發掘出關注影史邊緣之嶄新角度。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馬尼拉無聲國際電影節,則由作者翁煌德實際走訪,並提供給讀者精彩的展節觀察,請見本期的相關報導。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導演杜琪峯赴臺參與「奇峯無邊銀河無際」影展;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8.15

在風中摔出浪漫──《柔道龍虎榜》與杜琪峯的搏鬥詩學

「觀眾在推敲之間,方能意識到影片的視覺結構其實是主角內心與精神狀態的具象化。隨著司徒寶視力衰退,敘事節奏也變得支離、怪異,映照他內在的混亂。而當他逐漸找回尊嚴,故事輪廓才漸漸清晰;如同他重拾信心,觀眾也開始看見世界。杜琪峯以影像而非對白訴說:迷茫、失明、跌撞的身影,與深黑與刺白的光影交錯;身體雖日益衰弱,內心卻愈加堅定,光線也隨之轉亮。」
2025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出「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主題影展,選映 19 部由香港電影公司「銀河映像」攝製的精彩作品,與一部專題紀錄片,包括銀河映像兩位靈魂人物杜琪峯與韋家輝執導作品,也有其他銀河映像出身導演之佳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沅綦《柔道龍虎榜》評論一篇,細緻書寫電影的結構與象徵面如何回應杜琪峯之精神題旨,並再回返對時代之觀察。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在命運中,見一顆彈力球的軌跡──評《暗花》

「如果說 1997 的《一個字頭的誕生》、《兩個只能活一個》各自在角色二選一的抉擇下,仍舊指向了一種選擇決定命運的一線生機,那麼到了 1998 年,無論是《非常突然》片末中國搶匪的無常反撲,抑或是《暗花》中逃不出洪先生手掌心的彈力球,都指涉著更加絕望的政治觀察。有趣的是,這是一個香港已經回歸、而澳門還處於過渡期的時刻。而權力交接期間的真空狀態,自然是幫派鬥爭的經典舞台。」
2025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出「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主題影展,選映 19 部由香港電影公司「銀河映像」攝製的精彩作品,與一部專題紀錄片,包括銀河映像兩位靈魂人物杜琪峯與韋家輝執導作品,也有其他銀河映像出身導演,如游達志、游乃海、鄭保瑞等人之佳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韋晢評論一篇,著手銀河映像早期佳作《暗花》,敘述本片在類型變奏、創作方法與政治隱喻的多方面啟發。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臭名遠播的見證:看牟敦芾《黑太陽731》

「牟敦芾的電影剝奪了情感釋放的機制,它不給觀眾任何美感或道德立場可以依附,也拒絕為死亡美化鋪路。在牟的電影中,死亡沒有光暈,只有刺鼻的血與沈重的肉體聲音。牟敦芾的名字,在華語電影評論體系中幾乎被抹去,可能因其作品缺乏形式上的洗練,可能因其題材與風格始終遊走在邊緣與禁忌。但也正因如此什麼樣的電影會被記住,什麼樣的電影會被遺忘,並不是單純由作品質素決定,而是由文化記憶機制與價值體系操控。」
2025 年 7 月底,牟敦芾執導之香港剝削電影《黑太陽731》(1988),於香港進行限量重映,電影以二次世界大戰日軍「731部隊」為主題,用極盡殘忍之手法,拍攝駭人聽聞之畫面。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何阿嵐評論一篇,其以香港角度重觀《黑太陽731》,回訪電影在網路時代經口耳相傳成為「地下禁片」的神話,從剝削片分析切入之外,也回到牟敦芾近年在臺灣以《跑道終點》出土而回溯的作者性關注,試圖在兩個時期名作的對照下,找出其可能的創作脈絡。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馬尼拉無聲國際電影節:視與聽的極致饗宴,無聲電影重獲新「聲」

「ISFFM 為多國駐菲官方單位資源整合而成之文化盛事,初衷在於透過無聲電影搭配現場配樂,促進跨文化藝術交流。多數參與國擁有悠久電影歷史,從 1890 年代至 1930 年代藏有豐富無聲電影典藏,然多數片源塵封於檔案庫,除了少數經典與名導早期作品外,鮮少公開放映。藉由 ISFFM,這些沉睡於歷史深處的電影不僅重獲新生,更『重獲新聲』。」
2025 馬尼拉無聲國際電影節(ISFFM)於今年 7 月順利於菲律賓馬尼拉落幕,本屆影展以 1935 年《福壽草》做為開幕片,並在數日的放映中,帶觀眾回顧來自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多國的無聲電影。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走訪馬尼拉當地的作者翁煌德展節觀察一篇,深入參與本屆馬尼拉無聲國際電影節的現場放映與表演活動,也帶讀者一同看向無聲電影映演的可能性。請見本篇展節觀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