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 期 | 放映頭條】懷疑中前行,不害怕太陽和下雨──專訪《跳進部落的孩子》導演王政一

「舞者演出時看起來風光、順利,記錄了那麼久,回頭看會發現他們在追求跳舞這件事上,曾面臨許多挫折及沮喪,有時訪談時說的話,我也知道其實是在逞強,但他們最後也都熬過來了。」
2024 台北金馬影展世界首映,導演王政一首部紀錄長片《跳進部落的孩子》即將於臺灣院線上映,以原住民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為主題,拍攝其帶領舞團中的青年舞者探索自我,也捕捉到他自早期發跡、面向世界,至回歸面對身分、面對家庭的感悟。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王政一,從紀錄長片緣起,談至選取素材的判斷,還有與知名被攝者布拉瑞揚合作拍攝、互動的進退拿捏,一步步打開這部打磨多年之影像作品歷程。請見本期專訪。
閱讀更多
【782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82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正於臺灣院線上映的紀錄片作品《跳進部落的孩子》,由導演王政一記錄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故事,在本期的精采訪談中,王政一與我們分享紀錄片作品背後的故事,與被攝者互動的有機反應與未竟之處,也在拍攝與見證年輕舞者的成長變化中,再回顧創作歷程。甫結束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本期我們則在香港訪問帶著作品《午後的孤寂》前來的西班牙名導演亞柏賽拉,在本期的精采專訪中,亞柏賽拉向我們分享他的創作方法,還有對電影藝術現況的理解和願景,請勿錯過本期精彩的長篇專訪。
在上個月圓滿落幕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專題,本期則有兩篇精采文章,分別是我們與導演王穎的長篇專訪,細緻地從導演的早期創作發跡、人脈網路,和產業觀察一路梳理,也在訪問中看見王穎幽默與真情的性格。此外,另有作者謝鎮逸對本次選映的王正方作品《北京故事》評論一篇,從 80 年代的華美性切入,打開觀看本次專題的不同切入角度。
最後,即將開跑的 2025 金穗影展,是一年一度臺灣短片創作者同場角逐的精采舞台。在本屆入選的 64 部入圍作品中,本期刊載本屆影評人推薦獎評審謝佳錦寫作評論一篇,從入圍作品中挑選多部心頭好,不藏私地分享給讀者朋友,也邀請讀者們共同在多元並陳的創作能量中,一同探索臺灣創作者的無窮可能性。請見本期的精采文章。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帶來更多訪談與評論。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跳進部落的孩子》導演王政一;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04.30
【2025 金穗】在多元揉雜的片叢中試探邊界──2025 金穗影評人推薦觀察

「《你等會!》定位飄忽帶來趣味,大量理應剪掉的『錯誤』,加上超晃手持攝影、雨中光源顫動、失焦與噪點等,神奇匯為一股無視拍攝規則的任性與自信,逆勢生成狂野影像活力,與柏欣笨拙又堅定的角色魅力,彷彿天造地設一對寶,讓我相信柏欣非吶喊不可,電影也非拍不可。」
2025 金穗影展將在 5 月 1 日至 5 月 9 日展開,本屆金穗獎頒獎典禮則在 5 月 9 日舉行,除了正式競賽之外,會外賽「影評人推薦獎」也進行至第五屆,本屆由謝佳錦、黃彥瑄、蔡曉松等三位評審,從 64 部入圍作品中,不分類擇出一部頒發獎項。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謝佳錦評論一篇,因評審身分綜覽全片,其揀選 10 餘部心頭好作品,指出其中各具特色之處,也帶讀者速覽本屆金穗獎入圍者群像一隅。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HKIFF】「脆弱與未知正是魅力所在」──專訪《午後的孤寂》導演亞柏賽拉

「一部電影不會自然誕生。因為要『成功』才可行,這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事,也是電影工業的悲劇。這份壓力已經壓垮了真正的電影。你很難專注於藝術、於未來的電影思考,你不能不考慮資金,因為你需要錢才能拍片。這種『成功』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2025 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我的死亡紀事》、《天堂幻影》等作品名聞國際的西班牙導演亞柏賽拉(Albert Serra),帶著甫獲得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金貝殼獎的新作《午後的孤寂》(Tardes de soledad,2024)訪問香港,並進行大師講堂。本期《放映週報》於亞柏賽拉訪問香港期間,與其進行現場專訪,並細緻談論他獨特的電影拍攝方法、與表演者的互動方式,還有對電影未來的前景想像。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流動的華美電影】錯位感知,在兩端之間游移向前──專訪導演王穎

「你去看片子裡的一些內容,尤其像是我太太 Cora 做大段獨白的地方,那些語言都是粵語,但並不是很正式的語言,而是街上在用的那種粵語,是那種街頭邊緣人,例如幫派或勞工會講的話。而我覺得,那是非常美的一件事。那是一種粗野但美的語言,也像是整部電影對我的意義,很粗野,但很美。」
2025 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策畫「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專題,選映美國華裔導演王穎六部代表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導演王穎來臺進行之專訪一篇,在這篇長篇訪談中,王穎分享他踏入獨立電影圈的早期啟發、創作歷程中的人脈社群軌跡、亞裔電影人在美國的現況觀察、與保羅奧斯特的合作經驗,也有從《尋人》、《命賤》一路到《煙》與後續主流製作的創作梳理。本篇訪談以英文進行,並由採訪者翻譯為中文,請見訪談全文。
閱讀更多
【流動的華美電影】文化景觀與紀錄形式:《北京故事》的華美性與「新中國」

「很快地,1990 年以後進入國際視野的中國電影逐漸轉為獨立電影,但我們仍然不難看見,衝出國際的中國電影選擇民族誌、寓言化的地方性敘事、第三世界文本,作為『非西方』的文化景觀視覺再現;抑或是《北京故事》自第一世界的華美視角回看已然全球化、現代化的北京大都市──顯然,這兩種路線都不盡然是真正發生於中國境內的『新中國』現實敘事。」
「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專題當中,包括王正方《北京故事》、Sean Baker 與鄒時擎《外賣》等不同世代之美國華裔電影代表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謝鎮逸評論一篇,以王正方此部誕生於 1986 年之作品《北京故事》為題,敘述 80 年代之於「華美電影」的重要性,並試與同於 80 年代崛起之中國第五代導演作品,與西方名導前往中國所表現之「非西方」文化景觀進行比較,從其中提取《北京故事》之時代特殊性。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